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三好”中年人
2018-06-26韦星
韦星
6月上旬,出差上海。为方便返程,我在虹桥机场附近的一家酒店住下。
一天中午,下楼觅食,但在十字路口徘徊很久,我仍不知道要吃什么好。所以,漫无目的走走看看。不远处,有家新开业的四川冒菜—既然不想吃米饭,那就进去吃个肉菜什么的吧。
进了店,店内有人打招呼:“欢迎光临,要点什么?”
循声望去,店内左角,两位中老年人在聊天。其中有个约50岁,另一个40多岁,老板模样。彼时,他们正喝茶聊天,脖子上都戴着条粗大的金项链。很显然,他们就是福建人。一开口,果不其然,来自福建沙县的。
我对戴金项链的人存在偏见,感觉就是些“有财无才”的土豪。这种偏见源自过去影片中对这些群体的丑化,比如影片中,出现戴粗大项链的,大都是来自香港、台湾等地的土豪,而且他们还很好色。
受影视偏见的影响,我至今都会拿戴金项链的朋友开涮,笑话他们脖子上戴着的项链就像条狗链。有朋友被我嘲笑多了,干脆也就不戴了。
不过,上海之行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重新审视的机会:很明显,就是很有大智慧嘛!
进店后,我在老板和他朋友的周边选了个位置坐下,坐等冒菜端上来。等待时,我听到了他们的聊天内容:年纪稍大的对稍年轻的说,“前两天,我刚过50岁生日,朋友让我许个愿,我就说:身体好。”
據他介绍,时光退回20年前,当时也是这帮朋友和他一起过的30岁生日,当时他许的愿是做个“三好”中年人。朋友追问他:哪三好?他说:身体好、夫妻感情好、孩子教育好。
再往前退,读书时的“三好”学生,就是大家众多周知的: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
纵观人的一生,我们发现:除宏大的目标没有改变,对个体而言,小目标都是会随着年龄和经历做出相应调整的。不过,有一点没变,那就是,无论是儿时的,还是中年,老年,“身体好”一直是人类不变的追求。
说实话,当时这个脖子挂着大块金项链的福建男人说出新“三好”中年人时,我还是震惊不少,对他刮目相看。
很可能,他只会做生意,也可能他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并不缺乏人生大智慧,而且他在30岁时,就能将“身体好、夫妻感情好、孩子教育好”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来追求,这显然值得我们中年人学习。
一段时间以来,中年油腻男成为互联网的热词,尽管“油腻”是少量的,但在当下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确实值得每一个中年人躬身自省。
我们知道,年轻时,几乎每个人都会把事业当成第一追求,因为那是成功的标志。但随着年龄增长,家庭扩大,每个人需要关照的对象也在逐渐增多,这时,关于成功的概念就不只是事业了,它被赋予了除事业之外的很多概念和内涵,比如照顾好父母、关照好家庭、教育好小孩、处理好和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
某种程度上,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个体在事业上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位高权重的官员,最终倒下的,不是自身出了问题,而是因对家庭、子女教育不周而引发的问题上,这些缺憾正如木桶定律所指出的那样,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要做到,却需一生的付出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