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喻视角下的话语连贯功能研究
2018-06-23吕思莹
吕思莹
摘 要:在认知语言学兴起之前,转喻仅仅被看做一种修辞手段而得到学者们的研究,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转喻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辞,它和隐喻一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以往对转喻的研究仅体现在词汇层面,本文着重从话语连贯层面入手,通过邻近性、心理可及、相对突显和概念整合四个角度探究概念转喻是如何建构话语连贯的。
关键词:认知;概念转喻;话语连贯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2
1.引言
过去人们常把转喻当做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而Lackoff和Johnson为转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人们开始认识到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推理和认知的过程。尤其是概念转喻,可以起到衔接和连贯话语的作用。国内较早进行概念转喻语篇分析的是沈家煊[1],之后魏在江[2]、孙志农[3]等学者也开始研究其在语篇中的作用,他们将转喻原理与心理框架理论相结合,用认知的方式解释语篇的连贯。但总体而言,国内这方面研究还较少。
本文正是从语篇层面探究从认知角度概念转喻是如何在话语连贯中发挥作用的,包括概念转喻如何让没有明显语言联系的文字传递出相关联的深层含义,建立事物与事物意义上的关系;在其概念化的意义表征过程中,如何获得话语连贯性。
2.转喻的本质
转喻的传统解释是基于“邻近”这一概念,它指出“转喻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Roudet也曾指出,转喻是由以观念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所引起的。但这个观点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随着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语言的深入发展,转喻是概念联系的观点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Lakoff把转喻看成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同构映射,而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的内部突显[4]。Lakoff&Tumer;认为转喻同隐喻一样,都可理解为源概念和目标概念映射过程,源概念和目标概念通过邻近关系连接起来的实体的认知对等[5]。Langacker认为转喻表现的是某一事物或概念中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特性,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现象[6]。可知,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其转喻体是突显的、目标体是背景的,它涉及的是一种“邻近”和“突显”的关系。
3.概念转喻对话语连贯的建构
笔者认为概念转喻通过邻近性、相对突显、心理可及性和概念整合四个方面建构话语连贯。
3.1邻近性
邻近性实际上是概念之间的相邻,人们对外面世界事物关系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对邻近性的认知过程。如果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它们就变为具有邻近性的实体,一个关系实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着另一实体的存在。
例(1):“The kettle is boiling.”
从词的表面义上,kettle本身是不能boiling的,但是这句话并不会引起人们的疑问,这是因为,“the kettle”和“water in the kettle”是邻近的关系,二者一定是有联系的,当提到“the kettle”时,人们会想到“water in the kettle”。所以,句子“The kettle is boiling”暗示着“The water(in the kettle)is boiling”,这便使得话语本身的连贯性得到了实现。
总的来说,人们在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邻近性关系,通过事物或实体之间抽象或具体的联系来理解、解释甚至预测其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一个连贯的语篇。
3.2相对突显
在认知过程中,相近的事物被看作有同一种属性,其中较突显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用来指代相对不突显的事物。在转喻概念化意义的表征过程中,以突显的整体代替部分、突显的部分代替整体两种方式构成了概念转喻的语篇连贯功能[4]。
例(2):“She saw a sea of faces , each stamped with a kind of purposeful, hungry urgency, a determination to get into this train.”
在例(2)中,概念转喻的映射过程涉及的同一认知域中的两个概念分别是“face”和“people”。脸是人最突显的特征之一,概念转喻“faces”通过突显的方式“代替”另一概念“a lot of people”,在语篇上构成连贯。它不仅是通过部分来替代整体构成语篇的连贯,在激活目标域的同时,概念转喻“a sea of faces”激活并产生了扩散的效应,以脸的数量多表示人数之多,从而与“a determination to get into this train”在语篇上产生关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上下句之间所表达的涵义。
3.3心理可及性
可及性是一个认知心理学概念,指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记忆单位或语言单位的便捷程度[7]。人们从被激活的各种知识的可及性出发,把话语指称的检索与认知语境的建构联系起来,建立一条可及性道路,确保语篇的连贯性。
例(3):“Anna went into the library. She found Plato was on the top shelf.It was bound in leather.”
當人看到这句话时,会在大脑记忆中调集有关Plato、library、shelf等的深层信息,“Plato”这个字可以激活阅读者大脑的记忆系统,如“柏拉图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有很多著名的作品”等等,“library”“shelf”则可以激活“图书馆里摆放着很多人的作品”“柏拉图有很多作品”“书放在架子上”等信息。这样便能把“Plato”和“Platos works”这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并在前后信息“library”“shelf”“bound”等词的提示下,构建了语篇连贯的心理可及性道路,使语篇的前后文形成了连贯,可知话语含义为“安娜发现柏拉图的书在书架顶层。”
3.4概念整合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认知机制,它有四个空间:类属空间、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整合空间。转喻的认知模式中“本体A”“喻体B”与“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在概念整合的结构中的角色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解读转喻关系。
例(4):“She has got a one-way ticket.”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one-way ticket”和“life”分别构成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在我们的认知思维中,两个空间分别为起程→途中→结束行程(单程)和诞生→生长→死亡(无法复生)。通过类属空间,我们可以对应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得到即“人生似单程旅行”,抵达终点后则无法返回。投射到合成空间,我们就可以推断出“one-way ticket”的实际意义是“死亡”。在融合空间里,读者将“one-way ticket”与“life”的信息匹配对接,产生的映射并整合,理解其含义:生命是一个过程:由生至死,正如同一段旅途。这便使人们将旅行的概念系统地投射到死亡的概念上,使整个语篇获取连贯。
4.结论
本文将概念转喻与话语连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转喻的三个认知原则及概念整合角度证实转喻对语篇连贯的积极功能。语篇中的概念转喻不但能传达文字的表面含义,而且通过投射相邻两个概念中最突显的一个概念,调用大脑储存的可及性知识,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搭建心理桥梁,保证语篇连贯。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15.
[2]魏在江.语篇转喻综观[J].外语学刊,2007(3):32-36.
[3]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38-42.
[4]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1-4.
[6]Ronald W. Langacke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38.
[7]張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