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山文史系列之三
——元 结

2018-06-26石随欣王顺利

协商论坛 2018年5期

┃石随欣 王顺利

(作者石随欣系鲁山县十届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王顺利系鲁山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元结(公元719年~772年),字次山,号浪士、漫叟,别号猗玗子,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唐代汝州鲁山人。

折节向学 崭露头角

元结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是后魏常山王遵的十二代孙。其父元延祖,曾任魏成主簿、延唐丞。他淡泊名利,因为喜爱“鲁山商余山多灵药”,于是隐居于此。

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元结出生于商余山。元结17岁始知书,师从族兄、一代廉吏鲁山令元德秀十年,不仅学问大进,且思想颇受元德秀影响,树立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对治国方略也作了深入思考。

唐玄宗曾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元结以诏征赴长安应试。右相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设置重重障碍。最终,送到京师的士子被考以诗、赋、论,结果无一人合格。李林甫便向玄宗道贺,称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元结愤然回到鲁山,归隐静养,耕作习文,著《皇谟》三篇,《二风诗》十篇。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元结再次应试,所作《文编》受到试官礼部侍郎杨浚等人高度赏识,遂举上等进士,但未授官,仍返故里,赋闲商余山,自称元子。

南迁避乱 寄情山水

原鲁山县梁洼镇泉上(今属平顶山市石龙区)元次山陵园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祸及中原,元结率家族迁至湖北猗玗洞,自号“猗玗子”。此地偏僻,小桥流水,清幽静谧。虽是避难,元结仍忘却烦恼,不懈著书立说,自编文集《猗玗子》。不久,元结又招集邻里二百家转襄阳(湖北襄樊),奔瀼溪(江西瑞昌西北),避乱保全。元结广结友邻,耕读不辍,“修行多夹路,扁舟皆到门”。自称“瀼溪浪子”,著书《浪说》。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元结以老母多病,上《乞免官归养表》,朝廷应允,特授著作郎之职。元结遂归隐武昌樊口,放情山水,“修耕钓以自资”。元结喜爱山水,每到一处,便以大自然为伴,陶醉于山水林石之中。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所走过的地方,皆有著述,或长卷,或短文,或作记,或题铭,刻石遗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巡视江华县,将山石小亭取名为“寒亭”,作《寒亭记》;游阳华岩,作《阳华铭》,均刻于岩石之上。途经湖南祁阳境内的湘江河畔时,元结被这里的山水风光迷醉,后以守母丧为由,长期隐居于此。元结将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取名为“浯溪”,将浯溪侧畔的一个高台取名为“峿台”,并建一山亭,取名为“痦庼”。他以“吾”为主,各加偏旁,自造了“浯”“峿”“痦”三字,表达了自己喜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并为之陶醉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绝美的故事。元结特意为这三个地方各撰铭文,请书法名家季康、袁滋、瞿令问三人,分别用玉筋、钟鼎、悬针三种篆体刻写于三巨石之上,成为浯溪碑林。

元结虽以“吾”为本,却绝非自私自利,自娱自乐。他始终胸怀天下,不忘社稷民生的安危。鉴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为警示后人,元结创作不朽章篇《大唐中兴颂》,有力鞭挞安禄山的深重罪孽,充分表达自己“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的壮志豪情和对世人及后世子孙的期勉,并请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将此180字的颂文手书于祁阳县城南浯溪的峭壁岩石之上,令石工精雕细刻。这气势宏大、畅如行云流水的颂文,配以刚劲洒脱的书法,再加上石工以精湛技艺雕刻的鬼斧神工造化的巨岩,因文绝、字绝、石绝故被称为“摩崖三绝”,使其声闻神州。唐宋以来,迁宦墨客,名公巨卿纷至沓来,或挥毫作文,或即兴赋诗,在陡峭的崖壁上、岩洞内和罅隙间竞相题刻,形成一处独特的山水文化,使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库。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到此登临远目,凝视石刻,去解读元结那灼热的情怀和鲜活的人格。

