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标记的概念演变及重构

2018-06-24孙春晖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综述

孙春晖

【摘 要】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文章标记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对国内在此領域做出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在展望中,本文审视了现有文章标记概念的不足之处,并按照标记的形式,提出了文字性文章标记、格式性文章标记、符号性文章标记和混合性文章标记的概念。

【关键词】 文章标记;文章标记效应;综述

文章标记是指可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出现,本身不给文章带来新内容但能强调文章结构或内容的词、短语、句子或特殊符号。它们对文章阅读加工过程和文章信息的保持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简称为文章标记效应(何先友,莫雷,2000a)。何先友和莫雷(2000a)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文章阅读心理加工过程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结论对中小学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内外研究者对文章标记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文章标记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介绍和讨论,并对国内在此领域做出的研究进行整理,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一、文章标记的界定与分类

1.国外研究者的界定与分类

Meyer(1980)等认为,文章标记是不给文章增添任何新内容,但可以由此强调某些语义内容或语义内容结构的词或短语。把文章标记分为:(1)表示各观点因果关系、对照比较等关系的词或短语的标记。(2)预览将要详细讨论的信息的标记。(3)对所讨论过的内容进行总结的标记。(4)指出文章中最重要内容的标记。

Loman(1983)等把文章标记定义为,为了强调文章的概念性结构或组织而置于文章中的一些非文章内容的词或短语。他把文章标记分成三类:(1)预览句,(2)划线标题,(3)逻辑上有关联的短语。

Britton(1995)认为文章标记是用于提高阅读材料的凝聚力或用于表明文章中某些内容比另一些内容更重要的写作手法。把文章标记分为:(1)数字标记。(2)标题及粗体字和斜体字。(3)预览句。(4)回忆句。

Mayer、Richard和Sullivan等同意Lorch 等关于文章标记定义的观点,但在分类上有所不同,Mayer把文章的标记分为四种类型:(1)指出文章关系结构的标记,(2)要讨论的关键信息的预先呈现,(3)摘要句,(4)表明作者观点或强调重要信息的标记。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对于文章标记的界定,首先是将它界定在词、短语或句子的范畴内,都属于文字的成分,并且这些文字成分可以带有一定的增强格式,如粗体、斜体、下划线等。他们认为文章标记是一定的文本内容,这些内容起到一定的线索作用。

这里,我们将国外研究者对文章标记的定义汇总并归纳为:文章标记是指在文章中为文章重要内容起到线索作用的文字成分,这些文字成分可能但不必定带有增强的格式。

对于国外研究者对文章标记的分类,我们认为Rickards和Sullivan(1997)等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并认为可以更加本土化地表述为:

(1)结构标记,即指出文章论点结构的文字成分。包括标题和数字标记等。

(2)启下标记,即预示将要出现的信息的文字成分。包含了预览句的概念。

(3)承上标记,即回顾前面陈述过的信息的文字成分。包含了回忆句的概念。

(4)强调标记,即指出文章中重要内容的文字成分。包括一些带有增强格式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2.我国研究者的界定与分类

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最早由何先友和莫雷(1998)引入国内。“文章标记”亦是何先友与莫雷对“text signals”的翻译。我们认为这种翻译欠妥。“标记”这个表述,对于汉语使用者而言,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上文总结出的国外研究者所着重研究的文字形式,而是记号、符号或格式变化等形式。我们认为国外研究所体现出的“signals”,更多是体现线索、信号、讯号等含义。而采用“标记”这种表述,很可能使得国内对概念的理解发生偏差,将重心转移到记号、符号或格式变化等形式上来。

事实上,从何先友和莫雷(2000a)对于文章标记概念和分类的概括就可以看出这一倾向。他们把文章标记概括为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不同的位置,标记本身不能给文章带来新的内容,但是又能让读者引起注意的特殊符号。他们把文章的标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强调文章结构的文章宏观标记,如文章题目、标题、文章总论和摘要等。另一类是强调某一具体内容的文章微观标记,如粗体、下画线、颜色变化等。

对比国外研究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何先友和莫雷提出的概念将“特殊符号”单独列出,并且在文章微观标记的定义中,把一些特定格式作为了文章标记的本体。而在上文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国外研究者并没有将特定格式或者特殊符号作为文章标记的本体,而是将带有特定格式的文字或带有特殊符号的文字作为文章标记的本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国内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国外研究者之间存在微小的偏差。

不过,何先友和莫雷对于文章标记的界定和分类取得了国内研究者较为普遍的认同,他们对文章标记进行界定,概念描述清晰简洁,分类明确易把握,成为我国研究者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别于国外研究的特有描述方式(张晓慧,2014)。我们也认为,虽然和国外研究者原本的意图有所差异,但这样的界定和分类下进行的研究同样具有价值和意义。

此外,田学红和张亚飞(2003a)也对文章标记的分类进行了探讨,他们并没有对文章标记提出新的界定,但根据文章标记的功能,将之分为三类:(1)为引起读者注意的标记,(2)为突出、强调文章结构的标记,(3)为减轻读者记忆负荷的标记。他们的分类弱化了对标记本体是何种形式的界定。

二、我国当前文章标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览

1.不同文章或任务特点下的文章标记效应

我国研究者对不同文章或任务特点下的文章标记效应进行了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有:文章标记量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何先友和莫雷,2000b);文章主题的组织方式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何先友,莫雷,2000c);文章主题论述长度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何先友等,2001);快速或正常阅读两种任务下的文章标记效应(何先友,2002);文章体裁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刘小群,王立军,2008)等。

2.不同被试条件下的文章标记效应

也有学者对不同被试条件下的文章标记效应进行了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有:不同认知方式被试的文章标记效应(何先友,2000);不同文章熟悉程度被试的文章标记效应(何先友,2004);不同阅读水平被试的文章标记效应(何先友,2004);不同提问水平被试的文章标记效应(宋广文等,2011)等。

