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校勘记
2018-06-23何家欢
何家欢
摘 要:中华书局出版的《后汉书》(以下简称局本)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本子,但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本文则是利用唐写本《群书治要》对《后汉书》进行比堪,旨在对其中异文进行讨论。
关键词:后汉书;群书治要;异文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1
1、页742《祭遵传》:其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治要》作:“会朝”作“朝会”
按:疑当从《治要》作“朝会”。《东观汉记·列传四》:“死后每至朝会,上数嗟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正作“朝会”。“朝会”与“会朝”均成词,意义也大致相同,但两词所体现的时代差异是佷明显的。“会朝”常见于两周时期,不仅可以指诸侯朝见天子,也可以指各诸侯的会盟。如:“诸侯相见,卿为分,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守会朝于天子”(《大戴礼记·虞戴德》);“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是知“会朝”应是属于两周时期的仪式。“朝会”常见于两汉,汉人为经书(如《周礼》、《尚书》、《礼记》)作注时,常用“朝会”来表达“会朝”的意思,并且汉时已经没有诸侯会盟的仪式,所以汉代人几乎不再用“会朝”一词,更多的是用“朝会”来代替。如:“每公卿朝会”(《汉书·田千秋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 汉书·张敞传》);“宏每当朝会,迎期先到”(《东观汉纪·樊宏传》);“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数奏经书”(《东观汉记·桓荣传》);“后会朝,明帝戏之曰……”(《东观汉记·郇恁传》);“每会朝,忧念王室,未尝不流涕”(《东观汉记·袁安传》),是知此当用“会朝”。
2、页869《卓茂传》: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治要》“人”作“民”
按:当作“民”。《东观汉记·列传六》:“茂视民如子,口无恶言”即作“民”,《后汉光武皇帝纪》卷三:“茂以德行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为密令。其治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亦作“民”,当知应作“民”字无疑,盖其避李世民之讳而改为“人”。
3、页1400《第五钟传》: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治要》“从”作“行”
按:局本初作“行”,《校勘记》云:据汲本、殿本改,与今《论语》同。疑不当改“行”为“从”。古籍引经书有异文,实为常见。此句下文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此处但避与下文“从”而有意改用“行”字。这种异文产生的原因,王彦坤称之为“修辞变化”。且就在此条之下,王彦坤就举出了《汉书》中因修辞原因而改《论语》原文的例子:《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王氏引杨树达云:“此用《论语》‘巧言令色之文,变‘巧为‘静,以避下文‘巧字耳。”此例与此句颇为相似,疑作“行”,乃是有意为之。且《论语》各个版本此句都作“从”,故作“行”不当是承某一版本而来,应是有意作“行”。
4、页1597《杨终传》:比年久旱,灾疫未息。
《治要》“灾”作“牛”
按:局本出注为“災或作牛”。“灾”和“疫”,在汉代以前并不成词。 “灾”在上古大多表示“灾害、灾祸”,意义较为抽象,如“大灾”、“天烖”;而“疫”特指 “瘟疫”,意义具体。《公羊传·庄工二十年》:“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何休注曰:“?者,民疾疫也。”《周礼·大祝》:“国有大故、天烖,弥祀社稷,祷祠。”郑玄注“天烖”曰:“疫疠水旱也。”《后汉纪·孝安皇帝纪》:“安帝初,天灾疫,百姓饥馑,死者相望”,看似“灾疫”成词,但观后文,可知“灾”导致“百姓饥馑”,“疫”导致“死者相望”,“灾”与“疫”不是一词。西汉焦延寿《易林》[1]中有“鸿雁翩翩,始怨劳苦。灾疫病民,鳏寡忧愁”(《易林·师之第七》)一诗中的“灾疫”也是如此。魏晋之后,“灾疫”作为一词才流行起来,且“灾疫”一般只表“瘟疫”之意,如《三国志·栈潜传》卷二十五:“灾疫流行,民物大溃”;《随书·北狄传》:“又多灾疫,死者极众”。“牛疫”一词《后汉书》习见,义为“牛瘟病”,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上古用牛耕田,若牛有“牛疫”,对农民的影响很大,可能会导致荒年,如“是岁牛疫”(《肃宗孝章帝纪》);“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肃宗孝章帝纪》);“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刘般传》);“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刘般传》)。以此观之,此处当作“牛”而不当为“灾”。
注释:
[1]关于《易林》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今采取的是主流的意见,即为西汉焦延寿所作。请参考福建师范大学马新钦的博士论文《<焦氏易林>作者版本考》.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 撰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东汉]刘珍 等撰 吴树平 校注《东观汉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唐]吕延济 等撰 《六臣注文选》[M]. 四部丛刊集部影印宋本.
[4][梁]萧统 编 [唐]李善 注 《昭明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唐]欧阳询 等编纂 《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北宋]李昉 等编纂 《太平御览》[M].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7][清]王聘珍 注 《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清]阮元 校刻 《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汉]班固 撰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晋]袁宏 撰 《后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王彦坤 《古籍异文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汉]焦延寿 《易林》[M].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
[14][晋]陈寿 撰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5][唐]魏征 等撰 《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