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稻机械化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应用分析
2018-06-23景闻
景闻
我国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着用水量过大和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农业部于2015年提出了农业生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方针,要求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目的在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
江苏省是农业大省,主要种植模式为稻麦轮作。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模式,其中育秧、移栽、收获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相对成熟,而施肥、植保环节仍处于技术转型期,急需发展机械化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提高水稻生产相关环节的作业效率,降低人工、物资的投入量,实现“一控、两减”的目标。
1 旱地微喷灌育秧技术
1.1 技术应用背景
目前,江苏省水稻毯状苗育秧播种已普遍采用机械化流水线作业,育秧用土也正由营养土向基质过渡,但在育秧场地和灌溉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育秧场地以秧田为主。为了保证育秧质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进行秧田整地作业,且秧田湿烂,行走空间小,不利于后续铺盘和起秧作业。
(2)育秧灌溉方式一般为漫灌。漫灌除了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外,还会造成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污染环境。
1.2 技术推广应用分析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江苏省部分地区正在试点应用旱地微喷灌育秧技术。该技术以水泥地替代秧田作育秧场地,无需进行秧田的整地作业,可省去后续铺盘、起秧作业程序,大幅降低劳动强度。灌溉时,可以根据环境温度、湿度及秧苗长势精确控制水量,有利于秧苗的生长和盘根,可以避免漫灌所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和肥、药流失等问题;同时,该技术无需布置排水沟,可增加秧盘的铺放量,有效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2 水稻机插、施肥、除草一体化技术
2.1 技术应用背景
在插秧环节,江苏省已广泛使用毯状苗机插秧技术,但此技术仅解决了秧苗的移栽问题,而与插秧配套的施基肥、除草作业仍需要单独操作。其中:基肥一般是在稻田耕整地之前用撒肥机撒施,或在插秧后人工手撒;除草则是在整地、起浆后由人工进行封闭化除。这种传统的施肥、除草模式既增加了操作步骤和作业成本,又容易造成化肥和除草剂的流失,还会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
2.2 技术推广应用分析
目前,集成机插秧、施基肥作业的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技术应用已在江苏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该技术可在机插秧的同时,将颗粒肥精准施于秧苗侧部一定深度的泥土中,以促进秧苗根系对肥力的吸收、利用,避免了肥料的漂移、流失。部分农机生产企业还在机具上增加了施除草剂的装置,该装置使用专用除草剂,可分行定穴将除草剂精确滴施于栽插的秧苗旁。如果这种除草方式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并加以应用,将会改变传统封闭化除方式,提高除草剂的利用率,降低除草剂用量和污染,进而实现水稻机插、施肥、除草一体化作业。
3 高效施肥、植保技术
3.1 技术应用背景
插秧后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对水稻进行追肥和植保,施肥、植保装置需要动力机械搭载。受插秧行距的限制,传统宽轮胎的机具会对秧苗造成较大的碾压损伤,不适于在插秧后的田间行走。因此,多年来江苏省的水稻追肥均为人工撒肥作业,植保则采用背负式、担架式等简易植保机械作业。这种粗放式的施肥、植保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工,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污染;同时,人工作业精确性不高,施肥不均匀、农药重喷及漏喷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
3.2 技术推广应用分析
为了改变传统的水稻追肥、植保模式,近年来,江苏省逐步推广高效施肥、植保技术及其配套机具,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机具。该机具离地间隙较高,可避免机身与水稻上部的碰撞。行走部采用水田专用行走轮及四轮转向机构,水田通过性能好,田间转弯半径小,对秧苗的碾压损伤较小。施药部采用长臂展喷杆,喷杆上配置多个高精度喷头,喷出的药液均匀且雾化效果好,可实现高效、精确喷药。同时,该机具还可搭载撒肥装置,利用机具良好的水田通过性能,进行机械化水稻追肥作业。
4 结语
“一控、两减、三基本”是江苏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也正在循序渐进地发展,上述三项技术正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和创新。目前,这三项技术在江苏省已得到初步的认可和应用,从应用效果来看,这三项技术均可有效提高水稻生产过程中水、肥、药等资源的利用率,在节水、节肥、节药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能够提升相关环节的作业效率和精确度,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一步熟化、完善,将为江苏农业向高效、集约、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