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新的电影制作中心正在兴起
2018-06-27沈健
沈健
乌兹别克斯坦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通商联系。盛唐时期,这里是我国进入欧洲进行贸易的必经之地,粟特、波斯、花刺子模人都曾在此建立城邦。
公元14世纪中叶,突厥人阿米尔·帖木儿在乌兹别克建立了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彼时的邻国,包括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土耳其等,但实力都不能与之匹敌。16至18世纪,月即别人(即今天乌兹别克族的祖先)又相继建立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如今,大小古城的遗迹依然矗立在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城市郊外的荒漠、草原上,无言地诉说着它们曾有的辉煌。
5月初夏,我们来到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从那里出发沿古丝绸之路横穿这个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中亚国度。
我们从首都出发,辗转搭乘六个多钟头的小飞机,又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抵达位于西南边界的古城希瓦。这座古城犹如一座历史纪念碑,至今保存着完好的古代建筑群:灰黄的城墙、宫殿、清真寺、宣礼塔,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住宅,与天蓝色的圆顶、马赛克瓦片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一曲悠扬婉转的历史之歌。
希瓦始建于公元4世纪,在16世纪时是希瓦汗国都城。中亚有一句古谚说:“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
俯瞰夕阳余晖中的古城,心中倍感震撼。我们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不绝商旅产生出一番由衷的崇敬。可以想象,在古代,这块地方曾经多么富庶。
斑驳的古城遗迹不仅为游客们还原着古丝绸之路的风貌,也赋予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家们以创作的空间和灵感,当地影人们致力于用影像为国家续写民族记忆。乌兹别克斯坦著名而多产的导演阿里·哈姆拉耶夫不远千里来到希瓦取景,在电影《风囚狂沙》中留下了古城孤独而又伟岸的身影。其他电影如《奥兰多》《继承者》等,也都曾在此取景。厚重的历史感与独特的民族风貌为这些影片增添了情调,也烘托出更为精彩的戏剧冲突背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剧组产生到古城实地拍摄的需求,乌兹别克斯坦电影人决定将希瓦、布哈拉等古迹“搬”到塔什干。探访位于塔什干的乌兹别克电影制片厂(Uzbekkino)时,主人专门带我们看了公司大楼后面的一大片施工工地。几年后,那里将“复刻”出一座中亚古城。将来,各国剧组如想以中亚古城和古典欧洲为背景拍摄剧情片,完全可以到这里享受从选景、拍摄到后期制作的“一站式服务”,不必再风尘仆仆远赴边境荒漠了,乌方也期望通过这样的建设使塔什干发展成为国际影视业的新兴中心。
我们看到,在乌影厂有多个大型摄影棚、演员休息室、后期制作室等硬件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负责人告诉我,从明年起,这里将可容纳几個剧组同时拍摄,已有7个电影项目同他们签约了。我们穿行在这些将要完工的制作室之间,不由得感叹,未来这里将会迸发出怎样的创作火花。
乌兹别克斯坦的电影发展史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苏联加盟共和国时期的电影,苏联解体、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电影。前者服务于“社会主义帝国”的说教式宣传,后者集中述说着一个既古老又年轻国家的爱恨情仇。
如今,乌兹别克斯坦平均每年生产50余部本土电影,虽多为小成本制作,但国民对本土电影的观影热情极高。我们参观了塔什干最大的电影院,看到那里长达50米的宣传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本土电影海报,进出影院的观众更是络绎不绝,时尚妖娆。也是在这里,我们有幸与当地一众影人坐下来交流,了解电影在乌兹别克斯坦人娱乐生活中的无可替代地位,以及该国同行对未来与中国开展电影拍摄合作的畅想。乌影厂负责人告诉我们,第一部与中方合拍的电影故事片预计在明年同观众见面。古人用一袋黄金才能换得与乌兹别克斯坦的邂逅,以后我们只需几部电影便能饱览这个国家的风貌。
在乌兹别克斯坦生产的本土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现代题材的,从中可以窥见一个大步向前的活力国家。如今的塔什干,现代、繁忙,国际化的商场比比皆是,私家车普及率高,独具魅力。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已相继在一系列重大基建项目上达成共识,许多中国工程队正在当地忙碌,帮助乌兹别克斯坦修造新的隧道、铁路、管线、商厦,与乌方共同构筑属于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我们希望,未来的中乌电影合作,也能如今天的两国经济合作一样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