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创新思想的四维审思
2018-06-26郭晓冉
郭晓冉
摘 要:文化有变化也有创新,只有文化创新才算得上是实现了真正的文化发展;同时,文化创新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内在张力,只有不断创新的文化才能在其变化发展中使人们始终保持对其充分自信。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发展有许多新论述,结合这些论述与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而提炼出文化创新的主体、质料、环境、方向等四个关键维度,以期为推动我国文化创新提供理论鉴借。
关键词:文化创新;维度;习近平;文化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37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2-0126-06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是流动和扩大的,有变化也有创新”,[1]事物发展有变化和发展,只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向上的趋势才称为发展。文化领域的一般变化当然不能称之为文化发展,而只有突破式变化即文化创新才称得上是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因而,文化创新在文化发展中无疑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文化发展的论述多囿于“文化发展”本身,而鲜有专门研究“文化创新”之成果问世。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发展有许多新论述,其中不乏与文化创新相关的论述。系统研究这些论述,提炼出文化创新的主体、质料、环境、方向等四个关键维度,对推进当前我国文化创新发展、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创新的主体维度——知识分子始终围绕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创新是人类主体开展的一项活动,当前我国的文化创新,其必然是以广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侧重于知识精英文化层面的创新。并且,知识分子在文化创新过程中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内容来源、实践主体与服务对象。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新的主体。
回溯我国历史,封建王朝亦重视人民在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孟子指出,“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就在于“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人伦”必须被普通百姓明了并遵守,人民群众间才能亲密友善。孟子指出君主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然后趋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还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民爱之”;“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些虽然是强调君主对人民所施加的自上而下路径教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自发性主体性的培养与塑造。习近平独具匠心地谈到了深度挖掘、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问题,他指出,“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在新世纪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又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2],这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关于人民文化主体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发展在于其克服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处于教化的绝对主导者和单向发起者的片面思想,极大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文化创新工作必须走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相互融合的道路。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需克服“两耳不闻窗外事”陋习,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改变自身晦涩的叙事方式和风格,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创作,并且树立以自身之所学启蒙民智的社会责任感,将“修己”与“新民”有机统一。为此,广大知识分子应积极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了解群众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学习群众的表达方式,从群众中汲取创作灵感。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应当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这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方式进行,并积极结合现实生活对其进行思考。同时,对国外的消费主义文化、我国现阶段各种娱乐性“快餐式”文化应持一种理性态度,不要过度沉迷其中,而是仅将其当做一种消遣即可。此外,人民群众还应当培育自身理性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层次。由此,便可以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缩减知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文化势差”,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
二、文化创新的质料维度——对待中西文化坚持合理态度
创新不可能无中生有,任何文化发展在形态上都呈现为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横向交流的过程,这就是文化发展的时空境遇即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由此来看,文化创新的两大质料源即为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一谈到文化创新,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
1.对待中国文化必须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合理态度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是当前开展文化创新的重要质料源,对此,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一种批判性继承的合理态度。
首先,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4]習近平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5]这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我国传统文化诞生于封建社会,其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其社会意识的发展高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出于维护剥削阶级统治之需要,在家庭、社会中都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依靠各式各样“礼义法度”维持。而如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自然也就不需要这些落后的东西来维护统治需要,因而必须要对传统文化中相应的糟粕予以果断丢弃,比如屠杀活物甚至活人祭祀天地先祖这样的礼之陋习。
其次,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文化先进成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宝贵价值,习近平同志强调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6]。与之相反,缺少深厚底蕴的文化必然是华而不实,如日本文化先是吸收汉唐文化,随后吸收欧美文化,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始终不具备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标识,这种杂糅文化造就了大和民族独特复杂而又畸形的民族心态,美国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对其有过详细阐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其合理成分必须要牢牢继承下来,在继承中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现实和热点问题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这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现代性转化过程,也就是习近平所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习近平在2014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上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可见,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且将其与当今社会文化领域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这也为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
