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8-06-22刘成山
刘成山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1—0056—01
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一是能够独立思考,二是积极运用自身经验进行信息加工和培养创新意识,这使受教育者能进行意义建构和解决问题。而教育者处于主导者地位,能帮助、促进受教育者的意义建构过程,改变了传统的传授知识或者灌输知识的角色定位。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索形成创新意识,并培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基于此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自主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有别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机械、被动学习。新课标认为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学习。我们要把这种天生与之俱来的需要,变为现实,变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一种本能,一种渴望。自主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式,一般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更为准确的解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的专题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既然是一种问题探究,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是没有实现设定限制的,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或者内容时一般是开放的态度,除了基本的目标和内容,鼓励学生超出基本目标和内容的所有探究成果。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教学应主要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是让学生创新从自发状态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教学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合理给予学生自由时间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再整理和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索。而探索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各个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地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减少教师上课的时间,使每个学生多一些时间去思考和表现。增强实践经验,多读一些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学生多探究,只要是与探究活动有联系,学生有兴趣,并且有能力涉及的领域,都可以进行海阔天空式的探究。这样学生获得的体验才是丰富的,从中得到知识也会是立体的、具象的和综合性的, 这种知识才是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有用的。因此,探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知识,只要能获得的,都可以让学生去获取,这也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要创新
很多学生反映说课堂没意思,不如看动画片,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够刻苦,外在干扰因素太多,但也确实反映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对此有正确认识。进而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绝不是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与思想的融合与碰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基本学习技能。要鼓励学生勤动脑思考、鼓励学生勤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技巧。
四、要让学生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将创新活动向生活延伸,开设活动课、校本课、组织社团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多鼓励,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多动手、多发言,始终善于发现孩子学习的优点,并予以表扬;始终把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让孩子之间互学、互帮。让孩子在课堂上有学习兴趣,有学习伙伴,学习激励,这才有利于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思想体验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恣意汪洋的绽放。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