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样打的士
2018-06-26千年士心
千年士心
当下,打的是百姓生活出行的一道风景,那么唐、宋年间,出现过像长安、开封、杭州等人口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城市,那时的市民是如何出行的呢?他们是否如当下一样,招手就能拦到“的士”呢?
早在2000年前,“的士”就出现在了汉朝都城的大街小巷。
陕西省科技馆曾举办过一场中国古代科技展,一架汉代的记里鼓车,让观者对古人的聪慧才智钦佩不已。
一旁的工作人员讲解道:“这辆记里鼓车的原理,就是马车的一个车轮每转100圈,就是1千米,同时会带动车盘上的一个特制齿轮转一圈。这个齿轮通过连线和两个小人连接,齿轮每转一圈,就会带动小人的手臂挥动一下,小人的手里的鼓槌会跟着击打车座上的小鼓一次。”
记里鼓车和现代的士车上计程器的功能是一样的,它是古代利用齿轮转动来记载距离的自动装置。据工作人员介绍:“小人击一次鼓,司机和乘客就知道车行1千米了,这也算是最早的计价器了。”
汉代“的士”跟现代的士不同的是:“古代人打的是马车,现代人打的是汽车;古代计程车比较少,集中在大城市,而现代大小城市都有。”
到了唐代,道路发展达到极盛时期,极大地方便了百姓打的出行。
当时的朱雀大街,是盛唐时期长安城一条贯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各条大街上车水马龙,非常热闹。街道两侧多植树,加上错落其间的清池溪水、众多的园林、盛开的牡丹,使整个城市非常整齐美观。
出了長安城,向东南西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不仅通向全国各地,而且中外交通往来也比较频繁。此外,洛阳、扬州、泉州和广州等城市,也相继成为国内外重要的交通中心。
唐代的道路发展,不仅使类似的“的士”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出现了“公交车”。当时,这种公交车称之为“油壁车”,一般由6~8匹马作为动力,车身做得很长,上有车厢,厢壁有窗,方便市民出行。
到了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对这种油壁车有了新的改进:窗有挂帘,装饰华美;车厢内铺有绸缎褥垫,供乘客坐卧使用,很是讲究。小的油壁车可供六人乘坐,大的可坐几十人,既方便出行又可观光游览。这是最早的公交车,临安在世界上也算是出现公交车最早的城市了。
宋代有个叫卢道隆的人,曾对汉代以来的“的士”做了很大的改进,计程更加方便。
尽管宋代“的士”“公交”系统比较发达,但百姓似乎更喜欢“打轿”出行。为什么呢?毕竟轿子不颠簸,比起行驶在不平坦马路上的“的士”“公交车”更平稳,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晚辈为表示孝敬,宁可多花钱也要打轿车,这在《清明上河图》上随处可见。
古时候打的也有讲究,分单程与往返,计价方式当然也不一样,所以在打的时需要先讲清楚价格。宋代魏泰在《东轩笔录》记载:京城有位军巡判官叫孙良孺,因家境贫寒曾得到太后的特别赈济,自然是没有私家车的。一次需去法场公干,孙良孺只好去租马打的。在谈价钱时,对方问他:“去哪?”孙良孺说:“去法场。”对方问:“去了还回来吗?”一时传为笑谈。
和现代一样,古代的的士司机(马夫)也存在职业道德问题。宋代首位状元,时任开封府判官的许将,还因此吃过一次不小的亏。一次,他因涉及一起案件,被关了近一个月。在讲清楚问题后,里面的人告诉他当天可以回家,他马上让人通知家人准备车马在外面等候。但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还需要核实,他被放出来时已经是二更天了,家里人以为他一时还出不来,就早早回府了。
许将体弱多病,他只好请一名巡卒替自己叫了一辆“的士”。刚好那会儿“夜禁”甚严,马夫又不认识他,为赶时间拼命赶路,一路颠簸中,不仅将许将从马上颠了下来,伤得不轻,而且好不容易赶到家门口,却发现大门紧闭。马夫为了喊门就问许将姓名,一问才知道他是著名的开封府判官。马夫怕追究责任,吓得逃之夭夭,扔下许将一人。可怜许将又伤又病,哪里有力气喊门,只好在寒风中苦等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