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圣地
——陕西
2018-06-24贺云翱
中国考古学的圣地应该是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到河南一线,这里先说陕西。为什么称她们为考古学的圣地,还是要从考古学的实践说起。在世界文明多样性观察和研究的视野中,作为人类六大原生文明之一的古中国文明的考古无疑占有突出地位,她是世界上连续发展的东方文明,对东亚、东南亚、中亚等地的文明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而这一文明的中心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都是位于陕西到河南地块内,保存下的物质性文明证据难以估量。
就陕西而言,她的考古学圣地的地位异常突出,首先是她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文明考古的意义。陕西传说是中华民族先祖黄帝和炎帝的诞生地,传说固然不可尽信,但许多传说的背后包含着若干真实的影子。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探索中,距今7000—5000年间的仰韶时代无疑是一大关键期。尽管早期国家文明可能诞生于中华大地上的多个区域,但黄河中游地区无疑是中心地块之一,就陕西而言,从前仰韶时代的白家文化(距今约8000年—7000年间)到仰韶文化的初期、早期、中期、晚期,3000年间一脉相承。据巩启明先生研究,大约在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和史家类型的分布即以渭河、泾河下游为中心,西达甘肃天水一线,东至豫中,南到汉水上游,北抵河套地区;而到了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的中心东移陕、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其文化影响区则西到甘青、南至长江、东达山东,北及长城一线,早期“中国”的空间雏形已经显现。属于仰韶时代的关桃园、鱼化寨、半坡、姜寨、杨官寨、米家崖等系列遗址,完整体现了国家文明诞生前聚落形态、农业和手工业形态、住宅及宫殿形态、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要素逐渐诞生的演化进程。在白家文化之前,距今2.8万—2.3万年间的宜川龙王辿遗址出土的具有典型的华北细石器工业传统的细石器和局部磨光的铲形器等,是探讨旧石器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重要资料;时代更早的洛南盆地孟洼遗址发现的9万—8万年间的石器工业组合存在流行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的阿舍利石器工业;再向前追溯,陕西境内还发现了蓝田公王岭遗址132.7万年前的石器、115万年前的“蓝田人”化石、汉中盆地梁山—龙岗寺遗址距今120万—7.8万年间的一系列文化遗存。陕西是中国国家文明最早诞生的区域之一。距今4300—3700年间的石峁石城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结构,还出现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瓮城及具有礼制意义的礼玉、壁画、陶瓦等以及铜器冶炼遗存。这样一座体量巨大而文化内涵超群的城址,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共同代表着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形态。
其次,陕西在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周秦汉唐都城、帝王陵、手工业、宗教及相关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方面。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统一是西周,当时实行的是分权式“封邦建国”制,其分封的“列国”几乎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的区域文化格局甚至省区。西周开启的“封建”统一制度名义上延续了8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进入“礼崩乐坏”、列国纷争、战争连绵的时代,最后还是在西安,由秦始皇第二次统一中国,其统一模式是皇帝专政的中央集权制及郡县制。西汉不仅构建了强大的统一国家,而且使汉人、汉族、汉语、汉字成为统一国家的核心力量和文化符号。隋代于此第三次统一中国,又以“科举制”和“南北大运河”等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及经济统一的重大举措;至于唐代,更是把统一中国的事业推到历史的新高度。这些统一国家的都城文化体系都保存在陕西的土地上,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秦咸阳都城遗址、秦始皇陵以及秦统一中国前的雍城、栎阳等都城遗址,西汉长安城和西汉帝陵,隋大兴城及唐代长安城遗址、隋唐帝陵等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每每轰动中外,就是因为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
陕西还是联通欧亚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虽然说在汉武帝之前欧亚之间早已存在文化上的交流,但人们还是要把“张骞通西域”视为丝绸之路的“凿空之举”,如今,张骞的墓地还在陕西,开启丝路历史的决策地以及由此延展出的大量历史故事、人物和事件及其遗存都还保存于古长安的内外地下和漫长的“线路遗产”体系之中。
总之,陕西是世界级的考古圣地,考古学家们在这里用一次次惊人的发现展现了她的非凡地位:从旧石器早期到晚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型,从聚落初起到城市出现,从文明化育到古国诞生,从王国崛起到统一帝都,从“礼制”中国到“法制”中国,从西周封建制和分权统一制到大秦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汉族为主的西汉“中国”到多民族统一的唐代“中国”,从中国本土到开辟丝路联通欧亚列国……千万年来,先人在这里创造了太多的历史奇迹,今天,在考古学家的手下,他们又重见天日,成为向世界开放的文化遗产,成为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重要纽带!
陕西,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