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研究

2018-06-23余庆香田修胜

山东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永顺转型

余庆香 田修胜

摘 要:红色文化产业是永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永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实地调研,对其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永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几乎遍布永顺县各个乡镇,种类繁多,品质较高,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红色文化产业,但要真正实现全面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其价值;应对现有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处理好保护与转型的关系。

关键词:永顺;红色文化产业;转型

一、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资源建设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以贺龙、任弼时等革命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此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功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永顺塔卧被民间誉为“红都”“江南延安”,其红色资源、革命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社会价值极其珍贵。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现保存有中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省军区、湘鄂川黔省委党校、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保密局、供给部、无线电台、等十余处革命文物旧址和战场遗址。旧址全系木结构建筑,占地6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720余平方米。另有苏维埃郭亮县政府、红军医院、兵工厂、十万坪作战指挥部以及云山“五莲洞”——剿灭永顺大土匪李兰初处等旧址。

(二)队伍建设

成立了“红歌红艺队”、“苏区管乐队”、“苏区唢呐队”、“苏区曲艺队”、“苏区表演队”、“苏区演唱队”和“资源搜集组”、“文艺创作组”等“六队两组”。

(三)内容建设

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出版发行了一本红色文化书籍《红色塔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州级以上作家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策应长征》、组诗《胜利之歌》和《妈妈对我常说一句话》、短篇小说《三个女兵》等一批红色文艺作品。群众文艺团体创作了《古枫抒怀——塔卧人民怀念贺老总》、《纪念塔下的花环》、《烈火金刚丁祖华》、《清明时节的思念》等作品,编写了《塔卧百年史话》、《塔卧百年教育》、《塔卧百年商业》等资料。

(四)活动建设

以永顺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历史贡献、重大影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国家、省、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对象的湘西地区—永顺的发展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各种活动建设项目不断落实。如何使永顺部分地区进一步发展,脱离贫困,进一步促进永顺红色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成为了国家、当地政府等的重要工作内容。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的转型研究有利于党和人民政府更好的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实现少数民族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相关企业家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全面整合资源,实现红色文化产业的成功转型。

(五)设施建设

永顺县全县现有红色文化市场管理机构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民俗风光馆)3个,各类馆藏文物达17000多件,数字电影院2个,30个综合文化站,35个农民文化活动基地,农家书屋300家,州县级非遗传习所34个。完成了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324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99%,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形成。有三星级酒店1家,二星级酒店3家;旅行社2家。宾馆、旅行社基本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景区建设不断加强,旅游接待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二、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的转型方向

(一)从“个别发展”到“整合资源”

发展一个核心、建设二个聚散地、提升六大旅游区、打造十二个风情乡镇、建设二十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完善一系列服务体系。

第一,开发红色文化产业的所有子项目,对各种可以发展的红色文化和产业项目进行分册登记,全面了解掌握各种潜在的红色资源。第二,强化区域联动机制,积极打造依托永顺的红色旅游文化网,与周围的各种旅游景点合作,进行区内、区间、区外资源整合。例如与毗邻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合作等,重新打造一条新的旅游路线,争取做到贯穿文化链条线。第三,使自然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資源更加默契合理的结合,不再以单独镇、单独资源作为主体,而是以永顺作为主体,进行资源的有机分配和整合。

(二)从“红色生意”到“红色创意”

近年来,红色旅游浪潮席卷而来,红色旅游日益红火,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餐式”发展,红色产业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其中最大的阻碍是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人们对红色地区的偏见越来越深。解决红色文化地区周围大大小小的“生意”问题,迫在眉睫。

实现从“红色生意”到“红色创意”,并不仅仅是改变赚钱的方式,而是让人们实实在在的被永顺的红色文化产业所吸引。不是抄袭仿照的模式,而是别出心裁的创意。以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为基础,努力寻找文化与市场的结合点,形成以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创意方面:摒弃传统的跟团介绍,使游客融入红色生活,还原当时的生活方式。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3D技术、情景模拟技术,使游客真实感受当时的战火氛围,唤起其热血情感。加入潮流因素,拍摄相关纪录片,利用名人效应,打造不同于传统红色地区的新型红色形象。

