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修补手术在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2018-06-23张会迎林忠亮
张会迎 林忠亮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患儿中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60例10~14岁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
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腹腔镜疝囊高位加扎进行治疗, 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21.50±
2.45)min长于对照组的(13.27±2.39)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患儿中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进行治疗, 具有良好的疗效及社会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 腹股沟斜疝;腹腔镜;脐内侧襞修补手术;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4.037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是指患儿腹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的解剖部位, 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个部位, 约占腹股沟疝疾病中的95%。该病的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可复性肿物, 女患儿常在耻骨联合外上方, 多见于患儿哭闹时突出, 可自行还纳或轻柔后消失[1]。手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唯一方法, 目前国内外均主要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 其中10~14岁大龄儿童的腹股沟斜疝方法仍存在一定争议, 主要是该年龄段儿童腹压高, 术后复发率比学龄前儿童稍高。因此, 本院将对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研究, 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治疗,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10~14岁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10~14岁, 平均年龄(11.07±0.99)岁。治疗组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10~14岁, 平均年龄(10.93±1.34)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 患儿取头高脚低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 在患儿脐上做一长约为0.5cm的切口, 建立气腹, 置入腹腔镜, 观察患儿对侧是否存在隐性内环口未闭, 如发现存在对侧隐性疝则按照双侧疝进行处理[2]。腔镜直视下将3 mm Trocar穿刺入患儿脐水平线左侧3 cm处, 于内环口体表位置取一长约0.2 cm切口, 置入带线穿刺针沿内环口内侧缘并于精索血管外侧刺入腹腔, 操作钳辅助下留线退针, 再以钓鱼法于原切口进入腹膜前, 术毕[3]。
1. 2. 2 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脐内侧襞修补手术, 以上操作完成后, 利用带线针从腹壁外将线带入腹腔内, 缝合脐正中襞, 使用针钩从同一针孔将线带出腹壁外, 并打结固定, 此项操作连续重复3次。医生利用腹腔镜观察可见正中襞腹覆盖在疝环口以及周围, 表明为手术成功, 操作完成后, 解除气腹, 术毕[4]。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并对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发热、切口发红、阴囊水肿)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治疗组手术时间(21.50±2.45)min长于对照组的(13.27±2.39)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在病理学方面, 根据小儿腹膜鞘状突闭塞的情况不同以及疝囊与睾丸固有鞘膜腔的关系不同, 可将小儿腹股沟疝分为2种类型:①腹膜鞘状完全未闭, 疝囊与睾丸固有鞘膜相通, 疝囊的主要部分为睾丸固有鞘膜囊和部分精索鞘膜, 手术时可见睾丸在疝囊内, 称为睾丸疝[5];②腹膜鞘状突近睾丸部分闭塞而精索部分未闭, 疝囊止于精索部与睾丸固有鞘膜腔之间并不相通, 疝囊内看不到睾丸, 称为精索疝[6]。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根据某报道显示, 发病率为0.8%~4.4%, 未成熟儿的发病率为4.8%, 男性占大多数, 男女比例为15∶1, 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 占60%, 左侧25%, 双侧为15%[7]。大龄儿童指10~
14岁儿童, 针对这部分儿童的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开放的疝囊高位结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加内侧襞修补、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内环口修补、开放的弗格森修补术等。大龄儿童术后复发仍高于学龄前。其中术后复发的原因包括:①疝囊结扎不牢固, 容易造成结扎线松脱;②术中学龄期儿童腹压高, 尤其术后患儿哭闹后难以哄骗, 此时会明显增加腹部压力, 从而造成疝的复发;③也有可能与患儿疝囊过大或内环口过宽有关, 且在术中发现腹横筋膜以及腹股沟管后壁有明显的缺损时没有给予特殊的处理而造成复发疝。因此,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8], 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联合实施自体组织覆盖内环口手术进行治疗, 虽然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单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相当, 但术后复发方面体现了显著的优势, 其中的主要原因体现在通过疝囊高位结扎以及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的双重修复, 大大降低了腹股沟疝的复发[9]。同时,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患儿均存在术后不良反应, 包括术后疼痛、发热、切口发红、阴囊水肿。其中术后疼痛考虑内环口张力大及术后疼痛控制未足够重视所致, 发热考虑术后吸收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可能, 切口发红考虑缝合线排斥反应, 阴囊水肿考虑疝囊结扎前疝囊内积液未完全排空所致。但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大龄儿童腹股沟斜疝患儿中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修补手术进行治疗, 该术式为疝囊高位结扎基础上增加脐内侧襞于内环口覆盖修补。通过研究证实该术式在不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的同时可明显减少术后复发率, 且手术方式简单可靠、治疗安全性高, 极易得到广大患儿的接受, 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因此,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河, 王艳杰. 脐内侧襞在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34):118-121.
[2] 周晓波, 段永福, 赵成鹏, 等.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正中襞修补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6(12):1121-1124.
[3] 王保國, 黄河.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72例. 中国医刊, 2012, 47(8):77-78.
[4] 惠远见, 周勤慧, 狄茂军, 等. 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17):
1353-1354.
[5] 王利, 李贵斌, 宋连杰, 等.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的疗效分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6, 37(12):928-931.
[6] 张世伟, 张浩然, 马计超, 等. 改良单孔疝针经皮腹膜外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6, 37(10):754-757.
[7] 戴庆妍. 小儿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围术期护理.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2):218-220.
[8] 包平倩, 李松, 俞慎林, 等. 腹腔镜下自制雪橇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 13(5):201-203.
[9] 蒋文军, 张敏, 张远, 等. 七氟烷联合舒芬太尼注射液在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7, 33(16):1534-1536.
[收稿日期:2018-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