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视角浅析《竹林的故事》
2018-06-23王莉
王莉
摘 要:《竹林的故事》围绕一片竹林,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童年——成婚”的线性生活。这个女孩子名叫“三姑娘”,机巧能干,纯真淡雅。废名用他独树一帜的手法为我们淡淡绘画了一幅竹林深处少女生活的画卷。
关键词:符號;竹林的故事;三的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1
二十世纪末三十年代初,时局动荡不安,值多事之秋,一些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的“乡土小说”逐渐盛行开来。但废名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相比,不同于主流的叙事成规,他曾说“我的政治热情没有取得作用,终于是逃避现实,对历史上屈原,杜甫的传统都看不见了,我最后躲起来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他的小说并没有同时代作家那么浓厚的时代感与政治色彩,他强调的是表达主观个性。思想“一言以尽之”的莫须有先生便是他自己的化身;《桥》一文中创造的人迹罕至的山水田园,以及独特的“坟”意象;尤其是《竹林的故事》里灵动的三姑娘,悠扬的竹林意境,都体现了其与众不同的文学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姑娘,整篇故事以她为线索展开叙述,题名却选取了小说的发生地点,竹林。相比其他直接以人名命题的文本,更自有其树立典型的深意,若取题名为“三姑娘”反而落入了俗套。
首先,废名毕业于北大外文系,深受外国文学熏陶的同时,由于他个人偏爱古典文学的读书喜好,造就了其厚重的文学底蕴。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写小说就像唐人写诗一样,唐诗言近意远,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开头有两个作用,一是像唐诗般留白,引起读者对竹林里的茅屋的遐想,二是引出“竹林”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竹”一直具有清幽、高风亮节的象征意,恰好与故事中一家三口的性格贴切。老程待人和气,平日里除了卖菜就是打鱼,是典型的朴实农民形象,好似竹一般恬淡;老程家的在老程去世以后并未改嫁,而是含辛茹苦一人将三姑娘养大,好似竹一般守节;三姑娘清纯善良,陪守着妈妈也不愿去热闹的街上看灯,比起同龄人更加稳重,好似竹一般清新脱俗。其次,废名作为乡土小说家当中的翘楚,身上所具有的乡土情怀是不言而喻的。每位作家都会建构一个属于他自身的精神乌托邦,而废名的寄托于竹林深处。
为什么取名于“三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名字或用其他的数字?这个命名可能是受了民间故事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惯用排行第三的孩子做主角,赋予他们单纯善良的崇高品格。例如法国作家夏尔·佩罗作的《灰姑娘》,灰姑娘有两个姐姐,在家排行第三,相比两个姐姐的恶毒下流,老三灰姑娘则显得善良勤劳多了;“三个王子”这个民间故事虽有众多版本,但所塑造的正面形象无一例外都是第三个孩子;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三公主是最真诚正直的。由此可知,作家有意无意当中都会流露出对第三个孩子的偏爱之情。在《竹林的故事 》中,“三姑娘”没有兄姐,却也被命名为“三姑娘”,极有可能是废名受民间故事母体的影响,在他眼中,“三姑娘”的美好形象与竹林相契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三姑娘一家人口数为三:老程、老程家的、三姑娘。时间段上也切分为三块:第一块“我们”求学,第二块“我们”离开,到第三块“我们”再回来;“三姑娘”成长的经历从童年期——青春期——成熟期。这种巧合应当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含有浓厚的哲学韵味。
在古典文学著作中,“三”多次出现,譬如,“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三打祝家庄”等。《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除表“多次、多数”之外,“三”还指天地人之道也。三姑娘幼年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成人以后嫁作人妇,似乎始终在这一片竹林,未曾踏出过这一片净土。试想程家老母的经年生活,不也正是如此吗?母女二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此外,也有可能是受了伏羲氏所作河图的影响,在河图中,“三”为阳数,为入黎明,意为黎明时刻太阳从东方升起,与此相对应的是地球上另一边的落日黄昏。因此这个数有双重意义,既寓意着万物新生又寓意着回归阴的消亡。(此寓意下文会接着谈到)“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然而老程的去世并没有为这对母女带来悲剧的人生,甚至没有带来丁点沉重的哀恸,无非添了丝淡淡的忧愁。生活不因某个逝去的人而改变,“三姑娘”照旧过着自己的日子:“然而那也并非长久的情形,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天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废名用一种近乎漠然的方式书写这一出悲剧人生,没有强烈的冲突,只有洒脱无奈淡泊,对人文关怀的终极叩问。
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关于守寡的问题并不像废名这般处理地轻描淡写自然而然,如《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便在国王死后改嫁给克劳狄斯,父死母嫁对哈姆雷特造成巨大冲击,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矛盾,父死母嫁除作为文学作品中惯用的桥段以外,也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受到父死母嫁的暴击后变得忧郁,常常用平淡的口吻吐露出不可思议惊世骇俗的警词来……从深一层面来说,是废名“梦的文学”审美观在作祟,他在《竹林的故事》里建构了他梦想中的家园,而非现实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废名.《废名小说选·序》[A].冯文炳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废名.《竹林的故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3]废名.《说梦》. 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M].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02.482.
[4]废名.《<废名小说选>序》,《废名全集》第一卷[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