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视中影调的运用美学

2018-06-22戴钰珈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影调

戴钰珈

摘 要:影调是建立在摄影的光线性质上结合光的色彩本身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种光的韵味,是塑造影视作品形象的基本造型手段。纵观百年影视发展历史,随着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影调不断被创作者所强调,运用理念也不断发展。影调有不同的运用,在现实的应用中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用光观念。

关键词:影调;表现派别;美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3

“光影相随”起源于“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现象,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等,古代哲学家便用哲学的思维将此类现象概括为“阴阳”,并将其认为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认识的基本法则。“光是人类的文明之母,只因为有了光,人类才从远古走到了今天,有光也就有了影,各种光与影的奇妙关系,为人类带来了诸多乐趣”[1]。光线的处理需要影片导演、摄影师、美术师以及灯光师方共同参与,导演如果能把握好光线的各个方面,就会形成一种统一的光影韵律,即影调。许多影片中,创作者对光影的处理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掌握光影的作用以及独特的表现力,成功地塑造经典人物,展示了创作者别出心裁的技巧。

“构成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就是影视艺术的画面、声音和蒙太奇”[2],其中光影隶属于画面视觉元素中的一个分支,不同的类型影片会选择不同性质的光效,再现派追求自然光效,倾向于使用自然光效表现现实主义作品,表现派则希望在光效处理上做到言以止而意无穷,自由放任光线参与叙事。创作者对光线的使用能表现出其理论思想和影片的总体风格,“阳光”是光影主要的“魔法手”,影视中有了阳光的加入可以营造氛围、塑造形象、追求写实,展示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一、关于表现派和再现派的认识

1、表现派

表现派追求用光唯美,此类作品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带有创作者自身的个性特点,对光线的风格的处理大胆前卫,对光线采取自由的态度,但对影调色彩创作上却要求得比较严格,细节方面追求精准,富有内涵,以达到隐喻或象征的目的,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表现导演创作的主观感性。电影《人间中毒》最后段落中,女主角从温暖的屋内走到大雪纷飞的室外,以门为界,暖光直接转变为蓝白色冷光,暗示着男主角的生命流逝。例如《遮蔽的天空》中,首先导演在拍摄男主人在弥留之际时,用暖光打在脸上,但在下一秒暖光被关掉,同时一束冷光打下,画面如同男主角身上散发出一股凉气,暗示主人公离开人世间,生动形象地表现一刹那间阴阳相隔的变化。

阳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代表“温暖”意味的符号,有时阳光在影片中意味着暴力、血腥,称之为阳光下的犯罪。例如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描绘了乱世中,美丽无助的玛莲娜被生存所迫,成为妓女,其中有个片段是西西里被解放,曾经是这个小镇女神般存在的玛莲娜,阳光只是她的一道陪衬品,此时却在烈日当头,失去保护的她被原本懦弱而又嫉妒暴戾的女人们在大庭广众下用硬邦邦的石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凶狠的撕裂她的衣物。最后玛莲娜赤身狼狈,血迹斑斑地站起来,在男人眼里露出的色光与女人的凶光下蹒跚离去,人与地面的阴影形成出极大的反差。此时阳光作为冷眼的旁观者,尽致展现出人性的背面,在阳光下,每个人的阴暗面会被暴露,潜在深处的黑暗无处可逃,这两部皆表现了在特殊时期造就人们的麻木和导演对此的愤慨和无奈。在《红高粱》中九儿坐在花轿去夫家的路上遭遇带着布罩的土匪抢劫,正好发生在正午的阳光下,逆光照射土匪,表现了土匪的狰狞可怕,随即男主角的强壮反抗,压制土匪是在同一个正午阳光下发生,此时阳光的运用有多重含义,既暗示了当时风气混乱,又表现了本性天伦的善良和血性。

暖调的叙事语言加上柔光辅助,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正面效果,如美版《人鬼情未了》中,美莉在昏黄的灯光下制作自己的艺术品,萨姆从黑暗中走出坐在她身后,灯光给两人投射出一片阴影,就如同保护圈,让两人悠闲懒散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二人世界,整个画面温馨浪漫,增强夜间的氛围,为后续故事的发展趋势做铺垫,此时也成为美莉无法重现的美好回忆。在细节上,表现派对光影的处理也十分细致,一个眼神,一件配饰都会费尽心思勾勒。眼神光是人物内心情绪的流露,有的炯炯有神,也有的睡眼迷离等。电影《重庆森林》用到了很多对眼神着重凸显的镜头,表现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中,普通男女的孤独寂寞,接近真实生活,暗指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人们心灵得不到释放,引起人们的深思。

