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之思考

2018-06-27李杰

祖国 2018年6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公共图书馆

摘要: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面临机构设置彼此独立,知识产权受限,馆藏与人力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资源水平较低等现状。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多措并举:建立标准的管理系统,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共享模式,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等等。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数字资源 共建共享

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指各级各类图书馆通过了解用户对信息的具体要求,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电子等多种信息技术方式来对图书馆典藏信息和网络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运用,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馆藏有多种内容与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主要在于在网络时代中信息技术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这一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代飞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地位受到冲击,从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图书馆的书籍借阅方式单一,大部分的审阅周期时间还很长,借阅者不能够及时的获取到所需的数字资料,同时纸质书籍过多不利于携带,借阅者来回搬运这些书籍消耗人力大。因而在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图书馆的服务的形式和过程也发生了改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全各地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服务模式为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通过各个高校、科研機构等区域间的图书资源共享,实现彼此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数字资源的传递速度快、共享范围广,操作便捷,信息存储量大等优势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属性,但其发展消耗的资金较大,同时管理安排的机构体系不够完善,基本的设施安排不够合理,因而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推进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现状

(一)机构设置的彼此独立。目前我国公共馆按区域划分为省级、市级、区县级等各个不同级别的不同职位、定位的图书馆,彼此之间交流甚少,独立发展,各成体系,导致了资源的重复发展。同时,不同的体系,如高校、科研中心、公共馆等数字资源涉及领域不同,沟通与合作匮乏。同时各体系获取与采购数字资源的方式不同,比如公共馆无需购买的部分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则需要花高额的成本去购买,在资金分配与成本处理上各体系不同,因而在资源沟通上更是困难重重。

(二)知识产权的限制。由于数字资源在各体系之间分配的任务不同,内容不同,因而在访问时众多不同内容的数字资源都受到知识产权的限制。如高校可访问的学术性论文等内容科研中心却没有访问的权限,版权资源出版商对资源的购买者有产权限制,这一方面各馆要考虑到购买资源的成本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资源共享与沟通方面的问题。

(三)用户需求与共享模式的不适应。不同的体系场馆之间所采用的共享数字资源的方式不同。比如有的公共图书馆需要学生通过关注某一指定网页,或者必须要注册某一用户,或者某些公共图书馆需要用户提交邮件申请经过24小时才能够通过申请获取资源,这些相对繁琐的模式让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借阅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馆藏与人力资源的匮乏。原本一直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分布范围就不够广泛,同时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保障力度有限,因而公共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发展程度缓慢,在馆内的数字资源匮乏,各馆彼此资源闭塞,内容不够丰富。当前宽带网络普及率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众多信息并没有经过计算机的信息化处理,众多历史文物、文献等都没有录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去,数字信息非常有限。同时加上即掌握图书馆典藏管理知识同时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与数据库知识的专业人士数量有限,造成各馆馆员分布冗杂不一,大部分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及时为需要获取数字资源的人员提供有效性服务,不利于数字资源共享的活动开展。

(五)基础设施资源的水平低。由于高校与公共馆等不同体系,省、市等不同区域之间还有我国的东、中、西等各部数字资源的内容不同,交流模式不同,合作的进度也不同,在其中投入的成本也各不相同,而在我国的情况是大部分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普及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高,整体信息水平不高。许多的老式图书馆计算机电脑破旧且功能不全,网络速度缓慢甚至停滞,数字信息资料查询消耗时间长,基本配置达不到咨询者需求,资源共享进程发展缓慢。

二、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标准的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等服务设施的建立,为社会群众提供便捷又免费的信息数字化服务场所,尽可能拓宽公共服务设施在观众生活中的覆盖面,提高数字化资源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依赖于各个成员馆的积极配合与协作。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众多地区此类服务设施与场地等分布不均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信息交流等方面所做工作不足。同时,由于各个场馆之间的内容彼此相似度不大,因而各场馆之间独立性强,交流过少,不利于做到资源的互利互享,单纯依靠各自的场馆单独解决共享问题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通过协调各场馆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投入,协同好资源分工,减少资源方面的重复使用状况,努力拓宽数字资源量。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所需的服务人员不单单要具备图书馆管理服务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维护和数据库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享,培养相关的技术性服务性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公共图书馆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班、还有相关的讲座和专家论坛,对馆员在软件开发、信息处理和数据库设计等知识进行培训培养馆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切实提高馆内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整体的利用程度。

(三)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共享模式。目前我们国家出现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数字资源的系统重复化,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各场馆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少,具体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在某一区域层面中出现的数字化内容在后期出现的处于各区域数字图书馆之上的场馆会再一次重复其内容,这样数字化资源的重复不仅占用了原本的资源分享空间,同时又限制了数据库资源的扩充与壮大。应该优化资源的共享模式,加强各场馆之间的沟通,进行资源的统一整合,合理分配数字化资源,减少各场馆之间的资源重复现象,尽量避免资源的无端浪费。

(四)正确的法律法规,健全的保障体系。国家出台正确的法律法规予以必要的资源建设保障,图书馆要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跟踪与分析新的法律法规,尽快学习和运用。各图书馆之间增强交流协作性,彼此分工促进资源的共享,明确各成员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运作机制。解决共享过程中遇到的比如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法律方面的问题。

(五)加大数据库的建设力度。数据库的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的基础。进一步加大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丰富数据库呈现的多种形式,增加数据库数据的种类,明确其数据的种类分配,增加数据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方便需求者的。

(六)数字资源的标准与规范化。要通过推出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措施来引导数字资源的标准与规范化,这是推进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资源加工,数据处理,条件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标准规范,使其符合合作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政府要加强统一管理的力度,采用正当的有效的手段加以干预,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帮助各馆之间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数字资源的兼容与传递、共享。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新时代下新衍生出来的信息管理服務体系,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化、智能化的服务,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推广了教育、传播了文化、提供了各种便捷讯息,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符合现当代的时代发展需求。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同仁应该以大局为重,注重合作协调发展,自觉主动的将自我的已有资源纳入到我们整个共建共享的活动系统当中,充分利用构建系统当中的人力资源优势、物力资源优势,为推进我们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为共同推进数字资源的共享化而不断改进,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激发大众使用数字资源的欲望,提升数字资源的使用普及率,让公共图书馆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真正的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许俊荣.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J].兰台世界,2017,(12).

[2]杨秀敏,聂英.基于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3]汪晓莉.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路径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2).

[4]陈雪樵.数字图书馆与文化共享工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李杰,本科,烟台市牟平区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技术开发与服务。)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数字资源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评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