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民族地区博物馆讲解词的编写
2018-06-27麻晓荣
麻晓荣
摘 要:文章以博物馆讲解词编写的工作实际为例,从说明文的角度,对讲解词的文体类别、文章结构、说明方式、适用语言等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从中总结和探讨博物馆讲解词编写的特点、规律。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词;编写
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为观众开启一扇了解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其接待的观众来自天南海北,层次不一,年龄有别,他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体验博物馆之旅。提供讲解是博物馆对外开放中不可或缺的服务项目,是博物馆之旅中着色点睛的一笔。讲解作为辅助参观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观众加深对陈展内容的理解,增进观众对展品的认识,掌握重点,使那些无目的游览的观众,可以通过讲解增加参观兴趣,开阔视野,得到更多的收获[1]。讲解的内容和水平是观众评判馆藏档次、科研成果及展览水准的直接因素,也是衡量观众参观质量和游览满意度的重要指征。
讲解词是做好讲解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讲解的质量和宣传效果[2]。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讲解词编写的体会,敬请各位老师、同行斧正。
1 讲解词的功能
讲解词是对展览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和介绍的一种应用文,可归入说明文的范畴,细分属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知识的一种文体[3]。博物馆讲解词的编写围绕陈列展览的主题进行,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对展览内容(展品)进行介绍,让观众认识展览的文化内涵和展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讲解是激活陈列展览、变静为动的主要方式。从观众踏入博物馆的第一步起,对博物馆的印象、本土文化的认识、展览主题的了解随着讲解员的介绍逐渐跟进,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感悟历史、欣赏艺术、获得启发,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实现。讲解作用有二:一是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解释说明,增强观展效果;二是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富于文采、带有感情的解说,使观众受到感染和教育。这其中,讲解词功不可没。
2 围绕陈展主题收集基础材料
民族地区综合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涵盖当地民族历史文化,包含文物或非遗版块。但细化到每个单元、每个场景、每件展品,无外乎器物、人物、事件或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实物、文字、图表、沙盘、模型及声光电技术等形式,搭建展览构架,体现展览主题。
讲解词的编写,前提是要把握展览脉络,明确讲解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材料收集的多寡、内容的详略等,对讲解词的编写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对器物类展品的介绍,收集的材料除了文物的基本信息、流传经历、征集背景和发掘过程外,还涉及相关器物历史、地方史、民族史以及文化对比和开展调研所获等多方面材料。材料的来源有直接、间接之分,但材料出处需有据可考,确保真实准确。在完成材料收集工作后,以彰显展陈宗旨或讲解对象为编写原则,抓中心,提要点,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取舍综合,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有规律地进行构思和编写。
3 根据介绍对象拟定文体类别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程序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三大类。讲解词说物、说事、说人或介绍非遗的具象内容等,大多可归入事物说明类;生产制作、工艺流程等内容的介绍可列入程序说明文;抽象性概念、科学知识、生活常识、自然现象等内容的说明并列入事理说明文[4]。
3.1 说明事物
如讲解对象是具体器物,需要对器物的性状、构造、特点、工艺等进行说明,使观众认识了解这件器物或同类器物“是什么”。例如,介绍“壮族民间的夹砂陶”:
