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
2018-06-23王靓
王靓
幸福感是在既有的客观条件下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价值判断。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自我感受。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黄金阶段,更多地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这样或那样的幸福,他们内心对这些幸福的认识和判断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众多实事证明,青少年的幸福感指数并没有得到普遍提升。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抛开这组数据的可靠性不谈,单从短期内出现的多起中学生跳楼自杀、离家出走的典型案例来看,就足以说明现在有极少数青少年没有感受到幸福或者说没有幸福感,这些现象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究竟是哪些原因影响青少年幸福感指数呢?简要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家庭的结构、氛围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度占相当的比重。一般来说,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以及粗暴无原则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直接因素。二是学业因素。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学业特别是升学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三是社会关系因素。青少年能否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乃至能否融于到集体当中并从中感受到归属感、喜悦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四是人格因素。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善良的品质往往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五是偶然因素。重要的生活事件、重大的个人收获、重度的外来干扰与青少年的幸福感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曾经提出积极心理学观点,强调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而应该同时关注人的美德和优势,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通过引导青少年的积极情绪、挖掘青少年的积极特质和营造相对积极的环境,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
引導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一种充满愉悦和快乐的感受,包括满足、友爱和兴趣等。积极情绪既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可以让他们主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脱离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积极的多方位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一要引导青少年在取得的进步中体验到积极情绪。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首要目标。既要引导他们积极应对来自学业方面的各种压力,更要引导他们时刻关注学习过程中所取的一点一滴的成绩,使他们及时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出他们继续追赶下一学习目标的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每一次成长进步、每一次成绩取得、每一次老师肯定,都是其积极情绪的直接来源。二要引导青少年在能力锻炼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必要的社会实践是锻炼青少年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科学实验、拓展训练等,可以让他们从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所在,自然而然也会从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三要引导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在于他们有着较丰富的人际交往活动。青少年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等,当中有很多可以分享和交流的东西。正是通过这种分享和交流,可以在相互的取长补短中体验到积极情绪。
挖掘积极特质。积极特质是人们自身所具备的美的方面和优势所在。积极特质有利于让青少年制定出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人生目标,从而提高对未来的期望值,增强自己的幸福感。一是挖掘真诚特质。顾名思义,真诚就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只有以真诚的态度从心底感动他人才能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并能从相互的信任和尊重中获得幸福感。青少年从小以真诚的心去做真诚的事,就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道德操守,也能从自己真诚的付出和对方真诚的回报中体验到幸福感。二是挖掘勇敢特质。勇敢就是有胆量、不退缩。青少年只有敢于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压力和挫折,长大后才能在任何困难和艰险中自觉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而他们一次次勇敢战胜压力和挫折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幸福和喜悦的过程。三是挖掘担当特质。担当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古人说得好: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体现精神,担当成就梦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当代青少年的担当应当更多地体现在为民族强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奋起读书学习苦练本领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公体验到勤奋和努力带来的幸福感。
营造积极环境。环境说到底就是组织系统。建立一个积极的组织系统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个体与成长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帮助他们提升幸福感。一是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着眼于营造家庭内部温馨和睦的民主氛围,以家长和子女之间良好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来消除因各种家庭基本构成单元缺失而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受。二是营造积极的组织环境。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会归属到一个或多个组织环境当中,如班级、团支部、学生会、学习小组等。在这些环境当中,既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集体荣誉感,更要重视引导他们做到沌洁同学关系、正视个人得失、公平处理问题。通过相互之间的关心关怀关注,让他们从中充分体验到家一般的温暖,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三是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青少年正处在求知求新求成的关键时期,有选择地开展一些诸如读书演讲、经典传诵、国学讲座、文艺创作、文化交流、体育竞赛、科技创造等活动,既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成长经历,又能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适当放松,通过这样有张有弛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不只是家长的事,也不只是老师的事,而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不能只重视外部力量的作用,更要重视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青少年们一定会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今天,也一定会拥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出乐观的孩子》(马丁·塞利格曼,美国)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9月版.
[2]《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美国)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8月版.
[3]《持续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美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4]《政工导刊》(西安政治学院).
(作者单位:济南市行知小学,山东 济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