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太宗怒砸魏征墓碑

2018-06-26佚名

今日文摘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政要贞观魏征

佚名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废除与魏家的婚约,扑倒自己手书的魏征碑,但这些事不大被人提及。人们津津乐道的,仍是他们作为明君贤臣的故事。

重人才和不信任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当朝名臣魏征病危,唐太宗甚是关心,不仅用自己别殿的质材为魏征家宅修筑了正殿,赏赐各种家用物什,还专门派中郎将住在魏家,随时禀报魏征的病情变化,药品御膳送了不少,还不时亲自前往探视。眼看魏征大限将至,唐太宗问他有何心愿,他说:“我对自己和家里的事无心可操,就是恐怕国家出乱子。”

唐太宗深受感动,不久便决定将小女儿横山公主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但未得成婚,魏征便撒手人寰。他去世后,唐太宗罢朝五日,并亲自书写碑石立于其墓前。

然而,好景不長。魏征生前曾举荐杜正伦和侯君集为宰相,结果杜正伦因过失遭罢官,侯君集因叛乱被诛杀,加之有人在唐太宗面前说魏征结党营私,令唐太宗大为不悦;又有人说魏征曾让史官褚遂良看过自己的谏诤文章,这一点更是触犯了唐太宗的神经(由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对国史的编修非常看重且亲自过问)。于是,他一怒之下,先是废除了横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又下令扑倒了自己手书的魏征碑。

凭唐太宗与魏征之间深厚的君臣之谊,如何到最后竟是这般的恩断义绝呢?

魏征在隋末先是追随瓦岗军首领李密,后投奔李唐。归唐后,他先是在太子李建成府内任职,但李世民高出一筹,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除掉了自己的同胞和政治对手,一步步赢得天下。

不过,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不仅没有降魏征的官,反倒是加以重用。他多次在大宴群臣时说,自己定天下,是房玄龄之功;治天下,则多仰魏征。他在各种场合反复说起与魏征之间的融洽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说明,他虽然肯定魏征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却始终难以百分之百地信任魏征。

经典化和符号化

那么,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佳话是如何被经典化并传颂下来的呢?这就不能不谈到吴兢和他修撰的《贞观政要》了。

吴兢是唐朝前期重要的宫廷史官,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受到人们的钦佩,负责修撰国史。

吴兢是在唐中宗(656-710年)朝,针对“袭武周之制”还是“依贞观故事”的政治纷争,开始了《贞观政要》的编修,到开元十七年(729年)上呈唐玄宗,尤其突出地记录了唐太宗与以魏征为代表的贞观名臣的问答与政论。但此书上呈后,吴兢非但没有受到唐玄宗的称赞,反倒遭到了贬官。

直到唐德宗(742-805年)朝,《贞观政要》由时任史馆修撰的蒋乂(吴兢的外孙)重新整理,才得以面世。

此后的唐宪宗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每有大政事、大议论”,必召蒋乂“咨访”,蒋乂“征引典故”。

唐文宗(809-840年)在位时,尤其痴迷《贞观政要》,并将此书写在屏风上,每次阅读都非常正式,视为大事。他甚至因为联想到魏征的贤达,派人去寻访魏家的后人。可见,200多年后,魏征的形象已作为某种常规式的历史记忆,进入唐代帝王乃至很多官僚文人的脑海中。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君臣之谊以及贞观之治的政治理想,也随之在人们的心中愈加经典化和符号化。

(沈越秀荐自《北京青年报》)

责编:天翼

猜你喜欢

政要贞观魏征
唐太宗与魏征
图看天下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那些 不会说话 的国际政要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
治国理政要把握“四个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