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
2018-06-23韩梅
韩梅
【摘要】 目的 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心理护理。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以及情绪状态评分。结果 实验组:护理前空腹血糖为(12.80±2.3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5.05±1.50)mmol/L;护理后空腹血糖为(6.05±1.8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8.30±1.80)mmol/L。对照组:护理前空腹血糖为(12.90±2.5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5.10±1.45)mmol/L;护理后空腹血糖为(7.30±1.2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9.10±1.30)mmol/L。
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优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前焦虑评分为(57.30±3.20)分, 抑郁评分为(56.80±3.60)分;护理后焦虑评分为(34.30±3.30)分, 抑郁评分为(33.20±3.60)分。对照组:护理前焦虑评分为(57.60±4.30)分, 抑郁评分为(57.30±4.30)分;护理后焦虑评分为(42.30±4.30)分, 抑郁评分为(42.10±4.20)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优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血糖水平, 促进治疗预后, 具有实施价值。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情绪状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4.106
糖尿病(2型居多)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 糖尿病病程进展期间会诱发全身器官损害以及致残、致死情况,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另外, 疾病的终身性特点, 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性情绪[2]。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老年人), 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导致老年糖尿病发病率明顯递增[3]。有研究指出,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4]。
基于此, 本文就本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例, 总结心理护理方案对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2例作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家属知情。实验组:男23例, 女18例;年龄62~88岁, 平均年龄(70.50±5.84)岁;病程1~18年, 平均病程(8.60±3.14)年。
对照组:男25例, 女16例;年龄63~86岁, 平均年龄(70.20± 5.27)岁;病程1~19年, 平均病程(8.30±3.9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以及疾病知识健康宣教等。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病程较长, 患者长期用药加上饮食的限制, 有明显负性情绪, 不利于治疗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需要以自身的着装、表情、动作、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患者的信任感, 并合理选择时机建立和患者的有效沟通, 综合患者个体心理情况进行疏导, 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为了保证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需要综合患者心理情绪分型结果进行针对性干预。①焦虑恐惧型。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患者担心疾病对自身生活、工作、家庭产生影响, 过于关心治疗的效果, 所以精神过度紧张、心理负担较重, 易失眠和焦虑。护理人员在患者主诉过程中耐心倾听, 并对其情绪表示理解、进行安抚和支持, 为患者制定生活作息健康表, 鼓励患者多参与日常活动和锻炼, 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客观的看待疾病。②悲观抑郁型。病程时间越长且并发症越多的患者悲观抑郁情绪越明显。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和患者交流, 并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服务建立患者的信任, 合理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积极情况, 帮助患者缓解心理情绪。同时, 陪同患者参与下棋、读书以及看电视等活动, 分散其疾病忧心表现。另外, 和家属沟通, 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时间。③烦躁易怒型。一般疾病初发、病情波动的患者此情绪较为明显。患者对糖尿病缺乏认知, 希望短时间快速且有效的治疗, 所以情绪波动明显。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护理人员自身的语言、语气、动作, 避免激怒患者, 在和患者建立有效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疾病知识、治疗方案、注意事项, 邀请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分享心得, 建立患者治疗信心。两组患者的护理周期均为12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以及情绪状态评分(参考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负性心理越明显[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对比 实验组:护理前空腹血糖为(12.80±2.3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5.05±
1.50)mmol/L;护理后空腹血糖为(6.05±1.8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8.30±1.80)mmol/L。对照组:护理前空腹血糖为(12.90±2.5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5.10±1.45)mmol/L;
护理后空腹血糖为(7.30±1.20)mmol/L, 餐后2 h血糖为(9.10±
1.30)mmol/L。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优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评分对比 实验组:护理前焦虑评分为(57.30±3.20)分, 抑郁评分为(56.80±3.60)分;护理后焦虑评分为(34.30±3.30)分, 抑郁评分为(33.20±3.60)分。
对照组:护理前焦虑评分为(57.60±4.30)分, 抑郁评分为(57.30±4.30)分;护理后焦虑评分为(42.30±4.30)分, 抑郁评分为(42.10±4.20)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优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 患病期间患者负性情绪明显, 老年患者基于自身机体功能的衰退、合并症的增多, 所以表现更为明显, 不良心理因素会影响治疗效果[6]。重视患者的心理情绪, 建立患者疾病认知和治疗信心, 缓解患者心理痛苦, 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心理护理是在护理期间综合医学心理学理论, 以人际交往的形式对患者的心态、行为加以影响, 促进患者疾病治疗和转归[7]。另外, 基于疾病终身性的特殊性, 心理护理也需要长期进行, 以促进疾病治疗的预后。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优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老年人是糖尿病多发群体, 疾病需要终身治疗, 由于老年人机体衰退以及合并症情况明显, 所以治疗期间需要配合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依从性, 最终促进治疗效果的实现, 满足患者身心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碧翠.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1):170.
[2] 李鲁欢, 钱钧.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4(2):173-174.
[3] 肖仕琪, 高秋霞, 彭虹彩, 等. 门诊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s2): 22-23.
[4] 顾园园, 朱丽琴, 王小娟. 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影响. 养生保健指南, 2017(4):95.
[5] 王存娟. 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及血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7, 20(5):101-102.
[6] 罗颖, 雍军光, 崔淑兰, 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的效果分析. 宜春学院学报, 2013, 35(6):94-96.
[7] 周宁. 探讨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6):341-342.
[收稿日期: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