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好奇心遇上“不务正业”
——“斜杠青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8-06-27

中学生天地(C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不务正业斜杠杠杆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有这样感慨的人大概不在少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不满足于自己单一身份的年轻人。他们一边说着“不会画画的摄影师不是好的吉他手”,一边在自我介绍中画上斜杠用来标明不同的身份,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你或许不知道,坐在你旁边那个看起来闷闷的同事(同学),下班(放学)后悄悄地干着什么酷炫的事情。这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都有个时髦而响亮的名号——“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说法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2007年出版的著作《一个人/多职业:斜杠事业的独创指南》。在书中,她把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命名为“斜杠一代”(Slash Generation)。

“斜杠”是个新鲜词,但这样的现象古已有之。比如达·芬奇,涉猎之广,绝对算得上是个“超级斜杠”。如果用“斜杠”的方式来介绍他老人家,那应该是——达·芬奇:画家/天文学家/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作家。再如一代文豪苏轼,他既是政治家、学者,又是书法家、美食家、大诗人。他还有个更鲜为人知的身份:工程师。苏轼晚年在惠州为官,广州城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是他协助朋友设计并修建的。

放眼当下,各行各业的“斜杠青年”更是层出不穷。被人们以艺人身份熟知的林志颖,除了是歌手、演员、职业赛车手、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以外,还是台湾网络协会的常务理事。“80后”北京女孩刘阳,白天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商业顾问,晚上是淘宝店铺的老板,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领结。周末她当老师,教人乐器、绘画。除此之外,她还运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而一部分的“斜杠青年”,凭借着对个人爱好长达多年的执着和付出,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美国的蒂莫西·费瑞斯,白天的工作是科普作家,写了许多被广泛阅读的科普书;夜晚,他在行星、恒星和星系间“漫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属于一个观星者国际团体,团体成员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这些“业余天文学家”,除非是已退休或衣食无忧,白天都必须工作,以支撑他们夜晚的爱好。相比着眼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更乐于观察“细节”——那些小型彗星和行星,因此经常会最早发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比如行星大气中的风暴和恒星的灾难性爆炸,这为专业人士进行后续更深入的观察或理论分析提供了条件。

看起来,成为“斜杠青年”确实很“酷”,它不仅让人跳出自己原本的生活,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额外的收入,甚至可以为某些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但并非所有人都推崇“斜杠”风潮,一些人认为人们更应该努力去当一个“杠杆青年”——专注于一个支点,在年复一年的努力中蓄力,然后一举发力,撬动未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人们极大地高估了频繁转换身份的做法。他们认为,“斜杠”风潮其实反映了趋于疲软的全球经济形势和年轻人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相信依靠长期勤恳的努力能获得成功……但‘斜杠’同时隐藏着风险。当它被当作一种抵抗无力感的尝试,可能会令人们浅尝辄止,无法有所建树”。

“让你成功的是‘套装’,而不是‘斜杠’。”曾任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现供职于果壳网的温言在《青年参考》上撰文称,“这种生活听起来非常光鲜,让许多年轻人心生向往,跃跃欲试……但很多时候我们被一些报道和文章误导,错置了成功的原因、现象和结果。”温言表示,对于连本专业都没有做好的人来说,抛弃本行,转向更多元的领域去发展,容易因为涉足的领域太多、精力太分散,在本来可以好好钻研的地方没能专注深挖下去,导致原本可以成功的也失败了。他认为“各种优势的捆绑组合”才是成功的“秘诀”,“凯特·摩丝做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可以大卖,离不开她是世界级超模的前提”。

2017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者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但同时,也有受访者认为,“斜杠青年”存在着“缺乏突出技能”和“增加职业规划迷茫感”等问题。

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互联网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也拥有了同时做好几件事的可能性。当“斜杠”意味着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和属性定义自己,而不再单一地被社会、他人所定义,我们似乎走到了一个充满了无数选择的十字路口。

感谢丽水中学的同学参与讨论

●雷 鸣

“斜杠青年”的出现是时代的呼唤。

“斜杠青年”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跨界人才。相比“杠杆青年”,“斜杠青年”能掌握更多更广的信息,他们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实现两个领域甚至多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还能利用在其他领域获取的知识,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起到辅助的作用。“互联网+”等行业的出现也正是这个时代对“斜杠青年”的呼唤。

●金媛芸

“斜杠”带来创新效益。

生命短短数十载,安于一方天地岂不太可惜?“斜杠”带来的不仅只有乐趣,还有意想不到的创新效益。在快节奏的今天,如何获得“1+1>2”的效益是一个无论在商业上还是文化上都颇为重要的话题。比如文化创新领域,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术业有专攻”的“杠杆青年”,更多的是“斜杠青年”,去给原是“深潭”的传统文化领域打开一个新的“泉眼”,从而让传统迸发出生机。

