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看传统
2018-06-22悄吟
悄吟
初次见到封晶的作品,可能是我第一次对中国画产生触动的时候,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缘由大抵是我对于“写意”没有深刻感受,加之传统中国画是注重以水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气韵生动”,色彩上很少有光影变化,大量运用黑白二色,浓淡相生,素净清雅,可能对于我这样轻年之辈难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遂每每遇见书画类作品便走马观花,不曾细赏。
封晶的作品,可谓“打破”,我这里所谈的“打破”,头一件是打破了以上我自以为对中国画的固有印象;第二件是,封晶的作品承袭了十分小众又独一无二的古老绘画形式——“锦灰堆”,这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以“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中国画艺术市场格局。因为实在与众不同,我便想以我个人观感,浅析一二我所欣赏的封晶作品。
其一:【有序堆砌,画中有诗】
首先,这里所要探讨的有关封晶所绘的“锦灰堆”,要从多元融合的角度说起,“集破”“集珍”自不必说,这幅画中视觉中心的拓片,是来自年代久远的汉砖图纹,故边角残缺一二,可视为“残片”。
再者,重点是从内容来讲,这幅画中汇集了多种素材:书法题写、中国绘画、古旧拓片等。画家封晶将多种素材重新组合,错落有致,看似无序却又浑然一体,她的构图并不是随意散漫、毫无章法可言,恰恰相反,要使得各种文化元素交错融合的恰如其分,需经过缜密的取舍与提炼,将整体处于一个有机统一的画面氛围之中,实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为什么封晶可以使得多种风格的独立题材纳入一幅绘画作品之中?不仅是她敢于打破传统,更是因为“锦灰堆”流传至今本就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绘画题材,其中每一种素材的相互堆叠是灵活又达到平衡的构图特色,所以在绘画之前,就要先把表现的若干素材统一思考,各个素材之间的位置关系要根据色彩分配、虚实变化等合理安排,比如以《绿满秾阴》这幅画作为例,左上角的杆枝,繁茂向下的同时又遮挡了拓片的局部,但并未以此影响我们去欣赏它,反而逐次有序的将我们的视线顺其自然地带到了另一个素材之上,这样以来各种素材交相辉映,蒙上一层独特的韵味。
紧接着,画面右边一小句诗句更是不可忽略,题诗只为一句,但整幅画的意境在全诗中,这首诗来自晚唐诗人许浑,“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醉中掩瑟无人会,家近江南罨画溪。”这时候再细细看来,画面内容与诗句竟是不谋而合了,透出清雅脱俗的意味来。封晶老师所结合的“锦灰堆”文化,并不是随意将古旧拓印与自身画作生硬结合,而是穿插有序,繁而不乱,画中有诗,妙趣横生。
这幅画最有意思之处在于,观者观画时,眼睛像是透过一个镜头,由近及远,像是看到了眼前的紫藤,又穿过植物间隙看到了远处人家,屋内把酒言欢,琴瑟之声不绝于耳,画面生动,仿佛我们在画面以外的空间看到了画面之中的景象,开阔了我们新的审美模式与思想,由此可以说这种绘画形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绘画形式,又拓展了新的美学空间。
还有一幅很有可谈之处的画作,就是《梦回长安》,相比《绿蔓秾阴》侧重的疏密穿插的合理性,那一幅在虚实对比的表现上则更加明显,映入眼帘的是长安之花“石榴之花”,封晶在表现上脱于实色,绘出两枝“墨石榴”,一是区分后置位拓片的色彩,二是即为“梦”,更是应区别于现实的通俗认知,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了,另外长安之城又绘于砖拓之后,使得空间次序分明,虚实之中拉开一段距离,如回归长安的遥遥路程。拓片中呈现的是策马奔驰的场景,若隐若现,难怪美国学者南希柏琳娜称“锦灰堆”是中国的幻境画,由此看来,此画可谓“如梦似境”。
其二:【残存之感,文化意蕴】
这一特点就要从“残缺美”的角度来谈了。
一般我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画面和谐完满,要通过完整的画面效果反映画家的思想与情怀,故“锦灰堆”起源于元代的时候,达官贵族认为残书破卷难登大雅之堂,使得“锦灰堆”画种在风行几代之后日趋萎缩。然而其特殊光芒终究难以掩盖,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又再次流行起来,原因可从两方面说起。
