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6-28吴亚军
吴亚军
(安顺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 安顺 561000)
冠心病多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的疾病类型,以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休克等症状为主,甚至可发生猝死。左心功能不全是指多种因素造成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使心脏前向性排血降低,致使血液淤积滞留于体循环或肺循环内,临床以呼吸困难、肺瘀血、心悸气短等症状为主[1]。冠脉介入治疗(PCI)是血运重建有效措施,对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及提高心功能有重要意义[2]。随着PCI不断发展及完善,其疗效及安全性显著提高,但在当前医疗条件下,关于PCI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者的疗效如何,临床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选取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者患者202例,探讨PCI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治疗的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20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认,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排除慢性房颤、既往存在冠脉搭桥手术者、血液系统疾病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1例。观察组男57例,女44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0.89±10.14)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7例,Ⅱ级38例,Ⅲ级49例,Ⅳ级7例;对照组男56例,女45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1.27±11.05)岁,NYHA分级:Ⅰ级6例,Ⅱ级37例,Ⅲ级51例,Ⅳ级7例。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利尿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药物。
1.2.2 观察组采用冠脉介入治疗,术前口服300 mg阿司匹林、600 mg氯吡格雷。选择右侧股动脉或右侧桡动脉穿刺,皮下注入5000U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病变血管情况,再注入5000U肝素;根据患者血管病变情况置入合适的导丝及支架;术闭口服300 mg阿司匹林、75 mg氯吡格雷,1次/d。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LVEF、LVEDs、LVEDd)变化情况;(2)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功能
治疗前两组LVEF、LVEDs、LVED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EDs、LVEDd水平较低,LVEF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s)
时间 组别 n LVEF(%) LVEDs(mm) LVEDd(mm)治疗前 观察组 101 41.83±6.45 35.28±4.32 57.27±7.14对照组 101 42.06±6.27 34.45±4.93 56.59±6.85 t-0.257 1.273 0.691 P-0.798 0.205 0.491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 101 53.92±7.08 27.27±3.43 43.91±4.97对照组 101 49.54±6.89 31.70±4.25 49.61±5.68 t-4.456 8.152 7.590 P-0.000 0.000 0.000
2.2 6 min步行距离
治疗前两组6 min步行距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6 min步行距离比较(±s,m)
表2 两组6 min步行距离比较(±s,m)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t P观察组 101 256.15±68.95 483.46±73.41 22.683 0.000对照组 101 261.84±71.22 353.20±67.72 9.343 0.000 t - 0.577 13.107 - --P - 0.565 0.000 - --
3 讨 论
冠心病是左心功能不全常见原因之一,而左心功能不全是影响冠心病预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冠心病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LVEF≥50%时,4年生存率高达95%左右,LVEF31%~49%时,4年生存率降至90%左右,LVEF≤30%时,4年生存率约为75%,由此可见左心功能与冠心病预后密切有关[3]。
以往临床常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来治疗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临床虽能延缓患者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内径,暂时抑制左心室重构的发生,但难以从根本因素入手对病变血管进行干预,而PCI技术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4]。早期PCI手术所用支架为金属材质,置入血管后容易引发血小板聚集而加快血栓形成,同时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难以抑制血栓形成,致使术后短时间内再次冠状动脉阻塞发生风险较高[5]。随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明显提高了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本研究结果可知,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LVEDs、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且6 min步行距离大于于对照组(P<0.05),提示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分析原因认为冠脉介入治疗可重建冠脉血运,挽救顿抑心肌,同时复苏冬眠心肌,使其恢复收缩功能,从而改善心功能。
综上,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1]赵 亮,吴先明,何 辉,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3(12):45-47.
[2]靳志涛,刘宏斌,李彦平,等.血运重建程度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1):10-14.
[3]周学才,潘春勤,张 博,等.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6):1126-1128.
[4]吕绍昆,丁绍平,何 明.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纤溶活性、心功能影响及效果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12):1508-1510.
[5]赵莹莹,王效增,王 斌,等.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对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11):11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