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婆婆的布鞋
2018-06-25杨力
杨力
县城的老街上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曾婆婆,她耳聪目明,步履稳健,除了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还做得一手漂亮的传统布鞋。特别是冬天穿的棉布鞋,穿上温暖护脚,柔软舒适,尤其适用小儿和老人。
曾婆婆的老伴儿前不久去世了,两人相濡以沫六十多年,一旦分开,曾婆婆的痛苦和失落可想而知。儿女们也都儿孙满堂了,提出要把老妈接过去一起住,可曾婆婆舍不得家门口的老街集市,主要还是舍不得扔下做了一辈子的布鞋,说什么也不肯跟孩子们走,每天还是坚持做鞋,卖鞋。
一来二去,老街上的闲言碎语多了起来,说曾家的儿女们太不孝顺,逼着那么大年纪的老母亲风里雨里的卖鞋赚钱。儿女们听到这些议论自然窝火,老妈这里又不肯通融,于是几个儿女一商量,决定来个“冷处理”,大家都减少来看望老妈的时间,日子一长,她觉得寂寞,自然就会主动和儿女们搬到一起住了。
没想到,这一招也没吓唬住老妈,她还是每天做鞋,卖鞋,似乎压根不在乎儿女们来不来看望。
这一天,曾家人又听到了新的传闻,说老妈不但卖鞋,还收了一个徒弟,一来二去还认了干儿子,来往密切。那干儿子每天好吃好喝供着曾婆婆,还给她家里买这买那,听说他是个鞋厂的老板,家产过千万呢!
这一下长子曾凡急了,老妈做的布鞋款式老旧,生意一直清淡,一个厂长怎么会拜她为师?没准是别有用心!
这天一大早,曾凡带着弟弟妹妹们来到了老街集市,找到了老妈的摊位。果然,一个西装革履、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正蹲在老妈的身前,在拍她纳鞋底,一边拍照一边不厌其烦地追问纳鞋底的技巧。
看来这就是母亲的“弟子兼干儿子”了。
曾凡怒气冲冲走上前去,大声说道:“先生,我母亲年纪大了,思维没有年轻时清楚,她糊涂我们可不糊涂!你一个鞋厂老板,不好好管理厂子,却成天围着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转,每天好吃好喝伺候她,到底是为了骗她的技术,还是另有居心?”
中年男子一听慌了,连忙解释:“我没骗人!就是仰慕婆婆的好手艺,想学习借鉴一下。”
曾凡冷笑一声:“借鉴?据我们所知,我母亲这种手艺人,现在有个新词,叫工匠。你每天上门学技术,不是借鉴,是想剽窃吧?”
中年男子想进一步解释,可老三老四纷纷上前对他说:“大话别说了,要是真想学艺,至少要交一笔拜师费!我们也不狮子大张口,你拿出三万块就可以!”
曾婆婆急了,沉下脸责问几个儿女:“你们今天就是来捣乱的对不?什么拜师费?他愿意学,我愿意教,一分钱不收,我乐意!”
儿女们更加不满,一起冲母亲嚷嚷:“妈,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和他才认识几天啊,就这么护着他?别忘了,我们才是你的亲儿女。他必须给咱交一笔拜师费,不然就别想跟师学艺!”
