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武术类”历史分期研究

2018-06-26李成银郭会丽林志刚

少林与太极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山东省武术

文/李成银 郭会丽 林志刚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历史的长河在齐鲁大地积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原来的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目前的十大门类,内容更加丰富全面,“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之一。山东省此项目类别中以“传统武术拳种”居多,是此类别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项目。

截至2018年1月,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冠县查拳、莱阳螳螂拳、东明县佛汉拳、安丘孙膑拳、临清肘捶、新泰市徐家拳共计6项(不包括拓展项目);已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共计有37项:梁山武术、梅花拳(山东梅花拳学会、梁山县)、汶上文圣拳、子午门(梁山县、东平县)、新泰市徐家拳、孙膑拳(安丘市、青岛市市北区、青岛市李沧区)、大洪拳(菏泽市、郓城县、滕州市)、二洪拳(鄄城县、曹县)、巨野县二郎拳、青岛市崂山区崂山道教武术、济南市济南形意拳、青岛市城阳区傅氏古短拳、临清市临清潭腿、螳螂拳(栖霞市、青岛市崂山区)、莱州市吴式太极拳、蓬莱市戚家拳、乳山市牛郎棍、临沂市兰山区黑虎查拳、东明县武术点穴法、滨州市滨城区程派高氏八卦掌、滨州市滨城区燕青拳、莘县张鲁查拳、东阿二郎拳、青岛市市南区鸳鸯内家功、洪派太极拳、聊城市东昌府区梅花桩拳、胶州三铺龙拳、威海市环翠区尹派宫式八卦拳等28项,拓展项目9项,共计37项,分布在山东省21个县市区域范围内,充分展现了山东省武术之乡的本色。各项目都反映了申报地鲜明的地域特色,长久以来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建设方面产生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经研究我们认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武术”类项目的历史发展周期可分为发展期(明末清初前后)、繁荣期(清代中叶至民国)、持续期(民国后期至建国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式微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几个阶段。

1.发展期(明末清初前后)

明代是武术集大成时期,该时期的武术有了南、北派之分,并建立了完整的武术体系。山东尚武之风盛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北派拳术。明末清初前后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武术”类项目从萌芽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多数以创始人的身份和相关史料记载,加之创拳始末为由来,表现为从单纯的程式化技艺传授到相关理论的初步形成与完善。

如戚家拳,由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创,戚继光从民间著名的16家拳法中,吸取了32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编入《纪效新书》卷之十四,即《拳经捷要第十四》,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后世称之为“戚家拳”。

高密“地龙经拳”有独特风格,以繁多的倒地腿法及摔跌法而不同于其他的武术拳种。它以刚猛遒劲、柔中带刚、朴实无华的风格,套路紧密连贯、由繁到简、内容充实、招法多变、利于实战的特点,在全国武术界中独树一帜,久负盛名,深受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其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在武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批在京中候用的侠客,因犯事遭大清皇室所派的大内高手追杀,四处散落潜入民间。有一身怀地龙经拳术的侠客在被追杀过程中落难高密与平度交界地,在尚留一口气息之时被当地乡民从草垛中救出,他对乡民的救命之恩无以回报,便留在此地,经过两年时间将全套地龙经拳术传授给乡人,此后地龙经拳便在高密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发源于山东省平阴县孔村的太平拳,由清康熙年间王氏高祖王翀宇所创。王翀宇,孔村人,生于1616年,卒于1712年。据《清·平阴县志》载:“明季国初,邑地大乱,王翀宇平贼治乱,为民排忧解难,乡邦赖以安。”他骑马提刀,人到何处何处太平,乡人送号“太平王”。顺治三年,王翀宇解平阴之围后,圣上恩赐“任侠”,辛卯年中武举,后被征用为官,66岁(康熙二十一年)还乡,被乡人称为“太平王爷”,绰号“铁脖子”,从此在家修身传武,所传武艺为太平武艺。

发源于临清塔头的“十二趟空”(空,音kuo括)拳,其创始人刘昆(1834—1913年),临清国塔头人,清国子监监生(武监生),自幼习练洪拳、查拳,与同时期农民起义军“黑旗军”领袖宋景诗师出同门。刘昆好武成痴,多方游历,遍访名师,集多家拳种优点及精华,在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创编出一套技击性强、易学易练的实用独门拳法,因在鲁西北方言中“空”即“括”之音,取名“十二趟空”拳,意即“囊括众家之长,虚而不虚,空而不空”之拳义。当时适逢国家战乱,兵害频发,匪患猖獗,刘昆遂组建民团,传授武艺,训练乡勇,为附近乡邻防匪护庄,因该拳法实用性强、易学易练,迅速在附近村庄广为流传。一时间临清城南五行塔头(今属八岔路镇)习武之风日盛,匪盗皆惧,不敢来此侵扰。塔头“十二趟空”拳之名曾一度誉满当地武林。

刘昆所创“十二趟空”,技法独特,发力迅猛,刚柔兼备,步法多变,打法刁钻,拳有开山之功,臂有鞭梢之力,尤以稳、准、狠著称。“十二趟空”拳以四路锤法、四路掌法、四路腿法,结合各种步法组成,以注重实战为主,拳法、步法、掌法、腿法配合紧密,攻防自如,贴身近打,放长击远,能攻敌于丈外。