●吴樟扬

“斜杠”需先“固本”。

“斜杠青年”们身兼数职,包揽多项工作,追求的是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然而,并非涉猎的面越广就越好,过多就成了负担,反而会将人拖垮。一名优秀的“斜杠青年”应是一专多能,能将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也能在另外两至三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小有成就,而不是东一下西一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梁 正

找准支点,撬动未来。

一生做好一件事谈何容易,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大量精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我们应客观且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将其作为关键的支点,接着围绕这个点深入研究,将其做好、做精,使之成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而爱好则可以作为繁忙生活的点缀,调节生活的节奏。或许,本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会少一分迷茫,多一分从容,在每一天的努力中蓄力,然后一举发力,撬动未来。

●吕欣颖

“杠杆”“斜杠”,皆能成栋梁。

我们的社会是包容的,包容多样化的人才,也包容多样化的发展。人本身的天赋和潜能也允许我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杠杆”如果撬动的支点不对,就是徒费气力,而“斜杠”或许可以在关键时刻撑起整个局面。无论是“杠杆青年”还是“斜杠青年”,只要有所长、有所能,便可以成为社会所需的“栋梁青年”。

●梁晨昕

“斜杠”与否皆是形式。

马克思·韦伯说:“人,就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人身处社会网络之中,立足之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虽然“斜杠青年”和“杠杆青年”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判断孰优孰劣都需从其本质出发。“斜杠青年”里自然有打通多条“经脉”大获成功者,同时也不乏无头苍蝇一般乱转之辈;“杠杆青年”里有“术业有专攻”的尖端人才,也有不知变通与社会脱节者。单以形式划分未免过于片面,更应看重的是其本质上是否有一颗积极进取、勇于奋斗的心。“斜杠”和“杠杆”都不是你的出发点或是目的地,只是抵达终点的交通工具而已。

[金 磊 供稿]

“斜杠青年”,看上去很美

作为一个时髦的标签,“斜杠青年”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热捧。这是当下年轻一代追求生活自由、财务自由和梦想自由等迫切愿望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个概念一旦泛滥,“斜杠青年”遍地开花,很有可能令人们对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产生误解,浮躁的情绪也会逐渐凸显。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作家麦瑞克·阿尔伯也许没有想到,“Slash”一词在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后,硬生生地和“青年”一词捆绑在一起。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青年”代表着涉世未深、阅历尚浅,要干好本职工作已属不易,更谈何“斜杠”?

工作和家庭的繁重压力,现实和梦想间的巨大差距,让年轻人迫切地渴望成功,这时候,“斜杠”似乎变成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不幸的是,欲速则不达。《荀子·劝学》中就有一个失败的“斜杠青年”——“梧鼠”。“梧鼠五技而穷”,五技谓: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看似灵活多变却无一精通,天敌一来,鼯鼠只能束手就擒。

主持了几场公司活动,大家夸声音不错,于是“斜杠”:主持人;一两篇文章在报刊发表,发朋友圈被点赞,于是“斜杠”:专栏作家;开了一个公众号,居然有几百号粉丝,于是“斜杠”:自媒体人……偶尔尝试似乎不错,但是要选择一项来安身立命,立刻捉襟见肘。

想要成为一个靠谱的“斜杠青年”,首先应该明白,其核心标准应是拥有两个以上能被他人认可的技能优势,仅仅只是接触了某个领域,是没有资格标榜自己为“斜杠青年”的。你可以“斜杠”,但别一拥而上。因为大多数“斜杠”,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添砖加瓦,“斜”出特色,“杠”上开花。这与时下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并非南辕北辙,而是殊途同归,它们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

成为“斜杠青年”还有一个隐藏条件:“斜杠”的拓展是有“门槛”的,“斜杠”左右的几个领域一般是相关的,且主业往往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副业则通常可以在实践和自学中习得。比如记者,往往需要拍摄照片,在实践中掌握了大量技巧和经验的他们,不一定会输给学摄影的科班毕业生。同样,长年的采访经历为记者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所以记者著书立说成为作家的不在少数,见多了悲欢离合,要成为编剧甚至演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有想成为“斜杠青年”的人必须清楚,这终究是一个标签,而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更不是为了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有炫耀的资本,有吸引朋友圈点赞的谈资。抛去肤浅的理解,抛去浮躁的情绪,“斜杠青年”只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一种途径。

猜你喜欢

不务正业斜杠杠杆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不务正业”的县委副书记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不务正业
朕不只是皇帝 那些『不务正业』的帝王们
“斜杠青年”的“横向”人生
当青年加上“斜杠”——解析“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杠杆应用 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