临危受命 沙场平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叛军攻城略地,自称燕王,与朝廷抗争,唐王朝岌岌可危。国难当头,国子司业苏源明举荐元结,元延祖也令元结“不得自安山林”。元结跋山涉水奔赴帝庭。因恐言不悉情,抒写《时议》三篇献于皇上,陈述兵势。肃宗极为赏识,遂拜元结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元结不顾路途劳苦,旋即奉旨返回河南,于唐、邓、汝、蔡四州招募义勇军,训练士卒,准备赴前线平叛。他劝抚收编高晃等“山棚”军五千余人,镇守泌南。此前,泌南被叛军所陷,兵士战死甚多,陈尸遍野,街郭乱骨如古屠肆。元结收葬战死尸骨,刻石立表,命名曰“哀丘”,“将吏感焉,无不用励”。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元结率部扼守战略要地泌阳(今河南泌阳)。经过大小百余战,保全十五座城市,有效阻挫史思明的叛军南锋。同年四月,襄州将张维瑾、曹玠杀死山南东道节度使,据州反叛。时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摄监察御史的元结,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奏闻朝廷并建议派兵平乱。由于奏报处置及时,襄州之乱迅速平息。朝廷以功任命其为监察御史。八月,吕諲以荆南无兵为由拒任荆南镇帅,朝廷调元结泌阳兵归荆南节度,并拜元结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任荆南节度判官,继续带兵抗敌。元结从布衣踏上仕途,不足十月,即官至尚书郎。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元结率部镇守九江(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上元三年(公元762年)二月,荆南节度使吕諲卒,元结知荆南节度使事。经八月,境内晏然。其间,朝廷命他复审申泰芝诬陷湖南都防御史庞承鼎谋反案。元结不畏权奸,执法如山,严查凶犯,终使冤案大白。朝廷为庞昭雪,并追还其官职,召回严郢复官,另有百余家受株连者获释出狱,受到朝臣及地方官民的敬佩。

诚信化人 百姓拥戴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岭南溪洞和西原少数民族,因不堪重压起义,猛烈攻打州县,形势危急。九月,代宗下诏任元结为道州(湖南道县)刺史。但因吐蕃陷京师,直到十二月,元结才于鄂州(湖北武昌)接到敕牒,即辗转崎岖山路赴任,至次年五月方才到任。元结到任道州时,这里刚遭受一场磨难,西原蛮陷道州据城五十余日,城池井邑,荒草萋萋;登高极望,渺无人迹。人十无一,户才满千。道州城由原本四万余户居民减到四千户,大半人家不堪税赋,而征收赋税的使臣依然催逼。元结上任不到五十天,公案上堆起两百多封催征赋税的公文,封封标明“失其限者,罪至贬削”。 元结痛心疾首,不忍征缴,冒死上奏朝廷免去百姓的赋税、租庸使向百姓议价购买的杂物十三万缗。次年,再奏免租庸使要求上供的十万缗。同时,元结“下车行古人之政”, 收流亡,建民舍,给田地,免徭役,赈济贫民,奖励农耕,两年间,归者万余家。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西原蛮余众“复围道州,刺史元结固守不能下,遂攻永州,陷邵州,留数日而去”。元结的诗作《舂陵行》 《贼退示官吏》真实再现了道州百姓的疾苦和官吏的苛敛。

孙培岩书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元结因勤政惠民,为民所爱,道州人曾为其立石颂德。“夷军”也为之感动,不敢进攻道州。

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元结任满,道州“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由是朝廷再授元结道州刺史。因其声望,道州多有建祠,缅其功德。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元结以军事诣荆南节度府。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元结因道州任上政绩突出和防范西原蛮有功,晋升容州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经略使。当时的容州受安史之乱影响,加之横征暴敛,当地瑶民聚首联合,奋起反抗,攻占容州十余年。之前已有四任容管经略使都因讨伐不力而罢官,元结受命于危难之际,不顾疾病缠身,义无反顾,“单车将命”,临别时“老母悲泣,闻者凄怆”。元结饱读诗书,胆识过人,不仅精通为将之道,还熟知驭民之术。面对“所管皆固拒山谷”的情况,以反潮流的胆略和气魄,一改历任经略使惯用的武力讨伐政策,而改用抚慰劝励方略,不带兵刃,单身深入山区瑶寨,会见瑶族首领,晓以大义,劝勉抚慰,歃血为盟,以心换心,短短六十天,八个州就恢复安定。《新唐书》以“身谕蛮豪,绥定诸州,民乐其教,立碑颂德”高度概括和评价元结容管任上功绩。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朝廷授元结为左金吾卫将军兼御使中丞、本管经略使。时丁母忧,“百姓诣使请留”,元结“矢死陈乞者再三”,朝廷诏许,遂为母守丧浯溪。