“牛郎棍”为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后化名燕飞)所创。牛郎棍基本内容与技术体系较为完整,包括田字鞭、十字鞭、长蛇鞭、龙虎斗鞭等,此外还有南斗六星刀、北斗七星剑、华夏流星枪、虎头双钩、铁砂、养神功等内容。

2.繁荣期(清中叶至民国)

清代中叶至民国是该类项目从内容的不断成熟到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定型时期。该时期是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背景下的民众武装起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多发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山东民间尚武意识崛起,肩负民族兴亡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一种普遍共识。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反对帝国主义的热潮中,山东群众性练武活动形成高潮。山东鲁西南地区是义和团运动的策源地,义和团民众家家户户使拳弄棒。在冀鲁交界处,往往一村或数村联合延请拳师,设立场子,光臂露胸,习拳练武。清代末年,山东与直隶交界的一带,民间广泛流传大洪拳、二洪拳、形意拳、肘捶、弹腿、梅花拳、查拳等。

临清肘捶,是山东省土生土长的拳种。该拳的创始人张东槐是临清唐元乡瑶坡村人,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肘捶体系的形成与定型约在1874年前后,已有140余年的传承历史。肘捶主要分布在临清、临西及周边地区,在北京、济南及山西、湖南、广东都有传人。据考证,该拳成为义和团运动中民众所习内容之一。

孙膑拳是以战国军事家孙膑的名字命名的中华古拳,技术和理论体系完整,具有散手、武术精华之特点。孙膑拳在安丘的传承可推至光绪十年(1884年)。孙膑拳流传至今,有史可考的已历经6代,其传承谱系完整、脉络分明、可证可考。其分布以青岛为核心区域,周边有高密市、昌乐县、安丘市、济南、淄博、聊城阳谷、东阿等,辐射区域达北京、台湾、湖南、湖北、江苏、河南等。

辛亥革命后,民间习武开禁,尚武之风渐盛,军政当局为了训练军警人员和体育师资,开始倡导国术。在武术传习所、国术馆中云集了山东全省乃至全国的武术高手,不分门派,各种拳械、流派任其传授,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山东武术的内容。民间武术家成立了一些武术训练兼研究性质的团体,国术馆所属的武术练习所、社及农村拳房等遍布全省各地。据有关文献资料统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山东武术颇为繁荣的时期,山东建立了多层次的武术机构、团体,有山东省军士武术传习所、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山东省国术馆等68个县级国术馆。如1934年,掖县国术馆成立,修丕勋任教务主任,一时间吴式太极拳弟子遍布莱州。现流传在莱州的吴式太极拳老架,均师承于他。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3.持续期(民国后期至建国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民国后期至建国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是山东传统武术不断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民间武术活动长足发展。

山东传统武术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武术家杨明斋在青岛国术馆任教期间传承孙膑拳,积极组织抗日,最终在河南省永城县罗寨战役中为国捐躯。孙文宾解放前秘密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建国初任山东省武协副主席,为新中国的成立、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傅士古短拳第四代传人傅兴斗,抗战时期在擂台上痛击日本侵略者,扬我国威。

著名抗日烈士赵登禹,山东菏泽人,自幼习练大洪拳,于1914年春带领部分习武的师兄弟离师从军,后被冯玉祥将军重用。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奉命在山海关御敌,任喜峰口我军前敌总指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赵登禹特邀师傅朱凤君到部队传授大洪拳截手刀刀法,历时月余。后赵登禹凭借深厚的大洪拳功夫和大洪拳截手刀刀法,身先士卒,与全体将士一道,手持大刀夜袭敌营,取得了著名的喜峰口大捷。自喜峰口大战至北平沦陷,追随赵登禹从军的1000余名菏泽大洪拳弟子绝大部分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幸存者仅有数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武术活动和老拳师遭到迫害,但是在中央政府和山东省政府的重视下,山东武术事业仍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山东挖掘整理出广泛流传的百余种武术拳械套路和实物,其中就包括现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拳种。

4.式微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转变,导致了“传统武术”类项目日趋式微,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空间。加之老一代的拳师和习练者大都年老体弱,在生活上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山东传统武术类项目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2014年以来,山东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受到了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领导的高度关注,从政策上、经济上等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扶持,推动了山东省优秀传统武术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使萌发于和广泛流传于山东省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焕发了勃勃生机,并于2014年专门立项成立了“山东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保护标准课题研究小组”,拨付科研专款进行专门研究。

山东省是文化大省,也是武术大省,“传统武术”类中每个项目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其“历史渊源”及“传承谱系”均有明确清晰的历史沿革、分布状况以及创始人、传承人的记载。据考证,这些项目80%以上产生于明清时期,项目所在地域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鲁西南、鲁东一带,其传播路线都是以拳种发源地或流传地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地区以及其他省市,其传播触角甚至已经涉及其他国家并广为流传。

每一个项目的产生都与创始人所在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山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山东人民无数次的反对压迫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清中叶以前有于七、王伦等人领导的起义,近代有幅军起义及捻军斗争,清朝后期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较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等。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在其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中都与当时的社会斗争有着一定的联系,并在反封反帝的民族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类中每个项目都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体系,每个项目都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传统,与当地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真实演绎、再现了齐鲁儿女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的全貌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见证了齐鲁大地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体现了山东省各族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研究其历史渊源,探讨其历史发展规律,对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山东省武术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再见,雪姑娘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