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的假设
2018-06-25李楠楠
李楠楠
摘要: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已经发展了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里,经济学家们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工具创建了一座宏伟的经济学大厦,终于成功地使经济学成为了“显学”,获得了“社会科学的皇冠”这一美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为经济学进一步深入人心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它标志着从马歇尔时代开始的“经济学科学化”的努力获得了世人的认可。
关键词:假设,问题意识,证伪主义,分析基准
前言:
在享受美誉与光环的同时,经济学也一直受到各种批判和质疑。很多批判的目光都聚集在了经济学的假设上,认为经济学的假设严重地不符合现实,因此整个经济学理论都建立在了一个荒谬的基础之上。
1. 假设与问题意识
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两个基础,一个是其逻辑形式,一个是其问题意识。理论的逻辑形式,即“把理论看作一种语言”,它不具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它是一系列的同义反复。
实证科学理论的另一个基础是问题意识,理论的假设和问题意识是相对应的。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且这些影响关系还可能使相互的、交叉的。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自然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要错综复杂得多。我们需要的是很好地问题意识,它揭示出我们最应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从而使我们在繁芜丛杂的现象与因素中抽象出那些与我们的问题意识相匹配的、联系最紧密的一些因素来。经过这样的抽象与简化之后,我们避开了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我们根据所考虑的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特征化的刻画。这个抽象的、简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假设的过程。
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情感、理性、人际关系、道德判断、宗教信仰、决策环境等等。如果经济学将每一类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恐怕连一个最简单的结论都得不出来。经济学要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限定,比如不考虑道德判断,只研究经济行为,假定人是自利的、理性的,等等。通过这种假设限制,经济学家将自己最关心的核心要素提炼出来进行研究,才能结出了累累硕果。
2. 假设的真实性与理论的检验
经济学假设的非现实性是遭到很多人诟病的,那么理论假设应该符合现实吗?理论假设的非真实性是否意味着理论是错误的呢?理论的假设不需要完全符合现实的,而且几乎都是不符合现实的。那些真正重要且意义重大的假说所具有的“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粗略的、不精确的、描述性的表述。而且,一般来说,某一理论越是杰出,它的“假设”在以上意义上就越是脱离现实。因为如果一个假设能够从它旨在解释的那一现象的大量而复杂的条件中,抽象出共同而又关键的因素,并能保证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推测,就必须舍弃掉假设在某些描述方面的正确性。
不能因为理论或假说的假设不符合现实,就判定该理论或假说是错误的、无效的,因为假设几乎从来都不是、也没必要是与现实完全相符的。对某一假说的有效性的唯一合意的检验,就是把它的推测与经验相对照。
与理论或假说的假设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该理论或假说适用的条件假设是研究者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的、抛弃了干扰因素的、特征化的刻画,这种刻画是否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时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某些环境下这种抽象和刻画确实能够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要素做出有效的推测,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中,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了。理论或假说及相应的假设是否适用,是有一定条件的。我们不能因为在这一定条件之外的一次反例,就完全否定某一理论或假说,也不能因为在这一定条件之内的某一次实证,就完全肯定某一理论或假说。我们应该努力地划出理论或假说适用的边界,在每个边界内找到预测精确度与预测成本都比较适宜的理论或假说。
3.经济学假设的作用和意义
3.1 假设与经济学科学化
即使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对于问题的前提条件的认识或者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可能都是不同的。经济学假设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不同的研究者探讨和研究同一个问题,先设定好共同的假设前提,就是把大家都带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中去。在这个共同的框架内,从方法到结论,大家才有了共同探讨的基础,才能拥有判别良莠的统一标准。以这个统一的假设为基础,我们才能将不同研究者的工作整合在同一个体系内,每位研究者才能知道自己的研究工作处于学科体系的什么位置,新的研究者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起点在哪里。
即使看起来是同一个问题,如果其前提假设不同,那也是不同的研究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研究者们可能难以就假设前提达成共识,于是可能出现不同的研究框架,并且可能在不同的适用条件下,这些不同的研究框架是相互不可替代的,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3.2 假设提供分析的基准点或者参考系
在经济学中,根据一些严格的假设,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些基础的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经济学分析的基准点或参考系。这些参考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参考系的建立对于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是如此,物理学也是如此。物理学中无摩擦状态就是一个分析的参考系。尽管无摩擦状态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无摩擦状态是一个基准,你可以把摩擦系数后加进去,进行有摩擦的分析。但是如果没有无摩擦状态这个参考系,运动学的分析就会是混乱的,伽利略以前的物理学正是如此。任何一个理论框架,都需要一些看上去离现实比较远,但是揭示了重要关系的基准。而正是依靠恰当的假设条件,人们才可以建立起这些基准。如果研究者们分析问题都能够从基准或参考系出发,对问题的分析就有了一致性,而不会是零敲碎打、就事论事。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豪斯曼(编),丁建峰(译). 经济学的哲学[M]. 第1版.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7-183.
[2][英]卡爾·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 猜想与反驳[M]. 第二版.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