2.对待中西方文化关系必须坚持比较交流中促进整体发展的合理态度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共生性和相通性,克服极端的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卑两种不健康的文化心态,促进文化在交流比较中的共同发展进步,这才是我们对西方文化应坚持的一种合理态度。为此便首先需要厘清中西方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树立一种包容的文化心态,以宽广的胸怀气度来看待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他还在2016年5月的国际友好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体现了我国传统“和”文化崇尚各种不同物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对于文化发展同样如此,我们尊重多元文化存在的客观性,在平等文化主体对话的基础之上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进步。对此,刘旺旺、俞良早指出,“不同形态文化间边界存在的意义在于确立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景观”,“达到一种‘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局面”。[9]
关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发展性关系,从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中可以将其归纳为互补共生性和相通性两种。第一,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共生性。中西方文化由于相应的历史发展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导致其文化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如西方文化重实践且著作多,中国文化重理论且“述而不作”。但我们需要用一种整体性视角来看待中西方文化,将中西方文化都嵌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视角下来看待,将其均视为人类整体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具备文化自觉,要意识到自身文化当中的一些合理成分,同时也要正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用一种中西文化互补的视角来分析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对同一问题得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正是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所以文化交流就具备了深刻的现实意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鼓励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正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中,文化才能不断得以共同发展进步。在交流中促进人类整体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也便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世界大势,对各国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要辩证对待,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也要加强宣传报道,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10]
第二,中西方文化也是相通的,这体现了人类文明中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具有共通性和普适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各种文明共生共存的和谐生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既倡导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感召中国人民,也承认因为文明的不同而存在着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美国梦”“拉美梦”“非洲梦”,認为这些梦想都是相通的,具有普遍性。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可从外部样态宏观层次和内容形态微观层次来审视。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在外部样态上具有相似性。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之间长于辩论,孟子以善辩著称,在《孟子》一书中可见孟子与其弟子以及与其他家如墨家、农家、杨子、告子的辩论,而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样长于辩论。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在内容形态上具有共通性。中西方文化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中不少论述是异曲同工,其表达了相近旨意。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当中所提出的“自我实现人”,“你一旦摒弃一切欲念,对外表不以为念,那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逍遥飘游”;“在人发展的最高水平上,像其他许多心理学的两分法一样,应对性与表现性的两分法被解决了,超越了,努力变成了通向非努力的道路”。[11]这番论述与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共通之处。还如尼采在其著作《权力意志》当中直接化用中国法家原典,“一个老太龙钟的中国哲人说,他听说过,列国将亡,其法愈多”,[12]此即为我国《左传》当中叔向所言“国将亡,必多制”。
三、文化创新的环境维度——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
孟子指出环境对人本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环境也是文化创新的存在境遇,文化创新不可忽视环境的重要影响,这主要是通过环境对文化创新主体即人的重要影响来体现的。为推动文化创新,必须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1.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王宝强离婚事件发生不久,网文《一个科学家不如戏子的国度能走多远?!》引发巨大反响,其中不乏一些偏激之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却发人深思。艺人在我国收入过高是不争事实,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来限制艺人的这种过高收入。但与此同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来提高知识分子的收入,因为知识分子是知识精英文化的主体,他们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而除了提高知识分子收入以外,需营造有利于知识分子发展的良好外部社会环境,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知识分子相比于明星,他们受社会关注度较低,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地在辛勤工作。这是由于当前在我国社会文化领域消费中,人们倾向于追逐一些快餐式的娱乐性文化产品,而对于科学文化缺乏必要的需要和追求。正是这种消费需求的巨大差异拉大了明星和科学家在众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差距,同时也在无形中抑制了某些科学家的创新动力,因为渴望收人尊重、得到世人认可是科学家的精神层面需要之一。如果人们普遍多一些对知识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分子及其成果的尊重,少一些对明星的不必要追逐和热捧,这样知识分子也许能增添一些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习近平向来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2013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对于人才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需要,孟子认为封建社会统治者“尊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尊贤”在儒家“九经之目”中位列第二,“尊贤”是人才能够为统治者所用的必备前提。当前,为促进文化创新重要主体即人才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让广大知识分子的成果和个人价值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显现。此外,对于知识和人才的尊重还应当体现在让知识分子的努力获得与之匹配的物质回报上。
2.让行政权力在文化发展的“合理区间”内运行
文化发展需要一种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不能被行政权力过多管涉甚至是强加控制,这从文化发展史对比能清晰洞见。回溯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专制伴随着文化的衰落,民主催生了文化的繁荣。古希腊罗马鼎盛时期的开明民主政治造就了不朽于世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兼容并包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而自明清我国实行文化领域的专制政策之后,文化领域发展自此一蹶不振。由此来看,文化繁荣与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一国政治民主程度的标杆。然而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仍有某些官员用权力“绑架”文化,这对于文化创新工作甚为不利。比如,近年来,一些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個城市的“建筑地标”,实则是权力之手干预设计的“权势地标”。[13]还如,河南省委原常委、郑州市委原书记王有杰自诩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书法爱好者,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王有杰书法集》。他在台上时,有评估其书法价格为每平方尺上千元。落马后,某拍卖行曾通过网络拍卖一副王有杰的书法作品,起拍价仅30元,却无人问津。前任文化部部长蔡武面对文化领域的“钱学森之问”,即“我们的文化界为什么不出大师”的质问,怎么营造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他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行政权力对艺术的发展不要过多干预,能交给社会、艺术家、行业自己评判和举办的事情,就不要死死地抓在政府手里。[14]在文化发展中,必须克服行政权力对文化领域的不当干预,让行政权力能够在文化发展的“合理区间”内运行,以让文化事业能充分遵循自身规律健康发展。为此,就要减少行政权力对于艺术界不必要的干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于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明晰政府权力边界。
