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公正:马来西亚华人政治走向

2018-06-27范若兰廖朝骥

世界知识 2018年12期
关键词:行动党马华公会

范若兰 廖朝骥

2018年大选马来西亚能够“变天”,是“全民海啸”的结果,华人选民一面倒支持希望联盟,在“变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变天”也导致华人政党地位翻转,一直在野的民主行动党成为执政党,而在朝的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则沦为在野党,趋向堪忧。

担任民主行动党领导人长达30年之久的林吉祥,是许多华人心目中的英雄。

那么,华人在马来西亚政治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问题与华人选民、华人政党有关,更与马来西亚特有的族群政治密切相关,也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走向联系在一起。

联盟党执政与华人政党

(1957?1969年)

马来西亚于1957年独立以来,华人的政治力量是分散且多元的,主要政党有马华公会、民政党、民主行动党。马华公会于1949年成立,完全由华人组成,主要目标是维护华人利益,促进族群和谐。民主行动党于1965年成立,其前身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马来西亚的分支,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后,该党从人民行动党分离出来,改名民主行动党。民主行动党成员包括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但华人占70%以上,因此被认为是华人政党。该党的宗旨是建立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奉行公平、多元、民主理念。民政党成立于1968年,创党人林苍佑原是马华公会会长,意在建立一个跨越族群的政党,但该党实际上是一个以槟城为重心的华人政党,党员八成以上是华人,故也被归入华人政党。

马来亚独立时,马来人享有特权被写入宪法,华人和印度人拥有公民权。分别代表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利益的三大政党——巫统、马华公会和印度人国大党组成政治联盟,在随后的数次大选中立于不败之地。联盟党内的巫统与马华公会和国大党是合作关系,权力分配虽以马来人为主导,但其他政党也掌握重要权力部门,马来人担任总理、内政、外交、教育、发展等部长,华人担任财政、商贸等重要部门的部长,政策制定以协商为主。华人社会对联盟党实施的教育政策和国语政策颇有不满,1969年大选时,民主行动党指责马华公会屈服于巫统,提出“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竞选口号,公开挑战“马来人特权”,反对马来语作为国家语言,提倡多元语言,获得华人支持,赢得13个国会议席,民政党赢得8席,并获得槟城执政权。而联盟党赢得66席,其中马华公会获得13席,与以往相比,席位大大下降。这次大选及随后的族群关系紧张最终引发了马来西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族群流血冲突,即“5.13事件”,死亡人数上百人,以华人居多。

对华人社会而言,5.13事件是一次“血的教训”。以后几乎每一次只要非马来人社会、民间团体或反对党发起平等权益抗争运动,就会有激进的马来政治人物重提5.13事件,警告和威胁非马来人。

国民阵线的强势与华人的务实选择

(1969?2008年)

1969年5.13事件改变了马来西亚历史发展进程,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政治重组,都以马来人特权为导向。巫统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拉拢更多政党加入联盟党,并在此基础上,于1974年6月建立国民阵线(国阵),成员党有巫统、马华公会、印度国大党、民政党等九个政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和民政党都加入国阵,成为执政党,只有民主行动党始终保持反对党的身份。

华人选民经历5.13事件的惨痛教训后,认清了一个事实,即华人不能因為对执政党失望,而将选票集中在反对党身上,形成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的对峙局势,这会引起族群关系紧张。于是华人接受“体制改良”的想法,马华公会提出“有人在朝好办事”、华教人士以“打入国阵、纠正国阵”为口号加入民政党,都代表了华人对国阵改善施政的期许。然而华人政党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与华人利益攸关的华文教育、经济、文化等议题上,华人政党难以满足华人的利益关切。实际上,国民阵线时期巫统成为“龙头老大”,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权力分配以巫统为主,马来人担任内阁部长的人数最多,而且包揽了总理、副总理、国防、教育、内政、外交、财政、国贸等最重要职位,非马来人政党地位下降,华人担任的是次要的部长职位,如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交通部、卫生部、种植业与原产品部等。政策制定虽是各方协商,但巫统拥有强势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华人政党只能是被动的“守护者”或“救火员”。由于“当家不当权”,华人政党无法改变政策,充其量只能是政策实施不当损害华社利益时,做一些修补性质的改进工作。华人民众对此非常失望,华人政党所谓在国阵内部以协商精神解决华社问题的结果,却是“越协越伤”。

于是,民主行动党成为华人选民宣泄对国民阵线不满的一个选择。在1978年、1986年和1990年大选中,华人选票大都投给民主行动党,以表达对国阵施政不公的不满,惩罚马华公会和民政党。民主行动党长期是国会中第一大反对党,该党秘书长林吉祥(1969?1999年在任)以言辞犀利、思维敏捷著称,在国会中以滔滔雄辩揭露政府的腐败和对少数群体的不公,是许多华人心目中的“英雄”。

1990年后的几年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华人经济发展环境更好。同时,政府对华人文化的压制有所缓和,文教权利大大放宽,这些被华人称为“小开放”的政策引来华社的好感。1995年大选华人选民投票给国民阵线,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得票率回升。1998年安瓦尔被捕,激起“烈火莫熄”(Reformasi,意为改革)运动,催生了公正党。1999年民主行动党、伊斯兰党、公正党与人民党组成“替代阵线”与国阵对决1999年大选,然而华人不支持伊斯兰党的“伊斯兰教国”主张,也担心国阵下台引发“暴乱”,将选票投给了国阵,使得替代阵线无法借马来人选票分裂的契机,削弱国民阵线的强势领导。2003年马哈蒂尔卸任总理,由巴达维接任,新总理带来新希望,人民将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巴达维政府身上,使得国阵大获全胜,马华公会赢得有史以来最多的国会议席(31席),民政党获得10席,反对党一败涂地,民主行动党只赢得12席。

