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使莱文》中的圣经原型和宗教主题研究

2018-06-23冯梦珠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种族歧视圣经

摘 要:马拉默德在他的短篇小说《天使莱文》中借用了圣经原型,分别以约伯为人物原型,以耶稣行神迹为叙事模式原型,以“拆毁中间隔断的墙”为主题原型,充分传达出作者的宗教主题:苦难是上帝的试炼,在苦难中依旧虔诚,只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上帝终会获得拯救。同时表现出作者渴望超越种族歧视、获得人与人平等、相互宽容的社会理想和宗教理想。

关键词:《天使莱文》;圣经;人物原型;种族歧视

作者简介:冯梦珠,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天使莱文》是美国犹太裔作家马拉默德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通过这部小说表现了宗教主题和种族观念。马拉默德一方面是犹太人,深受犹太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美国文化价值观念、基督教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完成了美国化的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与美国文学的联系是第-位的,与犹太文学的联系是第二位的。”所以他是受犹太教和基督教文化双重影响的。宗教是马拉默德创作的灵魂,他笔下的人物都有很浓的宗教情结,他们的宗教良知和自我反省,及对世界进行的伦理思考是马拉默德的道德动力。本文通过对《天使莱文》中圣经原型分析,来探讨马拉默德的宗教主题和种族观念。

弗莱认为文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也就是说,批评家必须对文学进行宏观研究,必须找到一种更大的范式,去发现和解释文学艺术的总体形式和普遍规律,这种更大的范式就是原型。原型包括人物原型、叙事模式原型、主题原型,我们分别探讨这三种原型在《天使莱文》中的运用。

1、苦难的试炼——以《约伯记》中约伯为人物原型

犹太民族是个流浪并苦难的民族,在苦难中经历神的恩典也是犹太教文化的精髓所在。马拉默德很多作品都涉及对苦难主题的书写。《天使莱文》中马尼斯彻维兹是个裁缝,在逆境中度过了五十一个寒暑。他本来生活安逸,但因店里的清洗液爆炸引起大火,店铺被夷为平地,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儿子在战争中丧生,女儿跟一个无赖私奔,不知所踪,妻子又一病不起。“经历这么多的磨难,马尼斯彻维兹还是那么坚忍,几乎不相信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是真的发生了。”96“仅是如此多的不幸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来说就不可思议。同时也是很荒谬,太不公正,因为他一直是很虔诚的人,是敢于直面上帝的人。”

《天使莱文》中马尼斯彻维兹以《约伯记》中约伯为原型,马尼斯彻维兹经历了约伯无端遭受苦难、虔诚忍受苦难、责问和怀疑、懊悔并被拯救的过程,阐述了作者关于苦难的宗教观,坚韧地忍受人世的苦难,虔诚的信靠神,终会得到拯救。马拉默德作品中的主人公始终坚持善良的本质、坚强的意志、吃苦的精神,不仅犹太人,不同种族、民族、宗教的人们所遭遇的苦难是一样的,都是通向更美好生活的阶梯。