夹砂陶即胎体含砂粒的陶器,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高温下不易变形,烧制前特意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他碎末,因而得名。
着重介绍夹砂陶的特征,指出其制造工艺的特点,对概念的说明直白明了。
3.2 說明程序
在介绍生产制作、工艺流程等内容的程序说明中,要着重把过程交代清楚,让观众明白“怎么做”。例如,介绍“百色壮族扎染工艺”:
扎染工艺古老而独特,主要流行于靖西、乐业等地。它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在白布上画好图案,再用针线沿着图案线挑扎起来,挑扎缀夹部分可防染避色;之后放入染缸内用蓝靛漂染,用轧辊冲压,让染液渗入织物,使未挑扎部分均匀受染;最后除去余液,晾干拆线,就成了晕纹自然、花色丰富的蓝底白纹布。
讲解词中突出扎染工艺中的扎和染两大工序,增进观众对这一古老工艺的认识。
3.3 说明事理
当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必须将抽象事理的成因、特征、原理等说清楚,使观众明白“为什么”。以介绍百色旧石器原生层位——“网纹红土”为例(图1):
百色旧石器的原生层位是砖红壤层,砖红壤广泛见于长江以南的东亚南部和东南亚的河谷地带,是一种在高温湿热条件下经受长时间的强烈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土壤。这种土壤发生化学风化的原因是由于干湿气候的交替,红色黏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作用的影响,部分黏土层中铁质沿裂隙下移以致这部分黏土褪色呈白色。部分黏土层中的铁质发生水化而使这部分黏土变成黄色,因而出现了呈指状、管状、蠕虫状的白色或黄色纹路夹杂交织于红色黏土层中,地质学家形象地将这种具有鲜明外部特征的堆积物称为“蠕虫状砖红壤”或“网纹红土”。
讲解词按照砖红壤的“分布—成因—性状—结论”,向观众揭开“网纹红土”的真实面貌。
在介绍展览内容的过程中,介绍事物、说明程序、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互为融合的。介绍事物是阐述事理的前提,说明程序可增进观众对事物成因的了解,阐述事理是为了更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以达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优秀文化的宣讲效果。因而,博物馆讲解词在很多情况下是兼具事物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不能截然分开。讲解词编写必须明确说明对象,突出说明重点,合理安排布局结构,让观众通过讲解识物明理。
4 依据说明内容安排讲解词结构
要确保讲解词条理清楚、言之有序,就要注意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5]。介绍不同的说明对象,可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来体现讲解词的说明中心,以更好地突出讲解词的立意。
4.1 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按时间的先后介绍说明对象,可采用时间顺序。比如对于人物的介绍,围绕说明对象的个人经历、成长过程、历史功绩合理安排讲解词结构,选择最能体现人物特点、亮点的具体事件进行介绍,将人物的性格、形象、思想立体丰满地展现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介绍“壮族抗倭英雄瓦氏夫人”,以瓦氏“处置州乱—主政田州—带兵抗倭”为脉络,用“总-分-总”的文章布局,向观众介绍瓦氏夫人如何从一位安居后院的土官夫人成长为征战沙场的民族英雄。其中,瓦氏出兵抗倭、战功卓著是讲解的重点:
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防务松弛,倭寇乘虚而入,他们侵犯江浙沿海地区,抢掠财物,围攻城池,千里滨海告急。于是朝廷降诏征调田州俍兵出兵抗倭,但时任田州土官岑大寿年方6岁,不能领兵。在这危急时刻,年近花甲的瓦氏代曾孙应诏出征,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月,亲率田州俍兵远赴江浙抗倭。
讲解词在交待了事件的背景之后,又引出瓦氏夫人的智勇双全:
半年时间里,瓦氏夫人带领田州俍兵奋勇杀敌,取得十一战九胜的赫赫战功。特别是在王江泾会战中,歼敌近2000,致敌溺水无数,战果辉煌,史称“王江泾大捷”。瓦氏率兵抗倭,粉碎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改写了明嘉靖年间抗倭战争屡战屡败的历史,受到朝廷两次诏赏,功封“二品夫人”。
用具体事迹体现瓦氏夫人一生中最为精彩的片段,巾帼英雄的形象巍然屹立。
4.2 运用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等,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介绍。介绍建筑物或景观布局,多以此为序。如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西十二道门”:
靖西十二道门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是建在山顶土层下的一个圆盘状军事大堡垒。堡垒用大块料石砌造,长31.5米,宽22.5米,高11.4米,占地708.3平方米,顶上覆盖着一两米厚的土层。堡垒共有12道拱门,这12条1米左右宽的通道与内堡连接,因此得名“十二道门”。拱门后面连结的暗道纵横交错,组成梅花形的堡垒平面。堡内设粮仓、水池、弹药库、观察所、隐蔽部等,可屯兵五六十人。堡垒外沿山边,有一道半环形的战壕,是前沿防御阵地。
讲解词采用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的说明顺序,介绍十二道门的构造布局。
4.3 按照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等六种[6]。如介绍“百色旧石器断代依据——玻璃陨石”(图2):
百色旧石器的年代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者。因为当时古人类生存的这片土地为砖红壤土,属酸性土壤,腐蚀性强,地层中没有发现古生物遗存,惯常的地层古生物学断代法派不上用场。然而,在网纹红土层中与石器共生的玻璃陨石,为断代带来了新的转机。通过对玻璃陨石的年代测定,它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80.3万年。这一年代即古人类制造和使用旧石器的年代,意味着80.3万年前,百色就已经有古人类的活动。
讲解词采用逻辑顺序,以递进结构说明玻璃陨石的断代作用。
5 选择适当形式服务说明需要
讲解词的编写,常运用叙述描写、设问定义、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叙述是任何一种文体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在以说明为目的的讲解词中,对事(人)物、程序、事理的介绍描写、概括定义、抒情议论都是在叙述类文字的基礎上进行的,因而叙述类的表达占相当篇幅,甚至通篇采用。
5.1 表达方式的运用
叙述、描写可以让介绍的对象具体形象,如介绍“黑衣壮女服”:
黑衣壮女装讲究实用大方,上身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短上衣,腰系黑布大围裙,下着宽脚长裤,层次分明,俗称“三层楼”服饰。黑布围裙的一角往上折叠成三角形反系于裙头,很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当黑衣壮妇女走亲访友或劳动时,将围裙底翻卷上来就成了斗形的小包袱,可以盛装物品,既美观又实用。
讲解词中设问、定义的运用可以起到强调作用,提起观众对展品的关注度,增进概念性的认识。例如,介绍“普通石块与旧石器的区别”:
那么我们在荒坡上看到的破石头与展柜里的石器有区别么?
当然有区别。普通的石块或者被自然力破坏的石块与石器,两者都有破损的痕迹,但这些破损痕迹是很不一样的。被河流冲击、碰撞的石块上留有冲磨的痕迹,但因石块随水流冲撞翻滚,冲磨的痕迹没有一定的方向;被野兽因磨牙需要啃咬的石块,表面布满坑疤,坑疤上有多组不同方向的条痕;而石器作为古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其形状有一定的规则,且具有人工打击、修理的痕迹,这种痕迹有一定的规律,符合人类制造石器的目的。所以说,有无人工打制、加工的痕迹是识别真假石器的关键,需要我们仔细去辨别。
讲解词中抒情、议论的运用能够增加讲解词的感情色彩,让观众体会到不同的展览内容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例如,介绍“敢壮山歌圩”:
青山不老歌不断,山歌年年唱春光。敢壮山歌圩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从祭祀始祖活动向歌圩文化过渡,发展成为壮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壮族的传说故事、生产知识、道德伦理和歌艺才智等,通过歌圩绵延不绝的山歌世代传承。而壮族人民爱好和平、努力创新、追求幸福的精神,更是歌圩千年不变的文化内核。
这段话用在介绍敢壮山歌圩的讲解词文末,对歌圩的功能、意义引发感想与评价,一方面增进观众对敢壮山歌圩的认识,另一方面点明敢壮山歌圩的文化内涵,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5.2 说明方法的运用
在说明文中,为了介绍事物、说明程序、阐明事理,可选用与内容需要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在讲解词的编写中,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较为常用。
讲解词在介绍专业术语时,下定义的方法最为常用,同时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概念通俗易懂。例如,介绍“百色盆地右江阶地”:
什么是阶地?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貌。这么说吧:右江阶地像一块分为若干层的大蛋糕,最高层为第七层,形成时间最久、离河面最远;第一层则形成时间最短、离河面最近。
以分类别、作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增进观众对介绍对象特点的认识,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别。例如,介绍“右江阶地的构造特征”:
百色盆地共发育了七级阶地。一级阶地高10米,由黄褐色亚粘土、亚砂土和底砾层组成,该阶地宽度较大,水分条件较好,一般种植水稻,可称为“水稻阶地”。
二级阶地高出河面约15米,顶部为风化较强的红色黏土,有轻微的网纹化。由于该阶地地下水位比一级阶地低,比较干燥,村镇大多建在这级阶地上,所以称“村镇阶地”。
三级阶地高出河面约30米,上部为红色黏土,厚约2米,向下逐渐转变为网纹红土。在百色市郊多用来引水灌溉,种植蔬菜。我们称之为“蔬菜阶地”。
四级阶地剖面厚约3米,上部为1.5米厚砖红色黏土,下部为强烈网纹化的红土。四级阶地土地贫瘠,但却适于种植芒果,因此称为“芒果阶地”。
五级、六级、七级阶地无法种植芒果树,只能生长其他树种,可以称为“森林阶地”。
在讲解词的编写中,往往因介绍对象、内容、重点的不同,选择的说明方法也不尽相同,或者同时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具体方法视说明目的、因编者习惯而定。
6 讲解词编写注重语言运用特点
讲解词是讲解员为观众讲解展陈、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编写过程应结合展览内容、展品特点以及讲解的口语化需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知识性、简括性、生动性和通俗性。
6.1 讲解词的科学性
传播文明成果,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些都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是由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性质所决定的,因而讲解词的编写原则首推科学性。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体现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提出的概念定义须正确无误,引用的资料必须来源可靠,提及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历史事实必须清楚确切,涉及的研究结论须专家论证、业界认可。
如若讲解词的编写不合乎科学,脱离实际,不仅达不到宣讲的目的,反之会造成负面甚至恶劣的影响。因此,讲解词编写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内容的推敲、结论的考证、用词的准确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例如,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感驮岩遗址”:
感驮岩遗址位于那坡县城北约500米的后龙山下,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洞穴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广西文物工作队1997—2000年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大量的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铁器等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人类食用后遗弃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出土的文物中风格独特的牙璋、炭化粟等在广西史前考古中,还是第一次发现。
感驮岩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古代社会面貌及古代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2006年6月25日,感驮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解词着重介绍遗址的发掘成果,体现遗址重要的考古意义和学术价值。
例如,介绍苗族跳坡節爬坡杆的场面:
句①:只见小伙子们一个个身手矫健,手攀足蹬,身不贴杆,迅速爬上坡杆顶,双脚稳稳的扣住坡杆,取下悬挂在杆顶的美酒和腊肉,用嘴衔着再轻捷地溜下来。
句②:小伙子们一个个身手矫健,他们手攀足蹬,身不贴杆,迅速爬上坡杆顶,取下杆顶的美酒和腊肉,再双脚夹杆,仰面倒挂,像雄鹰展翅状滑下,这一绝技素称“金钩倒挂落”。
同是描写苗族小伙子“金钩倒挂落”的表演,句①“……美酒和腊肉,用嘴衔着……”的表述不当。主要原因是编写讲解词的作者对活动细节的观察不细致,用词不推敲。句②稍作修改,将苗族小伙子竿上绝技形象地展现给观众。
6.2 讲解词的知识性
