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世对嫦娥窃药行为谴责的原因

2018-06-27伍宇平

速读·下旬 2018年5期

伍宇平

摘 要:嫦娥奔月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神话之一。嫦娥奔月神话的原本面目并非要谴责嫦娥,这是她对母权社会过渡到父权社会的反抗。而后世封建社会里,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神仙思想弥漫以及文学作品改写导致人们对嫦娥的评价是批判的。

关键词:嫦娥奔月;窃药;逃离意识;父系社会;仙话

嫦娥奔月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但是版本很多、记载零散。主要的版本有这几个: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于月中,为月精也。奔月或作坌肉,食坌肉以为死,畜之,肉复可生也。)

《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桓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后汉书·天文志》注)

嫦娥奔月神话发生在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的阶段,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下,女性没法光明正大地离开家庭,他们只能选择逃离来表明反抗。嫦娥只能通过窃药奔月表示对传统社会的不满。而且,在嫦娥奔月后有一个细节是她变成了“蟾蜍”。根据一些学者的论证,他们认为嫦娥氏族是以蟾蜍和月亮为联合图腾的。《甘肃彩陶的源流》中认为蛙的形象逐渐演变为代表月亮的蟾蜍。因此,嫦娥变成蟾蜍一说是她逃回娘家的以蟾蜍月亮为图腾的氏族去了。这体现了嫦娥作为过渡时期的妇女的反抗精神。

然而,嫦娥在封建社会里的形象是一个负心女人,因为她偷了丈夫的药,违背了三从四德。且后世认为她变成形象极差的“蟾蜍”是对她的惩罚。因而,这个神话在流传中被夸大了“负心”的成分,人们把这个神话中的窃药行为放大,警醒封建社会女性,要求她们约束自己的举止。后世人激烈地谴责她这种行为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评价“窃药”行为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看待的。汉代的封建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个时候,男权时代完全确立,女人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已经不多了。在父权时代,历史书写掌握在男性手中,嫦娥奔月神话是男权为自身神权的建构所立的特许证书,是男权话语的构建。恩格斯认为:“母权制的被推翻,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随着妇女地位的衰落,一旦她们做了再小的错事,也会被指责为罪恶的根源。嫦娥的罪恶形象就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此外,人们为了彻底地责怪嫦娥,还赋予她美人形象,而嫦娥的相貌在较早史料中是没有提及的,这一定意义上把嫦娥看作了是“红颜涡水”。这是嫦娥被谴责的第一个原因,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什么的结论。

战国至两汉年间,神仙思想兴起促进了“奔月”神话的仙话化。仙话是以长生不老为中心思想的,因此它的精神实质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它和神人们的奋斗牺牲,拯民救世的精神不同。在神仙思想确立以来,就有想要长生不老的观念,不死之药是统治者、士大夫等人的最高追求。因此从汉代开始,每个人都想获得这样的一件“宝物”。而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大夫崇老庄、尚虚玄的风气,使得嫦娥偷取不老之药这件行为,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责怪。毕竟,吃不死之药这种珍贵的东西,通常都是士大夫享用的。而嫦娥作为封建社会里面地位底下的婦女,她吃得上不死之药已经是件不得了的事情,更何况这药还是偷窃丈夫的,这都加深了人们对嫦娥的怨恨。人们对不死之药的渴望,认为嫦娥违背三纲五常,构成了人们对嫦娥窃药这一行为模式的谴责。

除了男权社会、神仙思想方面的原因,历史上的一些诗人也对嫦娥窃药这一行为做出了相应的评价,有些评价受到当时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导致对嫦娥形象的认识发生了偏差。袁珂提到:“诗人赋诗以见志,运用神话资料在他们诗篇中,不过是使他那‘志表达得更为深透,在命意行文的时候,不免就有所润饰和修改。”古人常把月亮作为诗歌意象,而与月亮有关的“嫦娥奔月”,诗人常用这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嫦娥在月中凄冷生活的同情,作者的怜悯之情恰好反映了他对嫦娥窃药之事的看法,他认为嫦娥在月亮之上是孤寂的,亦表明他把嫦娥奔月当作是一种惩罚。此外,李白《把酒问天》,“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寄远》,“嫦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等。或许诗人使用嫦娥意象只是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个神话的原型。但这些诗歌被诗人加以润色并且流传于世后,普通人会有理由认为诗歌中的嫦娥形象就是像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这时神话就会定型,人们渐渐地就相信诗歌中的形象,而神话的真正面目便日渐消亡了。这也可能是一个后世对嫦娥谴责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嫦娥奔月神话的原本面目并非要谴责嫦娥,这是她对母权社会过渡到父权社会的不满和反抗。而在后世封建社会里,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神仙思想的弥漫以及文学作品的改写导致人们对嫦娥的评价常常是消极的、批判的。嫦娥奔月是富有诗意的神话,具有一定的人类学、民俗学的价值,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2.

[3]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10):62-77

[4]袁珂.中国神话第1集[C].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