2、信而得救——以《福音书》耶稣行神迹为叙事模式原型

开始莱文是个犹太黑人,让马尼斯彻维兹很难相信他是天使,当他终于下定决心去找他帮助时,却在低级的歌舞厅找到了他,他显得很落魄,衣衫破旧,礼帽污迹斑斑,叼着香烟屁股,用脏兮兮的扑克牌玩单人游戏,又和歌舞厅的女人跳舞厮混。马尼斯彻维兹很失望的离开,但生活的艰辛迫使他再次相信莱文是天使并去寻求帮助,当他终于勇敢的承认相信这个半醉的黑人是天使时,他就得救了,他的妻子和他自己就得了医治。“‘我想你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说这话的时候有些不连贯,心里想如果你说了,那就是说出来了。如果你相信,那你就一定说。如果你相信了,那你也就相信了。”107这一情节传达出作者的信而得救的宗教观,天使莱文德形象是以耶稣为原型,马拉默德在写作中一直关注种族歧视问题,黑人和犹太人在当时都被视为劣势种族,所以马尼斯彻维兹一开始并不相信犹太黑人莱文是天使,像他自己所说的“如果上帝给我派来个天使,为什么是个黑人?白人那么多,为什么不派个白人来?”而且莱文还每日留恋于歌舞厅,喝酒打牌做着在别人看来不体面的事。正如耶稣生于被人藐视的拿撒勒地,被称为拿撒勒人,也就是卑微受藐视的人。而且还经常和罪人呆在一起,“耶稣在屋里坐席,看哪,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耶稣说“我来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莱文和耶稣一样在地上的生活是卑微的,但是那些仍然相信他们的人,就得救了。耶稣在地上医治人行神迹都是凭着各人的信心“于是耶稣回答她说,妇人,你的信心真大!照你所愿的给你成全吧。从那时候,她的女儿就得了医治。”(马太十五章28节)《圣经》一直在强调“因信称义”也就是一个人的信,也就被看为他的义。这也是为什么莱文听到马尼斯彻维兹说他相信莱文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时,莱文哭了,并医治了马尼斯彻维兹得妻子,使他恢复正常的生活。以耶稣行神迹为原型,充分阐释了作者信而得救的宗教主题。

虽说耶稣降世为人记载在圣经新约,而犹太教经典是《塔纳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希伯来《旧约》,但是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基础上发展而来,《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马拉默德虽是犹太人,也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信而得救这种人与上帝的关系,早在《旧约》亚伯拉罕故事中就有反应。在此我们重点阐述的是《天使莱文》中所反映出的《圣经·四福音书》中耶稣行神迹的叙事模式,不管是莱文还是耶稣在人间施行拯救时都是卑微且被藐视的,不仅是出生卑微而且常常与罪人相处。但是那些相信耶稣的都得到了医治和拯救,所以当马尼斯彻维兹终于说出他相信这个犹太黑人是天使时,他就被拯救了,这是以耶稣行神迹的叙事模式为原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信而得救的宗教观。

3、“到处都是犹太人”——以“拆毁中间隔断的墙”为主题原型

结尾处马尼斯彻维兹兴奋地告诉恢复健康的妻子说“相信我,到处都是犹太人。”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与人平等宽容的社会理想,也闡述了作者的宗教理想。天使莱文是个黑人,就这一点就让马尼斯彻维兹不相信他是天使,觉得莱文是个冒牌货,“如果上帝给我派来个天使,为什么是个黑人?白人那么多,为什么不派个白人来?”马拉默德作为一个美国犹太裔人,对于种族歧视有着深切的感触,美国文化既是以基督教文化为根基,也是以白人为主导的文化,被歧视和流散的文化身份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地位产生怀疑,甚至觉得即使是做天使这种特权也应属于白人,而不是犹太黑人。作者把天使莱文设计为一个犹太黑人,表达了作者渴望民族平等、相互宽容的社会理想。同时这也符合基督教宗教理想“在此并没有希利尼人和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歌罗西三章11节)“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以弗所二章14节)马拉默德借种族关系升华其宗教情怀,发出一个人道主义者渴望爱、美、和平和自由的呼声。“拆毁中间隔断的墙”也就是说拆毁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的墙,使他们在神的恩典中成为一家人,没有种族之分。宗教关系也好,种族关系也罢,他关注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与人应求同存异,互相理解宽容,只有这样才能共同筑造美好的未来。“到处都是犹太人”代表了人类共有的向善本性和宗教情结,从这个意义说,他的创作冲破了宗教、民族、文化的限制,具有普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伯纳德·马拉默德:《魔桶》,吕俊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2]伯纳德·马拉默德:《修配工》,杨仁敬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3]伯纳德·马拉默德:《魔桶——马拉默德短篇小说集》,吕俊、侯向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4]拜克,利奥:《犹太教的本质》,傅永军,于健译。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鲍尔迪,朱利安:《黑色上帝: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起源》,谢世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圣经》和合本(中英文对照本)。南京:中国基督教H自爱國运动委员会,2008年。

[7]塞妮业编译:《塔木德》,呼科消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种族歧视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伦敦市长就国航杂志“种族歧视”风波表态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
肯尼亚中餐馆因“种族歧视”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