博物馆讲解词通过对展览内容的解说,明晰展览脉络,展现展览主题,或介绍展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演变进程;或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英雄事迹,还原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或通过独特的非遗展示,体现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或解读民族服饰、节庆、礼俗内涵,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时代主题。博物馆陈展内容广泛,信息量大,要充分结合本馆的主旨定位和展览主题,在讲解词的编写中从文体类别、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展览(品)所传播的知识点为考量,突出重点,凸显特色。以讲解为媒,让观众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里观有所感、学有所获。例如,介绍百色市民族概况:
百色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民族。目前,百色市的总人口为402万,壮族人口占80%,瑶、苗、彝、仡佬、回等民族占7%,汉族占1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杂居、小聚居是民族分布的特点,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
总体介绍当地世居民族的人口、分布概况,传递如下信息:一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二是百色是7个世居民族聚居区。
例如,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弄平炮台”:
弄平炮台正门门额上刻有“金城”二字(为晚清抗法名将苏元春所题),意为“固若金汤”,形容工事无比坚固。炮台的墙壁、顶拱和护墙全部采用大块加工好的方石料构筑而成,最大的石料长2.2米,宽4.6米,厚2.6米,这些大石块全是靠人力一块块的从羊肠小道搬运到山顶的。让人称奇的是,炮台主体——石块接缝处不用灰浆粘结,全靠石块之间紧密契合、互相锁扣,而且做到平整划一,防御效应真的应了“固若金汤”的含义。
通过介绍炮台构筑的材料、施工工艺,体现炮台的施工难度大、防御效果好,再以首尾呼应的形式突出弄平炮台的工事坚固,这也是讲解词的主要知识点所在。
6.3 讲解词的简括性
讲解词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观众,观众的游览需求、参观目的和观展时间因人而异,对展览内容的关注、兴趣所在也会有所不同。讲解词作为知识小品文,在围绕展览主线、单元主题或突出展品特点的基础上,应体现简括的原则。简括指简明并能概括整体,包含表意清楚,简洁明了,意蕴丰富等含义。
遣词造句注意简洁明了,将说明对象的概念、特点表述清楚,直接点题,如介绍“黑衣壮”: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特殊族群,一直以黑为美,历史上以黑作为穿着和民族的标记。
用简单平实的文字呈现黑衣壮族群尚黑。
叙述过程注意主次详略,理清条理,多用短句。例如,介绍“田东县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
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形,年代约为春秋战国时期,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一类铜鼓。1993年3月,在田东县祥周乡联福村出土了两面万家坝铜鼓。铜鼓鼓面较小,鼓胸外凸,鼓腰收束,鼓足短矮,纹饰简单朴拙。这两面铜鼓的出土,填补了广西铜鼓发展序列的空白,对研究铜鼓的起源和传播,意义重大。
按照“鼓面—鼓胸—鼓腰—鼓足”的順序介绍万家坝型铜鼓的器形特点,增进观众对铜鼓的感性认识。
讲解词的编写应注意考虑文字中的意蕴,要让观众从讲解词中感受展览蕴含的文化内涵、展品代表的文明成果。例如,介绍“把吉造纸工艺”:
众所周知,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或许您还不知道,在科技迅猛发达的今天,古老的造纸技艺在乐业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依然得到延续和发展。这个小山村叫把吉屯,位于大石围天坑群景区附近。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他们祖籍是湖北恩施县,祖先因战乱逃来此地定居,已在此生存了十一代人。造纸技艺是当时祖先从湖北带来的,代代相传,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从古代造纸术延伸出把吉造纸技艺,首先突出造纸技艺的渊源,为下一步详细介绍造纸工艺作铺垫。
6.4 讲解词的生动性
讲解词作为因人施讲的宣教底稿,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应考虑文笔的生动性,讲解词兼具说明、文学功能,让观众在丰富的语言、灵活的文体中有所感悟。
6.4.1 以描述式的文体进行设计
以描述式的文体进行设计时,讲解词要善于运用叙述和描写,叙述类文字在讲解词编写中提笔自成,可以浓缩具体事例,简化表达内容,给人简明的感觉。例如,介绍“黑衣壮崇尚黑色的缘由”:
传说古时候,黑衣壮首领带领族人抵抗外族侵略时受伤了,无意中发现野生的蓝靛草能够止血疗伤。伤愈后的首领重上战场,率众人战胜外敌。为此,首领视蓝靛为可护佑族群的吉祥物,命族人将蓝靛移回寨中种植,用其汁液将衣服染色,世代穿着并延续至今。
描写的运用能够突出特点,展示细节,让讲解的内容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如介绍“黑衣壮女装头饰”:
黑衣壮女装的头饰很有特色,一块黑色的长条头巾在头部翻缠折绕,装饰成火棱状,头巾两端分别垂挂到双肩上,造型就像飞机的两翼,因此又称“黑飞机”。脖子上戴有双鱼对吻纹饰的项圈和银链,手戴银镯,整套服饰黑中闪艳,朴素中又有玲珑之美。黑衣壮服饰沿承了壮族千年传统服饰的古韵风味,被称为“壮族古代服饰文化的活化石”。
6.4.2 以故事式的文体进行设计
将展览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述。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组织语言,注重语言和情节的契合,让故事为阐述事理、展现主题服务。例如,介绍“百色盆地发生的天体事件”:
80万年前,生活在百色盆地的古人类,已经能够利用河漫滩上的砾石,根据需要制作劳动工具,进行狩猎、采集等活动。始料不及的是,一场灭顶之灾正向他们靠近。一天,正在劳作的古人类目睹了一场壮观的陨石雨,还来不及反应,森林就燃起了熊熊大火,浓烟四起,野兽逃窜,接着山崩地裂,大伙尖叫着、哭喊着、奔跑着,转眼间,有的人被大火吞噬,有的人被地裂掩埋……
6.4.3 善用修辞手法
讲解词要善用修辞手法,比如对偶的运用,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运用能使语言整齐,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例如,介绍“敢壮山歌圩”:
草地上、树阴下,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人群,这边清亮的问歌刚落,那边雄壮的答歌又起,通宵达旦,形成了一片歌的海洋。年轻人以歌结缘,情深意浓;中老年人以歌交谊,斗智逗趣。歌场上娱乐活动丰富,场面热烈壮观,令人流连忘返。
在此使用对偶句,可以使句子形式工整,节奏和谐,并且前后呼应,对比鲜明,增强讲解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描绘出歌圩风情独特的场面,具有画面感。
7 讲解词的通俗性
讲解词作为讲解员与观众沟通交流的媒介,主要功能是增进观众对地方资源、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了解,增强观众对展览主题、展品价值的认知和欣赏,促使观众认同并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意识变为行动自觉。
讲解工作面对不同受众,可否通过讲解传递知识、强化宣教服务功能,是对讲解词功能性、适用性、有效性的综合检验。当讲解涉及专业性的内容,直接运用生僻字词、学术用语,势必造成讲解词晦涩难懂,这与讲解的宗旨目的背道而驰。因而讲解词必须注重通俗性,这也是确保观众能够接收信息、明白事理,是实现有效讲解的有力保证。讲解词的这一特点也贯穿到讲解因人施讲的整个过程。例如,介绍“旧石器”的讲解设计: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类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远古时期,居住在山洞里的古人,他们离不开吃的用的,砍树木、砸坚果、挖植物、刮兽皮是他们的日常劳动,光靠双手能做到么?”
答:“做不到。”
问:“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答:“用石头来帮忙。”
总结:“对了,他们想到了随处可见、质地坚硬的石头。古人依据不同的用途,选用大小、材质合适的石头来做工具。当然这些天然的石头需要经过一些加工修整,用起来才更加顺手,才能省时省力。我们把这些经过古人有意识加工和使用的劳动工具称为旧石器。这些工具的用途不一样,模样和名称也不一样。”
以互动式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便于学生理解两个知识点:旧石器以石头为原料;旧石器是古人根据不同用途加工而成的工具。例如,介绍“旧石器的用途”:
不同的工具各有所用。我们可以想见,砍砸器可以砸出坚果果仁,手镐能够轻松挖出植物根茎,这些都是受欢迎的食物;在劈破竹木、切割兽皮时使用手斧,更加得心应手……旧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古人的劳动效率和生活水平,是他们的亲密伙伴。
讲解词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描述,增进观众了解不同类型的工具及功能上的区别。
8 结语
综上所述,讲解词的编写涉及明确说明主旨、收集基础材料、拟定文体类别、安排文章结构、选择表达方式、注重语言运用等方面,终极目标是综合多种要素,完成对陈列展品的简明介绍,对单元内容的准确诠释,对展览主题的完整表达。讲解词可以似散文般文笔清新,议论文式立意深远,叙述文式平铺直叙。但无论采用何种表达方式、说明方法及文章结构,都要能实现讲解目的,让观众知其意、明其理、悟所得,就是成功的讲解词。当然,言简意赅、浅显易懂、风格多样是讲解词编写的努力方向,需要不懈地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3][4][5]刘再平.作文方法大百科·说明文法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6]王学义.万能作文·应用文体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