几个儿女说到做到,当天就强行把曾婆婆接到了曾凡家里,翻来覆去盘问那男子的来历和用心。
曾婆婆的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也只得告诉他们结识这人的经过。
大概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傍晚,曾婆婆的摊位前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陌生男子,他蹲在地上把曾婆婆做的鞋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然后掏出钱来一双不剩地全买了。临走时,男子对曾婆婆说,今后她做多少,他要多少。
曾婆婆第一次早早地推着卖空了的推车回到家,看着墙角堆着的做鞋布料,心里百感交集。
自从老伴儿去世,儿女们没少阻挠自己做鞋卖鞋,亏了自己一直坚持。她早就知道自己这门儿手艺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她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男子随后又来买了几次布鞋,每次都给曾婆婆带一些水果点心,有一次曾婆婆犯了胃病,还是他帮着送去的医院。这下曾婆婆心里又不安了,买这么多普普通通的鞋,怎么穿得完啊,自己这不是占人便宜嗎?所以,当这天男子又一次出现在曾婆婆的摊位前时,曾婆婆一口咬定,不卖给他,并且还说:“年轻人,我知道你是有善心的人,怕我的鞋做出来没有人要。其实,国家每个月给的养老金我都用不完。我就是闲不下来,手上想找点儿事做,我也不缺家人照顾,所以你以后就别来照顾我了。”
男子笑了,用很虔诚的语气恳求道:“这样吧婆婆,您不让我买鞋也行,就让我每天给您打下手,拜您为师吧。”
曾婆婆听罢,不可置信地问道:“你是说,你要给我当徒弟?年轻人,我只会做布鞋,而且是现在很多人不喜欢穿的布鞋,你学来有什么用?还是去干点别的技术活儿吧。”
男子拱拱手说:“婆婆,您才是真正的手艺人啊,不瞒您说,我来拜师,是迫在眉睫。”
男子说,他叫刘业,在城郊开办了一家鞋厂。做鞋讲究款式新颖时尚,款式创新了,穿在脚上却总感觉欠缺一点儿什么。工厂的技术人员天天都在研究,可研究来研究去,始终没有多大改进。后来偶然一天,他在街头看到了曾婆婆卖的手工布鞋,那细密扎实的针脚线,那柔软舒适的体感,让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貌不惊人的手工做法虽很落后,做出的鞋样也落伍过时,但穿在脚上的感觉却异常的好,这正是工厂做出的鞋缺少的东西。
如果流水线做出的鞋子多少有一些手工活儿的元素,这样会不会赢得顾客的喜欢呢?他现在就是想放下架子,真心实意拜曾婆婆为师,希望在手工学习中悟到一些真经。
曾婆婆听这个叫刘业的老板绕了一大圈,算是明白了一点儿,那就是她的技术还是有价值的,不然就不值得一个鞋厂的老板这么劳心费神了。曾婆婆慷慨地说:“行,我一大把年纪,算算也做不了几年了,如果对你有用,也当留点念想了。”
第二天,刘业如约来到了曾婆婆家,曾婆婆戴着老花镜,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手把手地教他做活。曾婆婆说:“手工做鞋急不得,几十道工序都不能偷工减料,像剪制底样、填制千层底、纳鞋底、切底边、缝制鞋帮、绱鞋、楦鞋、修整、抹边,哪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做鞋和做人一样,都要讲良心,不然穿在脚上就会硌得难受,哪能走长路呢?”
刘业感慨地说:“婆婆,您讲得真好,做鞋和做人一样,都要讲良心。我要把这句话贴在工厂的墙上,让每个工人都记住,用心做人,用心做事。”
自此以后,刘业就每天上门学习,曾婆婆一边传承手艺,一边感受着这个大老板的暖心照顾,没想到被儿女们发现了,横加阻拦……
“我就不明白了,人家能骗去我啥?”曾婆婆气愤地说。
曾婆婆做不了鞋,也不能去找刘业传授技术、拉家常,每天在家懒得找人说话,慢慢地这身子骨就有些不利索了,有一天胸闷气短竟下不了床,家人慌了,赶忙打“120”把曾婆婆送到了医院。
曾婆婆在医院没查出什么毛病,每天医生只是开一点儿营养液,另外叮嘱曾家人要让老人家开心些。
几天后,曾凡笑嘻嘻地对老妈说,他们研究过了,老妈开心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老妈出院,就送她去老房子住,做鞋收徒都随她高兴。
果然,曾婆婆的病立刻好了大半,张罗着出了院,被送回到老院子,刘业正在门口等着呢……
就这样,一师一徒继续在老街学艺,曾家人也不再干涉。卖鞋,授业,竟然成了老街一道风景。
不料,这份和谐没过多久再次被打破了。
这一天是曾婆婆的生日,一家四代人在酒店欢聚一堂。曾婆婆看着那个三层大蛋糕,心疼地唠叨:“买这么大蛋糕干嘛?这得多少钱啊?”