公民意识觉醒与华人支持反对党

(2008?2018年)

进入21世纪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政治民主化,其目标是:结束一党长期执政,实现政权轮替;改变族群政治格局,超越族群政治;铲除贪污腐败和裙带关系,实现廉洁政治;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2007年民间组织“净选盟(Bersih)”举行第一次集会,有4万多人身穿黄衣示威游行,许多原来对政治保持距离、生活态度务实的华人,因为社交媒体的流行,大量的视频、现场照片、文字分享等,刺激了他们的政治意识,投入到公民运动、民间组织、维权组织的活动中。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华人,无惧长年存在的5.13恐吓论,积极追求公正和平等。

2008年大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执政党国民阵线虽依然获胜,但堪称惨胜,仅获得议会140席,其中巫统65席,马华公会15席,民政党2席,国大党3席,创历史新低。反对党夺得82席,其中民主行动党赢得26席,国阵第一次失去控制国会三分之二议席的能力。这次大选被称为一次“政治大海啸”,国阵的惨胜和反对党的崛起,标志着国阵一黨独大、国会一言堂的局面被扭转。同时,论者指出马华公会的“华人代表论”已经破产,该党在所有华人选民过半的选区全部败北。槟城州政权落入民主行动党手中,而民政党基本已经泡沫化成没有地位的“蚊子党”。

受2008年大选的鼓舞,三个主要反对党——行动党、伊斯兰党和公正党决定组成“人民联盟”,以进一步推动两线制,推翻国阵政权。此后“净选盟”每年都发动大规模集会,人数一次比一次多,影响一次比一次大,成为民众表达对政府及选举制度不满、要求变革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公民启蒙的“洗礼”盛会。“净选盟”大集会的参与者来自多个族群,2007年首次大集会时,参与者以马来人为主,华人只占10%左右,以后华人越来越积极参与,2011年大集会华人参与者为30%,2012年则达40%左右,2015年参与者大多是华人。

2013年大选就是在这种反风日盛的形势下进行的。华人一心要“改朝换代”,积极返乡投票,并努力劝说家中的长辈,投选人民联盟。他们基本就是“选党不选人”,只要不是国阵的候选人,哪怕是伊斯兰党的候选人,华人都支持。2013年全国大选投票率创下历史新高,达到80%,多个华人选民占多数的投票点,投票率超过90%。大选结果,执政党国阵获得国会133席,保住执政权,但没有实现控制三分之二多数议席的目标。国阵中的巫统赢得国会88席,继续扮演“老大”角色,而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则是惨败,分别只赢得7个和1个国会议席。反对党人民联盟获89席,其中民主行动党最为辉煌,得到38个国会议席,95个州议席。这次大选华人一面倒地投票给人民联盟,因而被总理纳吉布称为“华人大海啸”。

因伊斯兰党谋求实行伊斯兰刑法,招致行动党的激烈反对,导致人民联盟于2015年解体。2016年行动党与公正党和诚信党组成新的联盟——希望联盟,2017年马哈蒂尔领导的土团党加盟,谋求推翻国民阵线。2018年大选,选民热情极高,投票率高达82.32%,不少华人选民回乡、回国投票。选举结果,希望联盟获得国会113个席位,国民阵线获得79席,伊斯兰党获得18席。长期执政的国民阵线终于败选,反对党希望联盟如愿赢得执政权,马来西亚第一次实现政党轮替,终于“变天”。希望联盟还获得雪兰莪、槟城、柔佛、吉打、森美兰、马六甲、霹雳、沙巴等州政权,国民阵线只赢得玻璃市、彭亨两州政权。此次大选被称为“全民海啸”,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大都投票给反对党,导致国阵倒台。华人选票尤其关键,因为马来人的选票分散,40%投给国阵,30%投给希盟,30%投给伊斯兰党,而华人选票80%以上投给希盟,最终希盟胜出。

三个华人政党选票悬殊,地位倒转。民主行动党获得国会42席,州议席101席,马华公会只获得1国2州,民政党则是0国0州。马华公会与民政党失去了所有执政时的资源,完全泡沫化。反观民主行动党,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重要地位,林冠英和陆兆福被委任为财政部长和交通部长,尤其是财政部长职位重要,华人只有在建国初期至70年代曾有马华公会的李孝式和陈修信担任过财长,象征华人参政实力。跨别了40多年,财政部长重回华人手中,增加了华人对国家的认同与参与感,也让大家对新政府有深切的期待。

马华公会与民政党下野后,将陷入激烈的党争。失去在朝时的资源,两党仅剩下各自的党产,因而党内派系争夺党产的控制权是不可避免的。两党更深的焦虑是他们过去仰赖的“华人诉求”“华人权益”的政治信念已经被选民唾弃,要谋求未来的出路,两党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刻。

此外,首次登上朝堂的民主行动党,虽然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以华人为多数的政党,但是该党一向以多元族群主义挂帅,认为国民身份优先,族群身份为次。林冠英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纠正记者对他“身为华人部长有何感想”的提问,说自己是马来西亚人的财政部长而不是华人的财政部长。这个重要的“纠正”,预示了希望联盟未来施政,将以缩小族群身份作为政策拟定的考量。可以预见,这个政治转型将对马来西亚长久以来既存的“族群政治”资源分配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

猜你喜欢

行动党马华公会
1939年马华抗战电影运动研究
“兄弟情深”还是“虚情假意”
——基于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的网络诈骗行为研究
网络游戏公会运营发展及公会管理成员角色特点研究
——以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为例
湖北公会用好劳动总裁总工会派出庭
2011年新加坡大选与人民行动党的自我更新
马华微型小说“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