3.文章标记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

还有一些研究主要探究文章标记在中文阅读中所起的作用。田学红和张亚飞(2003b)研究了文章标记对高一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杨双和刘翔平(2004)探究了文章标记对阅读理解困难学生的主题信息回忆起到的作用。王蓉等人(2004)发现,文章标记有利于读者对文章信息的保持;随着年级的增长,读者利用文章标记建构文章表征的能力不断提高。白学军等人(2004)也发现了文章标记能够促进被试对文章内容的保持,并且通过让被试在头脑中主动构建文章标记的训练,提高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保持量。陈睿(2015)的研究则采用修正的阅读广度实验范式,对微观标记类型、位置及识记数量对被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4.文章标记在汉语母语者的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还有一些研究者采用英语文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研究。雷容(2009)发现在第二语言背景下,文章标记对文章信息理解与保持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周殿军(2008)的研究则发现,英语语篇容易时,标记效应不显著;英语语篇较难时,标记效应显著;当阅读材料较难时,全标记条件下的被试在英语语篇信息理解和保持方面得分最高,无标记次之,半标记最低。曾新荣等人(2009)发现文章标记对英语长文章主题信息保持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英短文章主题信息的促进作用。邓玉梅和周榕(2008)发现标题及小标题的呈现对读者说明文阅读理解与信息保持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卢洁和张庆宗(2014)探討了文章标记效应对英语阅读策略选择的影响。

三、研究讨论与概念重构

1.研究讨论

我国关于文章标记及其效应的研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研究主要受到阅读心理学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然而,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张晓慧(2014)认为,我国文章标记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从纸笔状态向数字环境过渡缓慢,(2)实证研究结果孤立,(3)产生机制研究不足,(4)偏重阅读心理研究,缺少标记应用方面的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了四点建议:(1)拓宽研究视角,(2)规范实验研究,(3)加强产生机制研究,(4)创新应用研究。

我们同意张晓慧的观点。除此之外,我们还认为应该首先对文章标记和文章标记效应进行重新界定。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文章标记概念进入我国时,其含义的重心有所偏移。

另外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众多研究者在进行材料设置时,常常将标题内容这一文字性的文章标记与粗体、增大字号、下划线等格式性的文章标记同时使用。最典型的材料是改写自Lorch(1985)的实验材料,描述马林西亚和克拉达两个虚构国家的特征的文章(何先友,莫雷,2000c)。在这些材料中,研究者同时使用标题、数字、粗体和下划线作为文章标记,并且这些标记实际上都是对文章中的小标题进行处理,而不是以多种分散的形式位于文中的不同位置。我们认为这种处理将会把多种不同性质的标记所起到的作用混淆在一起。这种材料处理方式,实际上是由于文章标记的概念含义不够纯粹,既包括了文字性的标记,又包括了格式性的标记,导致材料设置上也出现了问题。

2.概念重构

在此,我们根据文章标记的形式进行分类,提出文字性文章标记、格式性文章标记、符号性文章标记,以及混合性文章标记的概念。

(1)文字性文章标记是指通过文字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描述或提要,从而起到了“标记”作用的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这个概念其实更加符合国外研究者的界定。主要包括标题、总结性的词句、预览句、回忆句等形式。

(2)格式性文章标记是指通过更改文字的格式,从而突出文章某些具体细节内容的标记。主要包括字号变化、加粗、斜体、颜色变化等形式。

(3)符号性文章标记是指通过增加文字以外的图形或符号,从而起到增强文章结构感、强调具体内容等作用的标记。主要包括划线、加点、其他图形记号等形式。

(4)混合性文章标记则是混合了上述三种标记中的某两种或者三种,而形成的文章标记。比如文章的标题,可能既是文字性的标记,又是格式性的标记。又如数字序号的标记,实际上可以认为是文字性标记与符号性标记的融合,只是这里的符号是有序的数字的形式。

在上述这种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必须重新探讨以往的研究中每一种文章标记所分别起到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一些本不属于文章标记的研究或可纳入此范畴,参与到文章标记相关的讨论中来。如张晓慧(2014)所言,对于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结论和视角方面都不乏商榷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Bruning,R.H.,Schraw,G.J.,& Ronning,R.R.(1995).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Prentice-Hall Inc. 263-293.

Britton,B.K.,Glynn,S.M.,Meyer,B.J.F.,& Penland,M.J.(1982).Effects of text structure on use of cognitive capacity during read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4(1).51-61.

Loman,N.L.,& Mayer,R.E.(1983).Signaling techniques that increase the understandability of expository pros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5(3).402-412.

Lorch,R.F.,& Lorch,E. P.(1996).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signalson free recall of expository tex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8(1).38-48.

Lorch,R.F.,Lorch,E.P.,& Inman,W.E.(1993).Effects of signaling topic structure on text recal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5(2).281-290.

Mayer,R.E.,& Cook,L.K.(1984).Techniques that help readers build mental models from scientific text:definitions pretraining and signal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6).1089-1105.

Rickard,J.P.,Fajen,B.R,Sullivan,J.F.,& Gillespie,G.(1997).Signaling,notetaking,and field Independence -dependence in text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9(3).508-517.

[1]白學军,周源源,李莉.(2004).训练和文章标记对文章内容保持影响的实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8-71.

[2]陈睿,程松涛,杨景,陶云.(2015).文章微观标记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影响[J].心理研究,8(4).44-50.

[3]邓玉梅,周榕.(2008).标题对EFL学习者英语说明文阅读理解与信息保持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26-130.

[4]何先友,莫雷.(1998).文章标记效应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61(2).39-43.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