七岁的小重孙子快言快语地说:“太婆婆,我婆婆说,您一个月拜师费就能收好几万,咱们不差钱!”
曾婆婆大吃一惊,脸立刻沉了下来。曾凡的脸臊得通红,在老妈的逼迫下,不得不承认,刘业一个月出了两万块拜师费,他们才答应他继续学艺。
曾婆婆气得脸都变色了,立刻吩咐儿子,赶紧拿出刘业付的所有拜师费,还给人家去!不料话音刚落,刘业捧着一束鲜花,出现在酒店包房门口,笑着说:“婆婆,祝您生日快乐!拜师费是应该交的,这还远远不够呢!”
大家急忙搀扶着曾婆婆站起来,曾婆婆看着刘业,突然说了一句:“孩子,你欠我的,早就还回来了呀!”这一下,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包括刘业。
曾婆婆平静了一下,慢慢讲了一段往事。
三十多年前,曾婆婆就每天在老街上摆摊卖布鞋了。有一天,一个妇女来到她的鞋摊前,拿着一双半大孩子穿的棉布鞋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眼里透着不舍。原来女人的老公生了场重病后去世,不但用光了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屁股债。那之后,女人就独自带着孩子过日子,因为拮据,已经很久没有为孩子添置新鞋。曾婆婆听罢,就送了她一双新布鞋。
女人知恩图报,第二天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来到曾家,当面感谢曾婆婆,还带了不少自家地里种的蔬菜。那之后,曾婆婆就和这家人结了缘,孩子很有灵性,学习好,懂礼貌,曾婆婆做鞋的时候,他就在一旁帮着递剪刀,穿针引线,曾婆婆和老伴都很喜欢他,让孩子每天中午放学后来家吃饭,还单獨给他开小灶。
后来有一天,曾婆婆发现抽屉里放的一百多块卖鞋的钱没了,从那以后,那对母子再也没出现过。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刘业出现的时候,开始曾婆婆没认出他,直到他坚持拜师学艺,在一旁给曾婆婆打下手,递剪子、纫针,曾婆婆才恍然大悟,记起了往事……
曾婆婆说完,刘业就红着眼圈在曾婆婆面前跪了下来。他说,当年他考上了重点中学,无路可走的母亲在情急之下,悄悄拿走了曾家抽屉里的钱,那以后再也没脸见曾家人了。母亲积劳成疾,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临终时千叮万嘱让儿子找到曾婆婆赎罪。他大学毕业去了沿海,学到技术后回乡创业,办起了鞋厂,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摆摊卖鞋的曾婆婆。
刘业从兜里拿出一张银行卡,塞到曾婆婆手上,说:“婆婆,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弥补。这段时间,我把从您那儿学到的技术用在生产工艺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销量大增。这点儿钱,算是您的技术入股分红吧。”
曾婆婆扶起了刘业,拉着他的手,慈爱地说:“孩子,你懂得感恩就好。你的鞋厂正在发展,这些钱都拿去用在刀刃上,别给婆婆说什么技术股,等将来挣了大钱,你再多去帮助别人就行了……”
刘业哽咽着点了点头……
不久,一款适合都市时尚人群的护脚轻便鞋走俏,当电视台记者询问设计理念从何而来时,董事长刘业对着镜头说:“做产品,就是做良心,这是一位工匠婆婆告诉我的。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坚定执着,精益求精,这也是我们的企业要笃守始终的发展理念。”
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曾婆婆和几个儿女正坐在电视机前,那一刻,曾婆婆笑得灿烂无比,天真得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