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状况及其对策
2018-06-27宁兰芝
摘 要:独立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升高校资助工作水平关键在于从“数量”提升到质量角度从而做到一“精准扶贫”。从2007开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以来,无数贫困大学生在国家资助政策顺利完成学业。辅导员在高校精准资助中起着“宣传阐述”、“公平裁决”、“责任承担”、“育人引导”的精准管理和坚持资助育人的角色定位。因此辅导员在精准工作进行识别对象,同时建立相应数据库不断更新,最终实现精准管理与育人教育实现精准效能共同推进独立学院“精准资助”工作。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方法策略
2016年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针对记者提出如何“精准资助大学生”这一问题,做出如下回答:“要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作为全面覆盖作为工作总体目标,建立‘精准资助为工作机制,围绕‘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不断使用新的教育方式作为育人途径,从而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篇章。”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要一员,想让精准资助工作顺利展开除了辅导员自身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强,业务能力精深,还离不开对学生细心和关心。辅导员在进行“精准资助”要将自身工作逐渐细化,使用“助、贷款、减、补”等方式,同时使用能力指导和精神扶贫作为辅助工具。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视角下精准资助工作现状与角色定位
(一)独立院校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精准资助”的角色定位
1.资助政策宣传阐述者
资助政策宣传广度与阐述深度决定资助工作展开程度。辅导员在独立学院开展的精准资助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要对大学生中积极宣传一系列从党、政府、学校等各项资助政策。这就要求辅导员充分了解资助政策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国家资助宣传手册下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在政策宣传阐释角色定位中,辅导员一边身兼国家与学校给予神圣使命,另一边连接学生群体并深入他们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起着承上启下互动与沟通学生资助专职业务化工作中,同时将资助政策宣传与阐述相统一。
2.实施资助的公平决断者
辅导员作为学生资助工作具体实施人,在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要在具体实践中建立合理的资助工作机制。首先要做到对资助对象的家庭的情况做一个深入而详实的认定。当前我国三级贫困证明认定标准比较随意,给认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事实上,辅导员作为贫困生的教育引导者和知心朋友,我们从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为直接反应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这些就是证明学生真实生活状态第一手资料。因此辅导员在进行认定评判时要做到秉持公正、表里如一。
3.资助责任重要执行人
辅导员是资助工作链条上重要一环,尤其是在责任落实、制度实施和具体操作时间等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院系资助工作展开实施细则对贫困生认定,助学金等级评定和勤工作助学岗位相结合从而更好行使资助权利。辅导员行使资助权利同样也会承担一定责任。这些责任一方面要去辅导员按照规定完成项目资助,这种责任一方面要求辅导员按照行驶也带来了一定承担义务,也要面临出现资助危机和失去平衡带来的追罚。除此之外,辅导员应该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4.成为资助对象引导人
人只有在经济和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更重要是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得到满足。学生资助工作起价值在于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挖掘资助活动活动人并借此以内容进行教育作为引导角色的都是辅导员。通过开展资助工作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途径。辅导员在教育引导中不断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最终实现帮助困难顺利完成学业,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二)独立院校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现状
1.扶贫资助经费匮乏
独立学院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最大的困难来源于资助经费不够充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经费不是来自于国家划拨,而是学院自身筹款,会受到来自外界条件的限制,同时学校自身发展存在大量的不稳定性。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逐渐扩大,贫困大学生总体人数逐年上升,在办校经费短缺与贫困生数量上升前提下,从而为独立学院的精准资助工作展开一定难度。
2.对贫困学生鉴别不够准确
由于独立学院界定贫困生没有明确边界,贫困情况掩盖性更高,精准识别难度加大。假设以普通公立高校贫困生认定去识别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份,容易出现独立学院认定贫困生而在公立院校无法认定其贫困生的局面,而这些学生本来该得到资助却无法得到资助,最终导致其无法完成学业。同时,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具有随意性,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所出具材料权威性和真实性较低,从而无法有效的鉴别。独立学院多数采用坚定方法都是采用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识别,缺乏一定贫困生认定量化标准,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学生贫困程度,更多具有一定主观性,或者指定标准过高让把一些贫困生拒之门外,容易让一些非贫困生纳入扶贫补助范围之内。
3.对贫困大学生认定依据较为单一
认定贫困生工作时大学生精准扶贫重要的基础,如果无法认定那些学生为贫困生,就无法针对开展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独立学院对贫困生认定凭证较为单一有时候甚至过于简单,这就无法对贫困生认定全面而精确,因此最终导致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出现低效率情况。更多的是当地采取民政部门开取贫困证明,这些贫困证明从某种程度上将含有很大的水分,因此可信度并不高。而独立学院内部民主评议也更多是走走形式,无法对贫困生的真实生活状态进行客观真实调查,缺乏对大学生经济情况无法有力科学依据,所以最终导致独立学院精准扶贫工作无法真实有效所发挥意义不大。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系统建构策略
(一)明确定位目标精准定位
资助是独立学院贫困生重要工作基础。独立学院应该充分借助有限的经济资源解决贫困生基本生活保障和贫困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保证贫困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经济资助,避免出现“帮而不贫,贫而未助”现象,实现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上学的机会。社会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贫困是人们缺少获取和享有真正生活的能力。受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贫困生自主自觉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技能职能等,从根本上解决自身贫困问题。最后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于社会资助最大的不同在于高校承担着育人任务,而不是单纯给予金钱资助与救济。高校扶贫最大价值在于帮助贫困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形成自我独立精神。借助贫困资助强化其自身育人功能,坚持思想教育与实际解决问题,通过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多样手段激发贫困生内部动力,改变落后思维方式和依赖惰性思想,真正摆脱心理贫困的状态,塑造他们敢做敢为自立自强精神。
(二)精准识别,系统认定
加强认定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精准识别。让独立学院与行政机关形成联合机制,这是实现精准识别的基础。充分運用现代化信息软件,对贫困生的信息进行规划与采集、任务与分配从而为精准识别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独立学院可以参考行政机关提供精准扶贫家庭学生信息的作为依据,能够高效地对精准扶贫对象进行有效的识别、重点资助,避免因为一些学生没有得到资助而出现错学的现象发生。建立贫困生档案,形成进出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建立贫困档案,形成进出机制,实行一个动态管理。可参考贫困缓交学费,贷款、日常消费水平,参与兼职,勤工助学等情况,多渠道地掌握贫困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精准识贫困生现实贫困程度。统筹各方资源,精准资助扶贫。
独立学院应该秉承效率优先的精准资助原则,把补偿与奖励相结合,不断解决贫困学生生存、生活和未来发展的不同层次,从而达到精准扶贫困难。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坚持以奖励,其他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等原则进行补偿。秉承以学生服务为导向,从贫困生实际发作性需求为主,加强一帮一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择业等全方位进行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最终实现对贫困生综合能力,拓展贫困生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谢浩然.辅导员在高校“精准资助”重点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J].法制与社会,2016(08).
[2]张朝喜.辅导员视角下的精准资助问题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2017(04).
[3]唐增城.精准扶贫视野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探究[J].教书育人,2017(05).
作者简介
宁兰芝,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