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编织工艺地方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2018-06-27邢文兵

祖国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农村

邢文兵

摘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作为常年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认为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同样属于建立三级课程体制的重要范畴。面对家乡优秀的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挖掘出来加以充分利用,弥补学校美术课程的单一性与现实中农村美术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发挥传统美术工艺课程资源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在从小便耳濡目染的傳统工艺中学习到自己家乡特有的工艺美术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积极地将美术知识的审美性与实用性联系起来,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 美术教育 传统工艺

一、传统编织工艺课程的实施背景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作为常年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认为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同样属于建立三级课程体制的重要范畴。面对家乡优秀的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挖掘出来加以充分利用,弥补学校美术课程的单一性与现实中农村美术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发挥传统美术工艺课程资源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在从小便耳濡目染的传统工艺中学习到自己家乡特有的工艺美术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积极地将美术知识的审美性与实用性联系起来,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姚村镇位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家乡——曲阜,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民间传统美术的历史,是一块非常肥沃的美术教育的实践沃土。姚村的席编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席厂村、纪家村、黄屯村曾经是专为孔府提供席子的专业村庄。席编作品行销东北三省,尤以黑龙江的哈尔滨为重点出售地。建国后,姚村传统席编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艺人们改进了编织工艺,使席编作品更为实用、美观。用高粱或芦苇秸秆篾条编制而成的各种类型的白蔑凉席,温凉如玉。艺人们不仅能用红白两色高粱篾条在凉席上编制出剁口形、条形、方形、菱形等花纹,一些席编能手还可以编出花瓶、灯笼、鲜花、烛台等精美纹样,以及“福”、“禄”、“寿”“喜”、“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文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机械化工业的巨大冲击,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席编开始逐渐衰落下来,从事席编的传统艺人已经越来越少。

二、整合优秀资源传承宝贵技艺

姚村传统编织文化是鲁西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和创造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如今社会不论国家的强弱或大小,都有其风格独特的传统和民族文化。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自身传统美术工艺的挖掘和保护,因为失去自身文化的民族必然被世界文明所淘汰。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和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都大量包含了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条文,并且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浙江等一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国台湾省也非常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内容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的具体的实验活动,这些成功的教育案例为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资源时提供了参照。

我们镇共有九所小学,与城市的孩子们相比,我们学校的学生缺乏接触到国家美术课程中开设的部分内容的机会,所以我们全镇小学美术老师组成传统编织教研小组,研究旨在以本地区传统凉席编织的乡土资源为基础,立足地方,立足教学实际,联系学校教材的内容和本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弥补国家美术课程与农村美术课堂教学的差异性为目的,发挥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以挖掘和整合本地区传统美术工艺为基础,通过对编织工艺技法的保护和开发,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传统美术资源的利用和学习中参与、体验,以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达到充实学校美术教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编织课程和我镇特有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

三、积极探索形成特色课程

姚村席编工艺精良、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着积极地文化和艺术作用,是鲁西南地区典型的历史人文、传统习俗的文化表现之一;是历经长时间发展的、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拥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姚村镇传统美术教研小组八位老师密切联系小学美术教材中设立的“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领域的相关教学内容,结合本校已经开展的传统编织教学成果的经验,将姚村席编工艺的历史和作品赏析巧妙地穿插渗透到相关联的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家乡传统工艺的魅力,了解姚村席编的传承脉络。

为了让孩子们学习传统编织的积极性更高,镇中心中学借助校园科技艺体节的机会,特意开展了全镇小学生传统编织比赛、举办传统编织艺术展览,并组织各校编织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定期互访交流。在历年举行的全市师生作品展中,我们的席编作品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淳朴的风格屡屡获奖……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钟情于传统编织技艺的师生们的技术和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本《传统编织工艺》的地方美术教材也随之应运而生了。

四、结语

经历了这几年对传统编织工艺的教学研究之后,我深深地感到:美术课堂教学不能是一枝独秀,要与家乡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互相交融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能散发出醉人的屡屡芬芳。孩子们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如何引领他们充分运用好身边的传统美术资源,让孩子们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艺术,从而形成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学习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农村中小学一线美术教师的课题。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曾说过:“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付出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只要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立足地方,吸收和学习优秀的传统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将家乡宝贵的传统美术吸纳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实学校美术教育,继承和发扬家乡宝贵的传统技艺,我们一定会为农村的美术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姚村镇陈寨小学)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