2、再现派

再现派追求光线真实自然,强调用光的逼真性,对切镜头采用现有光拍摄。拍内景则只有一盏灯光,因为生活便是这样,大多数家庭在平常不可能把灯光全部打开,这不符合逻辑。只是个别局部镜头中,现有光线无法满足拍摄需求,可以采用现有灯光加工人修饰法,摄影师创作夜景光效会利用到油灯、蜡烛、手电等工具。

在日本影坛享有“黑泽天皇”美称的大师黑泽明对自然光效的运用做到得心应手,在拍摄《罗生门》时导演曾要求摄影师仰拍树梢和天空,因为捕捉从树叶中投下来的光斑能够展示森林的变幻莫测,暗示人心的不可捉摸,然而摄影机直射太阳会烧毁镜头,在当时的摄影中是一項禁忌,但是导演认为这镜头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该摄影师宫川成功地完成了挑战,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被评论家誉为“摄影机初进森林”[3]。同样是大环境下的美国电影《空军一号》结尾镜头,胜利后一队飞机在云层上向前方飞翔,背后是夕阳西下,整个画面是橘黄色基调,银幕上主体虽小却在天空背景里也映衬的十分明显,展现了自然宏伟壮观,同时也有对胜利的喜悦,对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新生后的坚定。

西班牙摄影师阿尔芒都在人物与环境光线处理上体现了“整体现实主义”的观念。他认为光线就是美的,尽力做到光线从逻辑现实到美学效果都能行得通,他参与拍摄的《天堂岁月》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其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夕阳未下,漫天麦絮飞扬,屋舍前零散的人相背站在麦田里,只留主角侧身站在镜头前方,画面是橘金色与阴影相互渗透,画面造型既真实自然又辉煌独特,阳光制造影调明暗对比和景深关系加强场景的纵深感。与此相同的阳光处理方式的还有影片《傲慢与偏见》,在其结尾段落,太阳渐出天边红云微亮,伊丽莎白带着露水在田野里散心,看着远处从晨雾中走来的达西,画面带着雾气清新灵动,直至达西走近,伊丽莎白执起达西的手亲吻,阳光从她的下巴漏出来,刻出一个雕像般的侧脸,两人鼻尖相对阳光从二人的狭缝里投出来直射镜头,热烈温暖而又美好圣洁,4分钟的画面让人记忆尤深。

3、现代用光方式

主张用光线参与影片的叙事,把真实的再现和艺术的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持环境光对人物光的制约性,有注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是写实和表意的融合。不同的影视风格就有不同的光效运用手法,但更多的是需要创作者根据影片节奏发展需求自如收放。

斯托拉罗是现代用光方式的支持者,他曾说;“摄影(photography)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用光写作,而电影摄影(cinematography)意思是用光线在运动中写作。电影摄影师不是摄影指导,而是摄影作者。我们不仅仅是在用技术来传达别人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运用自己的情感、文化和灵魂表达意义”[4]。他的作品《末代皇帝》《现代启示录》都是主张真实再现和艺术表现有机结合的典范,都既保持画面整体光效的真实自然,又克服表现上的不足,在真实再现的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制造环境氛围,激发观众情绪。影片《空军一号》结尾镜头就采用现代高科技摄影技术,画面中一队飞机在云层上向前方飞翔,背后是夕阳西下,整個画面是橘黄色基调,银幕上主体虽小却在天空背景里也映衬的十分明显,展现了自然宏伟壮观,同时也有对胜利的喜悦,对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新生后的坚定。

日本电视剧《家政妇三田》,三田来到一个失去女主人的房子里,第一天的到来时,房门被忽然打开,耀眼的阳光照射进狭小的玄关里,三田在光线下形成阴影,就像是一个全身武装的战士带着阳光闯进了一个急需救助的家庭里,点出全局主题。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就是典型的唯美现代主义,既追求用光的逼真性,又在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上做文章。大部分室外场景使用太阳光线,如在宫老爷的葬礼上,冬日的阳光照着雪地与白幡麻布相呼应,真实自然又能突出悲伤和庄重的氛围。但光线对宫二的刻画追求表意性,细节处理十分用力,主要表现宫二“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倔强硬气,也凸显新型女性力量的觉醒。

二、影调的运用及其美学效果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一种艺术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从最早期的画面无声、黑白到现今的立体有声、彩色,最大范围的汲取了其他艺术的优点,还将其他艺术融为一体,这便是影视艺术,即电影、电视艺术。电影中的故事是以银幕形象反应人民群众的生活,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又对观众进行审美娱乐和教育引导,是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的艺术。因此列宁曾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5]。