一是画作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我国遭受列强入侵、战火频仍,江南文物屡被焚毁,劫后灰烬中残留的寸书片纸,已经是人们习见之物,劫后余生,人們对残存字迹文物格外珍惜,故而当时的“锦灰堆”正是当下时期的现实生活写照,其所承载的历史以及文化传统,满足了人们对逝去历史的怀旧情结。
再由封晶的画作来谈,创作之初,兴趣之始,正是因为封晶对古旧之物的残片有浓厚的兴趣与“惜物”情怀,她认为以“残破”之态还可以流传至今的物件,独具的生命力是她非常欣赏的,而将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元素融于自己的画作之中,可向沉闷的传统意象中注入新的活力。再者,“锦灰堆”是反映生活的写照,封晶的画作更是透露出了这一特点。如《难得糊涂》,以葫芦意象作“糊涂”之意,架下一簇菊花,抒发“采菊东篱下”之感,加上拓上的鹤鸟更有“闲庭漫步”之态,种种元素叠加,即为封晶作画时的心境。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还可以有一席之地专注在自己所喜爱的绘画上,这便是封晶的“难得糊涂”。
二是画家对残缺美的崇尚。
我们发现当残缺美出现在“锦灰堆”中,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作品的不完整,恰恰相反,较之于传统国画艺术画面的平静和谐,锦灰堆之中的“破”“缺”与“斑驳”并不会造成其画面艺术性的缺失,而是另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有机搭配,也能营造出和谐统一的画面氛围。而且这样的形式又更加突出,更有视觉冲击力,残缺的部分也是想象力延伸的部分,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便是残缺这部分所呈现出的张力。
比如《见人虚脉脉》,两块砖拓皆是残缺之状,但这样的残缺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的残缺,才能让这幅画看起来更加和谐。试想,右边的花卉为完整的一部分,左边的花卉亦为完整的,画面将毫无主次之分,但有了貌似不完整或有缺陷的形体结构存在于画面之中,才更契合艺术本质,所以这里的“残缺”是一种合理的“残缺美”。
其三:【西为中用,明暗相宜】
我们在看“锦灰堆”作品的时候,时而会产生一种假象,画面中有明暗,有阴影,带给我们瞬间的视觉真实感,试图蒙蔽观赏者的眼睛。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可谓重神不重形,而“锦灰堆”却出现了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空间表现意识,追求逼真幻象,这实则也是受当时的社会形势所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的画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西方油画写实的明暗透视法,利用中西绘画技法结合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汇集再现。“锦灰堆”虽作为国画艺术,但大胆尝试运用西方绘画法则来表现,使画面客观真实,这无疑是一种觉醒,也是艺术家们在创作题材上寻求突破、积极探寻新的审美内涵的追求体现。
封晶在研究与创作“锦灰堆”时,深谙此道,虽为青年书画家,但常常喜于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中汲取养分,比如《寂兮寥兮》,不仅用色大明大暗,甚至还出现了油画般的质感,我记得看这幅画的大多数人居然都不由自主的轻抚一番如布纹凸起效果的地方,都不由疑惑,近而细观,原来那里真的平平整整,实在耐人寻味。
封晶通过用现代艺术手法来拓展“锦灰堆”的表现形式,通过书画这样的文化载体使“锦灰堆”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其做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相结合,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锦灰堆”的艺术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拓展,并不仅仅是艺术技法的继承,更是文化理念与审美内涵的延续和开拓,封晶的作品始终深入其文化意蕴,同时摒弃“照搬”,注入了自身的新鲜血液,在“传承”的同时力求“打破”,在“打破”的同时又不忘“回归”,所以即使像封晶这样别出心裁的绘画方式,也并不会在中国画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而是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态度、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