3.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他在许多论述中主张应建立有利于知识分子充分创新的体制机制,并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对于知识分子开展文化创新工作的桎梏,让广大知识分子能够放开手脚大展拳脚。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2013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上习近平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习近平强调,“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15]2013年9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2014年8月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16]2016年5月6日,习近平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要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17]知识分子潜心于研究科学研究,他们需要一种较为宽容开放的体制机制,在此种条件之下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四、文化创新的方向维度——建构自觉式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依托促进文化创新,以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的方向是文化发展的指引“路标”,只有明确了文化创新的方向维度,才能使文化创新不“跑偏”。文化创新在当前我国,其最终方向就是为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算是实现文化自身发展,没有创新发展的文化只能是止步不前,这样的文化自然难以令人自觉的树立起文化自信。孟子曾谓“充实之谓美”,只有坚持不断创新的文化才能够让国民自觉树立并保持对其的自信,这才是一种发之于内成之于外的真自信。而与此同时,文化创新必须以文化自觉为依托才能真正的达到提升文化自信之目的。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其实质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18]只有对文化具有自知自明,才能够促进文化创新发展,而文化的创新发展成果只有被充分认识即具备自知之明,才能够切实起到增强文化自信之作用。由此可见,文化自觉是推进文化创新和树立文化自信都不可缺少的环节,建立在文化创新基础之上的是一种自觉式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必须以自觉式的文化自信为方向引领。
首先,以文化自觉为依托更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有所继承,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只是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此未有明显觉知。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创新中我们必须对本民族文化具有自知之明才能进行文化创新。只有具备了自知之明,才能清晰准确地分辨出本民族文化当中的精华与糟粕,才能意识到本民族文化中的特长和缺陷,才能够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之上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当结合现代社会特点进行现代性转化,这就是创新。对此,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9]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当意识到其不合理之处,并将其抛弃,这是为创新解除桎梏。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特长,应当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并将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或是能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共通性,或是因认识到其局限性进而综合中西文化整体来得出更加合理全面的认识,这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则应引入西方文化中相应的先进成分进行缺陷克服,这是一种本民族文化在学习借鉴他种文化之上的一种创新。
其次,文化创新只有依靠文化自觉才能实现促进文化自信之目的。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不少先进成分,这些成分迄今仍具有宝贵价值,对此习近平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學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同时,西方学界也在积极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对《道德经》的翻译和解释是仅次于《圣经》的,影响力非常广,可见西方人也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20]但与国外的“中学热”相比,虽然近些年来国内掀起来“国学热”之潮,但这种“国学热”更多是一种浮躁跟风行为,其并不能意味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或觉醒。相比于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趋之若鹜,国人对本国文化却是知之甚少、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即国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自觉或曰文化自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国人对我国文化不自信也实属正常,这是由于文化缺乏内在自知所造成的一种内部文化不自信。因而,为使得文化创新的成果真正能够起到增进国民文化自信的目的,必须在着力于推进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大力引导国民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国文化,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1.
[2]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1).
[3][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1).
[5] 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02-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02/25/c_119499523.htm.
[6] 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9):6.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8]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9] 刘旺旺,俞良早.资本逻辑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边界的守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123.
[10] 张林,刘海辉.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五大理论特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30.
[11]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4-156.
[12] [德]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45.
[13] 奇怪建筑频现:你建“秋裤楼” 我造“马桶盖”[EB/OL].(2014-10-20).http://news.ifeng.com/a/20141021/42259084_0.shtml.
[14] 晓华.文化部部长蔡武出书细说文化热点[EB/OL].(2014-04-23).https://www.sinoss.net/2014/0423/49942.html.
[15] 刘灿.品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EB/OL].(2015-05-29).http://news.cjn.cn/cjsp/gc/201505/t2655308.htm.
[16] 李晶瑶.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EB/OL].(2016-03-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3/c_128765433.htm.
[17] 黄玥.敬才求才用才育才 习近平开时代之风[EB/OL].(2016-06-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06/c_129041667.htm.
[18]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直白[J].学术研究,2003(7):5.
[19] 叶晓楠.在文化自觉中传承文脉[EB/OL].(2016-08-01).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08/06/content_1701479.htm.
[20] 赵宁,路强.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现代转换——焦国成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16(3):8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