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

2018-06-27叶丽丽

乡村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枣林樱桃河南省

叶丽丽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2017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七条路,其中一条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是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途径[1]。

河南省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是农业的发源地,其中较为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也在河南省内。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且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挖掘与保护在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1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成就

1.1 已入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浙江省的青田稻鱼共生于2005年入选为全球第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从2010年相继又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等陆陆续续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2018年4月,我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项目已达15项,位居世界第一。

图1为我国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各个省份的分布情况。我国入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以东南和西南为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浙江省,此外,浙江省还拥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8项。云南省拥有全国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9项。总的来说,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数量较多,挖掘速度较快,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

图1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我国各个省份的分布情况

1.2 已入选的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2013年5月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以来,直到2017年9月已经选出了第四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的数量呈现递增的状态,从第一批的19项逐渐增加至第四批的29项。从数量上能够看出我国对农业文化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地方政府普查力度的加强。作为七大发展战略之一的乡村振兴战略,其战略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的盛兴之路。

图2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批次数量

此外,从各个省份对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的数量来看,可以看出不同省份对此的重视程度。从图3可以看出,浙江省已入选的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是各个省份中最多的。如此高的数量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独特的地理优势结合勤劳人民智慧所形成的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二是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的长期保护;三是从国家提倡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加大了对各个地方现存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力度。

图3 各省份已入选的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

2 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成果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中原农耕文化富含众多的特色耕种技术及科学发明,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裴李岗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的百家衣、百家饭。在已经入围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河南省在第三批次和第四批次均有一项入选,分别是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和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3]。

2.1 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

2.1.1积聚多种价值于一身的川塬古枣林。河南省灵宝市位于中华民族、中华道教的发源地,从而赋予了灵宝川塬古枣林独特的文化、历史、价值。此外,古枣树在古代的战争中可以作为军队的火柴储备,具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大枣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养生价值和生态价值。例如,枣树具有防风固沙、抗旱耐涝的特点,对于保护地方水土、治理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2川塬古枣林的历史渊源。灵宝市“三大宝”之一的古枣林已经有5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大枣早在数千年前就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古代,因大枣容易携带且不似其他水果般易烂,因而成了救灾食物之一。

2.1.3川塬古枣林的种植分布特色。川塬古枣林由明清古枣林和古枣树群落组成,古枣树群落散落在居民的房前屋后,枣树品种则以历经数千年传承的地方品种“小灵枣”为主;明清古枣林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函谷关以及中华民族摇篮的黄帝铸鼎塬及其周边的5个乡镇,枣树品种为著名的“灵宝大枣”。

2.2 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

2.2.1新安樱桃种植系统的价值多样性。新安县的樱桃种植系统是我国现存的独一无二的古樱桃种植区域,其独特性不仅在于种植规模较大(现在的种植面积达到了0.204万hm2,延绵起伏形成了17 km的樱桃种植带),而且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积聚科研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示范价值和旅游价值于一身。

2.2.2新安樱桃的种植历史。新安樱桃栽培的文字记载始于东汉,现如今古树树龄已有1 400年,当地经认定的千年樱桃古树有30株,百年以上樱桃古树有500余株。对新安县樱桃园的保护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保护使其成为人类所共享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2.2.3优越的自然条件铸就了特色的新安樱桃。洛阳市所处地理位置提供了适合樱桃生长的环境,樱桃树喜向阳背风、沟壑纵横的地方。新安樱桃果肉肥厚、颜色红润、味道甘美等特征来源于其优越的生长环境。此外,还取决于其气候条件。新安县位于欧亚大陆桥上,北暖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利于樱桃这类高糖水果的储糖挂果。

2.3 河南省水利工程类文化遗产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是重要的产量基地,水又是万物之源,水利工程的发展对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在减少旱灾、维持农业生产用水和地方居民用水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饮水思源,这些工程类文化遗产在过去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便利,如今也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与保护。据统计,有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万金渠、别公堰、石漫滩水库大坝旧址、人民胜利渠渠首、跃进渠、红旗渠和引沁渠八大水利工程类文化遗产。

3 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挖掘保护力度弱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省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是,河南省内入选国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仅有2项,可见其挖掘与保护力度有待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是同时进行的,对于地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需要加大普查力度,呼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摸清底数,从而防止在保护之前就遭到破坏。

3.2 缺乏传承人

随着其他产业的逐步发展,很多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的深化发展,吸纳了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导致许多生产技术渐渐失去了传承人。

3.3 破坏严重与保护性质的变质

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水资源的污染、土地板结等,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此外,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性质转变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就有所降低。

3.4 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申请、审批的角度来分析,对于省内现存的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不清楚;很多农业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及时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的审批过程较慢,保护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从管理机制的角度来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不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度不强;很多地方管理存在交叉重复的地方。从保护机制的角度来分析,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缺乏市场竞争力度,而且许多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缺乏继承人。

4 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4.1 加大普查力度,建立多方参与、互利共惠的机制

河南省是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但是由于普查力度不足,导致许多农业文化遗产散落各地而无人问津。对此,政府部门应加大普查力度,完善普查方案,深度挖掘各地保存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同时鼓励上报已有的农业文化遗产[4]。此外,对于省内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呼吁其利益的享有者共同参与保护,如地方旅游、餐宿等。

4.2 建立相关的保护体系

在保护的过程中,一些地方部门更加注重农业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此外,不少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维护的过程中职能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导致相互推脱责任。针对此,只有清晰地划分管理部门的职能,才能提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效率。

4.3 留住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同时也离不开其世世代代的传承人——农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劳动力都外出务工,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被搁浅了。对于一些劳动力缺乏的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返乡。此外,对于一些农耕农技传承人也应给予保护,给予一些优惠补贴。

4.4 旅游业的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并重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既不是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也不是将其画圈保护,而是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充分利用其美学价值、生态学价值,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发展模式,将其发展成室外博物馆[5]。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户收入,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资金来发展地方农业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枣林樱桃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浚县大平调演出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樱桃肉,让年味飘香
中阳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 “旅游+四大产业”模式 启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厚植文化力量 振兴乡村旅游——中阳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旅游发展报告
一树樱桃带雨红
一九八零年的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