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2018-06-23杨靖
杨靖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中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 66例椎管肿瘤患者, 对患者分别实施常规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 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准确率93.9%(62/66)高于常规CT检查的80.3%(53/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对于常规CT诊断方法, 诊断结果更加可靠, 可作为椎管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核磁共振;椎管肿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4.015
肿瘤现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同时也是典型的医学难题。椎管肿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可发生在不同部位, 如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等, 其中以髓外硬膜内肿瘤以及髓外硬膜外肿瘤较为常见。早期有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椎管肿瘤诊断中除了依据症状表现外, 各类影像资料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本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椎管肿瘤患者, 探究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所有患者中男40例, 女26例, 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61.2±8.2)岁。其中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脂肪瘤、14例
神经纤维瘤、12例神经鞘瘤、10例血管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就诊时10例患者主诉存在运动障碍、23例主诉存在肢体麻木感。所有患者存在完整的诊断、治疗资料,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CT检查:按照常规CT诊断仪器操作方法对患者实施检查, 扫描椎管以及周边位置, 主要以横断位置扫描为主, 在CT平扫的基础上, 部分患者通过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实施椎管造影CT增强扫描, 记录病灶大小、形态、位置等信息。核磁共振检查: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型号:飞利浦1.5 T), 首先对患者实施横断面扫描、冠状面扫描、T1WI、T2WI、STIR序列等全方位扫描检查。在核磁共振常规扫描序列检查基础上, 对部分患者可实施核磁共振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 扫描检查后做好患者病灶大小、位置、形态等信息的记录。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都是由本院检验科医师完成, 然后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性的给出诊断结果。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不同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以及椎管肿瘤的核磁共振影像资料表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統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后, 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脂肪瘤、14例神经纤维瘤、12例神经鞘瘤、10例血管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采用CT诊断后, 10例星形细胞瘤、7例脂肪瘤、11例神经纤维瘤、10例神经鞘瘤、8例血管母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 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0.3%(53/66);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后, 12例星形细胞瘤、8例脂肪瘤、13例神经纤维瘤、11例神经鞘瘤、9例血管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 诊断准确率为93.9%(62/66), 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椎管肿瘤核磁共振影像资料表现 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后, 室管膜瘤患者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 T2WI表现为高信号, 绝大多数病灶边界清晰, 病灶内的出血、坏死以及囊变等清晰可见;星形细胞瘤患者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为高信号, 边境不清, 尤其是合并囊变患者, 信号均匀性较差, 增强扫描后可见实质部分出现强化;血管母细胞瘤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 T2WI表现为大片高信号, 病灶多集中在脊髓背侧, 实施增强扫描后, 实质性肿块以及小结节出现较为明显的强化, 但是囊肿没有出现强化, 在脊髓背侧有条索状、点状血管流空特征;神经鞘瘤中大多数患者表现出T1WI等信号或高信号, 个别患者T1WI表现为低信号, 总体T2WI表现为高信号, 检查中能够看到出血、囊变以及坏死信号改变, 增强扫描后实质出现显著强化。
3 讨论
所谓的椎管肿瘤就是发生在脊髓、椎管内以及脊髓周边组织的原发肿瘤[1-3]。根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 整个神经系统肿瘤中约有15.0%属于椎管肿瘤, 国内文献统计[4]发病率在(0.9~2.5)/10万,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高发年龄段集中在20~50岁。椎管肿瘤可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 比如引发患者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相关文献资料报告指出, 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可作为及时治疗的重要依据, 而且椎管内肿瘤大部分属于良性, 通过早期切除可达到治愈目的, 因而对椎管肿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5, 6]。现阶段在椎管肿瘤诊断方面可采用的方法较多, 比如X线平片以及脊髓造影、CT以及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 但是X线、CT等在椎管肿瘤诊断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不易确诊、容易漏诊
等[7-9]。本文椎管肿瘤患者采用CT诊断后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3%, 总体诊断结果不是很理想, 尤其是对于初次诊断患者, 一旦误诊必然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通过对椎管肿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后显示, 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3.9%, 尽管也有漏诊, 但是诊断价值明显提升。
根据国内文献资料[10-12]报告, 核磁共振已经成为椎管肿瘤诊断的最佳方法, 这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常规CT诊断方法相比较, 核磁共振在对椎管肿瘤诊断中能够从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等多方向实施诊断, 从而能够更好地明确病变所处位置, 实现对病变的定位, 与此同时还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病变与周边神经、脊髓的关系, 根据情况对部分患者还能够实施增强扫描, 进一步掌握肿瘤所处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在定位同时还能够实现定性, 这些都能够为椎管肿瘤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采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过程中, 需要明确不同椎管肿瘤的影像学资料表现, 依靠影像表现对椎管肿瘤实施鉴别和诊断。为进一步提高对椎管肿瘤的诊断, 在检查前还应重视患者相关疾病史、临床症状以及体征的询问, 同时在日常诊断中应不断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积累[13-15]。
综上所述, 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对于常规CT诊断方法, 诊断结果更加可靠, 可作为椎管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广全. 核磁共振对42例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 6(22):43-44.
[2] 姚进经. 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当代医学, 2016, 22(19):41-42.
[3] 周航, 王晖, 王全, 等.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26(2):173-174.
[4] 巩远方.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4(23):156-157.
[5] 孙子钧.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8):45-46.
[6] 潘霞媛.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2):197-198.
[7] 杨仁平.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20):4219-4222.
[8] 姜成宇. 研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心理医生, 2017, 23(18):60-61.
[9] 王锐.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初探.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3):50.
[10] 于清太, 李玉梅, 谷瓅, 等.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2(4):14-15.
[11] 江雪莲.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医药前沿, 2016, 6(26):123-124.
[12] 方园.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5):173-174.
[13] 楊晓.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2(35):107.
[14] 邬贵强.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2):154-155, 158.
[15] 富时清. 核磁共振对40例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探究. 影像技术, 2017, 29(5):10-11.
[收稿日期: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