文学革新 成就斐然

元结一生博览群书,文学造诣颇深。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赋诗作文,表达心志。即使征战沙场,做官治政,元结也把吟诗作为一件大事去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结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上承陈子昂,下启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滥觞。元结反对六朝以来弥漫于文坛上的污惑之声、淫靡之辞,要求恢复风雅精神、汉魏风骨,发扬兴寄美刺的优良传统,进行诗文革新。元结主张文学要“救时劝俗”“规讽”“感化”,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并进行创作实践。他和族兄元德秀一起,成为唐代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结还是一位“尝欲济时难”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传统,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淫靡诗风,主张诗歌能“极帝王理论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的政治目的。元结起于民间,深谙民苦,其诗歌质朴醇厚,情感激愤,笔锋犀利,语言浅显易懂,韵脚轻松自然。其诗歌创作始终以关注民瘼为己任,尊重事实,且能从民间艺术中不断吸取营养。他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反映劳苦大众受苦受难现实,既忠于事又忠于民,被后世公认为现实主义诗歌典范之作,被欧阳修赞为“笔力雄健,意气超拔”,诗圣杜甫诗赞“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元结作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一生著作颇丰。他的散文形式多样,短小精悍,笔锋犀利,形象逼真,发人深省,为韩愈、柳宗元的先驱。元结喜欢用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诙谐荒诞的比喻抒发议论。尤其是序文刻意求古,神形兼备,颇具特色,突破前人散文的体例题材,真正彰显个性,开历代之先河。《大唐中兴颂》借古喻今,明颂实讥,更是文坛上的一篇力作。

元结编选《箧中集》,在盛唐后期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归葬故里 青史留名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春正月,元结丁母忧期满,到长安朝见皇帝时不幸遇疾。夏四月庚午,在长安永崇坊旅馆去世,享年54岁,朝廷追封元结为礼部侍郎。十一月壬寅归葬鲁山梁洼青条岭泉陂原。

青条岭为外方山余脉,南北走向,绵延数千米,民间谓之青龙。近旁一山,形似卧虎。元结墓处于两山之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距鲁山县城15公里。墓后凤凰岭,有鏊子山与之呼应,风水家称之朱雀、玄武。墓园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原有古柏36棵。嘉靖十年鲁山知县夏文璧在墓前立碑“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该碑仍存。据鲁山县教体局原局长刘铁僧介绍,鲁山县城原北寨门外路东曾立有尖形 “唐元道州故里”碑,今已不存。

元结墓碑,俗称元碑、颜碑(即《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墓表铭并序》),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手撰文并书丹而名。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鲁山教谕唐有庆见颜碑历经风雨侵蚀,字迹漫漶,已残十之二三,于是将颜碑运到鲁山县学(今河南鲁山一高老校区),并出钱五千修亭加以保护,亭名“颜碑亭”。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 重修颜碑亭。该碑文全面记述元结生平功德,承载当时的国史民生状况,是唐碑体例中的代表作,也是唐代历史的重要参照和鉴证。该碑之颜文、颜书与元结之人品,世称“三绝”,被奉为三绝碑。元结碑为青石,四面环刻,正、背面各17行,两侧各4行,每行34字。全文原有1377字,今存1147字,缺失230字。该碑字体为寸六楷书,在颜真卿书碑中字体最大,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其拓片曾于1972年在日本展出。1963年,该碑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真卿撰文并书丹的元次山碑,外有颜碑亭建于明代

元次山墓

元次山碑,张怀发摹刻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