1、展现空间深度,烘托画面气氛

在阴暗的空间环境里,阳光透过门窗,影子会投落在地面或者墙面上,形成一道光斑或光束,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能美化画面氛围。“在电影中,烟雾是漂浮在空气里的尘埃,在逆光或侧逆光照明中才能显现出来,烟雾能够雾化影调,增加大气透视,展现空间深度”[6]。这是现代摄影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被常用来塑造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在电影美国版《人鬼情未了》中,开头段落有一分半钟之久,阳光透过厚厚的灰尘照射在久未人居的房子里,满是灰尘的白布罩盖着家具,灰尘与阳光的色比层次明显,画面透度高,让摄像机房间里破旧的物体移动拍摄,使画面具有深度感的幻觉,加强了场景的纵深感,奠定了影片风格。同样经典的美国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97年原版中也运用了光斑手法,导演首先让镜头沉入海底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内部环境,光线微微照亮蓝色的海水,穿透破旧的右边船外舱窗户投射在对面的内舱窗户上,形成相对的影子,海水、烟雾和生锈的遗迹无不表明此时“泰坦尼克号”的破旧和衰败。镜头保持前行,渐亮光束从左边射出,透过内舱窗户慢慢取代蓝色冷光照明烟雾,展现了船舱内的空间深度,能清晰滴看出船未沉前的豪华尊贵。光束最终变得耀眼,镜头转到当时热闹非凡的场景,前后光影对比强烈,突出沉入海底后的“泰坦尼克号”物是人非。日本电视剧《平清盛》中有一个拍摄走廊的场景,阳光射入室内形成光束,其中画面中的三人处在不同的距离上,画面被切割成三个空间,对面镜头而来的两个人处于阴影中,背面而行的则受阳光照射,创作者在三人的距离间增加烟雾,增强大气透视,加深空间纵深感,也表明了人心的距离感。

2、追求自然写实,表达导演意图

太阳光的照射能为画面带来独特的效果,塑造人物心境,表现内心情绪。“用一束光投在脸上,形成光斑,在表现上,有突出重要部位的作用,形成主体;在造型上,利用局部线条或形状构成没得形式或意味”[6]。

台湾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有个经典的片段,考试结束后,一群人一起去海边玩耍,阳光明媚,画面明朗欢快。石板上坐成一排,灿烂的阳光撒在每个人的脸上,阴影投射在背后,全程使用高调的自然光线,洋溢着青春活力,对现状的满足和未来成长的期待,也表现了导演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文革”时期的故事,一群生活在部队里的孩子们的青春岁月,很多镜头都让阳光参与到故事中来,画面人物在阳光下成长,光影对比明显,表现出人物的鲜活热烈,让画面场景在观众脑海中定型,带动观众情绪,表现创作者对于特殊年代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即怀念的反思。其中马小军撬开米兰家里的钥匙,满屋子的阳光洒在地板上,在望远镜中又看到妙龄少女微笑的照片,揉揉眼睛仿佛在梦中,此片段与开头童年时的他,在木屋窗外被阳光下跳芭蕾舞的小姑娘着了迷相呼应,表现了马小军的性意识萌芽和父亲权威的缺失致使暴力庸俗占据了童年和青年生活,暗示了导演对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美好遭到破坏而惋惜和思索,阳关占据了全片主旨,将“童年往事”诗意化,是青春的幻想和成长的寓言。《黄土地》以深沉的黄色调为主拍摄陕北的黄土地,阳光照射干旱贫瘠的土地微微泛白,虽然土地贫瘠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给人希望和力量,阳光照射着人物,会在地面上形成黑色的阴影,表现了大地的包容和厚实,表达了导演对祖国的热爱,对现状的思索和未来觉醒的期待。

总结:

光影的运用能充分饱满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体现出影视独特的美学效果,随着影视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光影也会挖掘出更多的发展可行性,因此影调在影视摄影中的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艺术过程,值得用更多影视主创人员去探索与创造。

参考文献:

[1]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北京:文体艺术出版社,2005.

[2]杨少平.影视艺术鉴赏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陆邵阳.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法]Benjamin Bergery.光影创作课[M].刘欣,唐强,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5][苏]列宁.论文学与艺术[A].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刘永泗,刘莘莘. 影视光线创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猜你喜欢

影调
岁暮待春
浅谈纪实摄影的影调效果
探究人像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技巧
用直方图控制画面影调
浅谈人像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技巧
一图/黑白影像
浅析黑白摄影艺术
六步调出风光色彩与影调
人像摄影中影调与色彩的运用技巧
漫谈摄影造型十二字法——调(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