(三)从“营造红色氛围”到“提高红色素养”

很多红色旅游景点,通过唱红歌、演话剧、装点红色饰物等方法来烘托红色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当时革命的魅力,但有些地区却过分侧重于营造红色氛围,而忽视了红色素养。

永顺地区的红色文化氛围相对较浓,但该地区有些居民的红色素养还有些欠缺。甚至包括当地旅游讲解的专业人员,他们对当地红色文化存在局限性了解,不能从心底认同革命精神。有些游客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在这方面,要提高他们的红色素养,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素质培养和知识教育,在当地开办专业导游培训班,提高导游的人文意识和服务技能,并促进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建立科学的工作人员的到岗制度、督促机制,使其更加专业地讲好红色文化,弘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精神。

与此同时要突出抓好队伍建设,着力在老区塔卧、万坪抓好红色文化队伍建设,组建红色文化群众艺术团体。突出抓好活动建设,重点抓好墟场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晚会文化等活动中的红色文化活动建设。突出抓好内容建设,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出版发行红色文化书籍等。

三、永顺红色文化发展的未来预想

(一)转变观念:形成永顺红色文化产业链条

红色文化产业是产业,因此就必须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以,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不能单纯的按个体发展。形成永顺红色文化产业链条,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实现资源的产业化。首先,各种红色文化资源之间要相互链接,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其次,要延伸产业链条,文化产业需要“跨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更要“跨界”发展,强化红色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融合;拉伸产品线,创造新的增值空间。最后,调整自身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品质化的转化,联合、兼并、重组,实现区域经营,引导红色文化产业集聚,形成完备的红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红色文化产业特色地区,保持一条完整的永顺红色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全域旅游。

(二)整合优势:打造永顺红色文化产业形象

随着永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因而对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制约不断加深,永顺红色文化地区经济运行增长速度出现明显放缓,增长乏力。由此,永顺红色文化产业打造其独特的魅力形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据永顺县人民政府门户网上的相关数据,目前永顺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试点地区,其对外的形象还局限于:“待开发状态”;人们对永顺地区的了解也是很浅显的。因此,打造永顺红色文化产业形象,不仅有利于提高永顺地区的地区影响力,而且有利于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品牌效应吸引投资、与外资或企业合作,从而树立起属于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特有的产业形象。

(三)利用技术:提升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知名度

利用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人们提高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平台推广、互联网营销、多媒体信息共享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知名度。利用技术提升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是转型的最重要环节。永顺虽然具有多种红色文化资源,但因为经济、地理、交通等因素,其知名度不是很高。人们一提到红色文化产业,首先想到的都是延安和井冈山。而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永顺塔卧,被民间誉为“红都”“江南延安”,其知名度却很低。因此,在永顺红色文化产业转型的重要环节,要利用微信、微博、直播平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利用网络购物平台,增加永顺红色文化产品的销售数量;利用媒体、电视台等制作一系列宣传片和红色文化影视。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微信、微博、直播平台已经是最基础的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永顺找到更为合适的传播媒介,是当前永顺红色文化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由于永顺是国家精准扶贫的试点地区,与政府合作,共同打响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既符合国家利益,也能够促进永顺地区的发展。

四、总结

此次研究通过分析永顺红色文化产业的现状,点明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转型的方向和对永顺建设的未来预想;除此之外,永顺地区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还應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相结合;开发永顺地区的红色文化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不仅仅是永顺一个地区的大事,更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使永顺得到较大程度的转型,推进永顺地区红色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发挥出时代价值和精神魅力,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艺术,是我们的共同期望!

[参考文献]

[1]于天.浅析我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J].大舞台,2012(08):291-292.

[2]张彬彬.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3]永顺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2017-03-20 2017-12-24[引].

[4]李佳.湖南省永顺县文化产业政策法规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谢建辉、刘春玲.“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7):4256-4259.

[6]李敢.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型研究:从“红色生意”到“红色创意”[J].天府新论,2016.

[7]周云倩、刘园园、柳茜茜.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6(42):52-53.

[8]田修胜、龙玉.湘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增强少数民族对执政党认同感中的应用[J].怀化学院报.2017第3期(20-22).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猜你喜欢

永顺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戒烟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