太极拳结合阻力训练对冠心病Ⅲ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06-28李静
李 静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冠心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这种疾病以心绞痛、发热、恶心等为主要表现,其症状、体征及难治愈体征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持续下降[1]。为了评估太极拳结合阻力训练的功能,本研究将76例冠心病III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冠心病Ⅲ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2个组别。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4~69岁,平均(55.6±1.6)岁。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6~68岁,平均(55.7±1.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太极拳运动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太极拳运动锻炼:将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杨氏太极拳精华编制而成的规范24式太极拳动作(1956年版)作为冠心病Ⅲ期患者的运动参照。指导患者按照每日1次的频率,坚持太极拳锻炼。如患者表现出厌烦或排斥情绪,应及时采用口头表扬法、奖励法对其进行奖励,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持续锻炼3个月。
1.2.2 太极拳联合阻力训练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太极拳联合阻力训练:(1)太极拳。观察组患者的太极拳运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2)阻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阻力训练,具体内容包含:肌群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小腿提高、扩胸练习、背阔肌下拉、肱三头肌伸展等,训练第一天,每组动作重复8次,随着患者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至15次。举重运动:运动强度根据冠心病III期患者的身体素质设置:以患者每次可举起的最大重量,且该动作手法正确,不会引发疲劳感,将其作为基本运动强度。初期锻炼时,按照患者可轻松完成15次重复动作的标准设定初始重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评分项包含运动前、运动后。
1.4 评价方法
分别于冠心病III期患者活动前、活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QOL-74)评估生活质量变化。该量表由生活环境、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等因子构成。量表计分范围0~100分,患者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工具选用SPSS 20.0软件。评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 结 果
运动前,两组患者QOL-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运动3个月后,对照组评分(75.26±8.05)分,低于观察组(81.72±6.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分,±s]
表1 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 [分,±s]
患者组别 患者例数 运动前 运动后对照组 38 68.25±7.38 75.26±8.05观察组 38 68.10±7.41 81.72±6.50 t-0.34 6.39 P->0.05 <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阻塞),诱发心肌坏死或缺氧、缺血的一种心脏疾病[2]。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标准对冠心病III级的描述为:患者的日常活动因心绞痛发作而明显受限。发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太极拳是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方法,随着冠心病患者坚持太极拳运动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心理压力、躯体紧张将得到良好放松,而太极拳的强身健体、医疗保健功能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阻力训练可通过动态肌肉收缩、静态肌肉收缩增强患者的肌力,提高其运动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太极拳联合阻力训练,可充分结合二者的优势,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医院可于冠心病III期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推行太极拳结合阻力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陈 梓,喻惠丹,张凝凝.太极拳运动对冠心病患者生理指标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01):8-14.
[2]杨 潇,崔 灿.太极拳在心脏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