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 这边风景正好

2018-06-26刘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易地用工车间

刘佳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地处阴山北麓严重风蚀沙化区,全县60%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风蚀沙化和荒漠化丘陵地区。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化德县一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列入新十年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是自治区35个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特困县之一。

穷则思变。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化德县立足县域产业特色,将产业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以推进精准扶贫为目标,按照“以产定搬”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快了当地脱贫的步伐,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产业扶贫“拔穷根”,“小车间”推动“大脱贫”

化德县卜拉乌苏村,“脱贫车间”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工人孙田花高兴地说:“通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已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今天结业还挣到了2400多块钱。” 孙田花是卜拉乌苏村的贫困户。上个月,她来扶贫车间里接受岗前免费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后,她不仅在家门口上了班,还挣上了工资。“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出路,我们争取好好干,早日脱贫致富。”说到这儿孙田花有些激动。

2017年,化德县以实施“百企进百村”扶贫攻坚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主体、企业经营、贫困户参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模式,依托服装这一县域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用工需求,积极引导有责任担当的企业到贫困村进行合作帮扶,建立了“脱贫车间”。“脱贫车间”针对全县产业覆盖面小、带动能力弱,而经过整合的中心村贫困人口增多,大量劳动力闲置的实际,探索出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子,实现了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

全县在6个乡镇中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立“脱贫车间”62个,拥有“脱贫车间”的中心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1%。目前“脱贫车间”已带动农牧民2173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304人,占60%,月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

化德县服装产业管理局局长丁凤威介绍说,“脱贫车间”由化德县政府统一规划,并为每个车间投资15万元购买设备,作为启动资金;村委会利用闲置房屋为车间提供厂房等基础设施,设备和厂房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原料、技术,负责员工的培训、产品销售等日常经营,盈利由村委会和企业按股份1:10的比例分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目前几家‘脱贫车间的加工情况看,按照每个车间20个员工、每个员工日生产成衣30件、年生产期为6个月计算,可生产成衣10万件,企业按照每件销售纯利润5元的最低价格估算,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就达到了5万元”。

乌兰察布市委书记杜学军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到了“脱贫车间”,把其作为全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亮点列入报告。化德县打造“脱贫车间”这一创举,不仅找准了贫困户脱贫的路子,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金驼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旭慧说:“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化德县委、政府为企业搭建了‘车间驻村这个平台,对于企业来说,既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又帮助贫困户提高了收入,同时也尽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确实,“脱贫车间”的建设,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又带动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了搬迁到中心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服装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贫困人口能致富、企业获效益的三方共赢目标,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

目前,有着30多年历史的化德县服装产业蓬勃发展,全县服装企业达到320家,年生产能力2600万件,产值2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协作,小企业、大就业”格局。

易地扶贫“挪穷窝”,多彩田园气象新

走进化德县白音特拉乡白音特拉村,亮堂堂的新房沿着硬化的道路整齐分布,崭新平整的水泥路蜿蜒入村,造型漂亮的风光互补路灯护卫在道路两旁。村子里幸福院、文化室、卫生室、超市等一应俱全。这就是由化德县两顷地、七顷地、小西沟等12个自然村整合而成的移民新村。

“把土地流转出去后,除了每年2000多元的收入,我平时还能到村子旁边的恒利农业公司打工,冬天就在村里的建筑队打点零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57岁的郝玉成感慨易地扶贫搬迁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我们幸福院屋里就有自来水、厨房、储物间,做饭洗衣都方便,院里有超市和卫生室,买东西、买药不用走多远。” 一旁按捺不住的高生有说道,“住着新房、花钱也不用愁,孩子们隔三岔五地来,老邻旧居也比在村里来往多了,老了老了反倒越活越热闹了!”66岁的高生有2014年从两顷地村搬到了白音特拉村幸福院,最近还被老人们推选为幸福院的院长。

化德县按照“哪有产业往哪搬、哪能就业往哪移、哪能发展往哪迁”的思路,把往县城搬迁作为“挪穷窝”的重头戏。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化德县因地制宜探索出扶贫开发模式——对农村贫困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三个转移、三个集中”的“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

对“能走”的贫困人口,鼓励和引导他们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集中。将驼绒服装产业和铁合金产业用工需求和转移进城群众就业需求相对接,把贫困群众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变为产业工人。累计投入7.5亿元,建成扶贫移民楼9697套,为23514名进城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

对“想留”的贫困人口,鼓励和引导他们向中心村转移集中。针对有意愿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搬迁户,选择“近水、靠路、有产业”的中心村,累计投资1.2亿元,建成集中安置点19处,转移1526户、43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4户、2121人,并通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让贫困户享受社区化便利服务。

对“只能留”的贫困人口,鼓励和引导他们向互助幸福院转移集中。按照“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养老”模式,累计投资1.5亿元,在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成大型农村互助幸福院49处、小型互助幸福院23处,集中供养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60岁以上老人6092户7803人。

由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搬得出”的问题,化德县“三三制”城鄉统筹扶贫模式在201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社会福利政策”。

同时,化德县对搬迁户还实行“四不变、两等同、一减免”政策,用社会保障托底,切实抓好搬迁农牧民原享受涉农惠农政策兑现工作。同时,对转移搬迁贫困户的土地,由政府以每亩100元集中流转到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生态恢复或流转给企业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全县累计流转土地30万亩,人均增收600元。通过完善培训、就医、就学和社区服务,强化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

化德县白音特拉乡长流水沟村民肖振鹏2016年搬入了县城易地扶贫移民小区,“一下子从农村进城镇,从平房住楼房,真是换了个新活法”。通过就业培训,肖振鹏在县里天成公司找到了炉前工的工作,一年收入4.2万元。妻子袁美荣在蒙驼王服装厂从事服装加工工作,去年一年收入3.1万元。他家共4口人,这样算来,全家年人均收入达到18250元,是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倍。“岂止脱贫,超脱贫线老远了!”肖振鹏骄傲地说。

责任编辑:祁 敏

猜你喜欢

易地用工车间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浅析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管理思路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超过定额
“扶贫车间”拔穷根
2016年劳务用工形势分析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A7_p69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例说最优化方法解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