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英对峙:“新冷战”来了吗?
2018-06-22卫蔚
卫蔚
英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也许从未想到,早春时节在他祖国发生的一起间谍中毒案,正掀开一幕比《柏林谍影》更精彩的政治大戏。
3月26日,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驱逐60名俄罗斯外交官,欧盟17个成员国也开始采取一致行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130多名俄罗斯外交官遭到了驱逐。作为外交手段,驱逐外交官在国际上并不罕见,但是欧美协同一致,如此大规模地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实属鲜有。
“怼俄”组合拳
被英国策反的俄罗斯前间谍斯克里帕尔及女儿3月4日在英国街头昏迷不醒,警方认定他们遭神经毒剂袭击。英国政府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认定俄罗斯“极有可能”与此事有关,于3月22日下令驱逐23名俄外交官,随后还在欧盟以及美国寻求支持。
作为英国最坚定的盟友,美国的表态最坚决:特朗普非但下令驱逐60名俄罗斯驻美外交官、驻纽约联合国总部外交官,还要关闭位于西雅图的俄领馆,理由是它靠近潜艇基地和波音公司。
在欧盟,尽管与英国为了“脱欧”问题龃龉不断,但不少国家面对“俄罗斯威胁”仍与英国统一立场,除了德法两国分别驱逐4名外交官外,波兰、捷克等12个国家驱逐1至4名不等,等待加入欧盟的阿尔巴尼亚也表示要驱逐2名。
可以说,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艰难的时期。面对西方各国的抵制,俄罗斯外交部回应说,“我们很遗憾,欧盟选择加入英国发动的另一场反俄运动当中,其目的是为俄罗斯与欧洲大陆关系正常化制造另一个障碍。”
对于来自西方的压力,俄罗斯丝毫没有服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3月26日表示,将对每一个驱逐俄外交官的国家采取回应措施。俄罗斯驻美大使馆还在推特上发起调查,让民众投票决定关闭哪个美国驻俄罗斯领馆作为报复?俄方给出的3个选项是: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罗斯作出如此回应,并非单纯出于“战斗民族”的战斗精神,也是因为欧美在外交威胁时暴露出来的“人心不齐”。例如,就在普京再度当选总统后,特朗普不顾国家安全助理的劝阻打电话表示祝贺时,都没有提及斯克里帕尔。如今突然“改口”,与“脸书”泄密及国内“通俄门”调查白热化脱不了干系。而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有16个宣布与英国一致,这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再加上经济领头羊德国在决定驱逐俄外交官的同时,强调与俄罗斯的对话窗口并没有关闭。以上种种,让俄罗斯人有了反抗的底气。
历史矛盾总爆发
“间谍”长期以来是困扰俄英关系的敏感词。
几乎每次英国驱逐俄外交官行动,都与克格勃有密切联系。
冷战时期,作为美国盟友的英国曾是克格勃的重要目标,大量苏联特工都以外交官身份做掩护。1971年,在一名克格勃高官叛逃、暴露苏联间谍机构在英国的规模之后,英国政府驱逐91名苏联官员,成为英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驱逐苏联外交官事件。
1985年,双方再度因间谍事件结怨。在克格勃特工奥列格·戈尔迪耶夫斯基叛逃至英国后,英国驱逐了25名苏联外交官。
苏联解体后,俄英的“间谍斗法”并未停止。1996年,伦敦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官,原因是莫斯科声称发现一个英国间谍团伙,并驱逐了同等数量的英国外交官。之后,伦敦迅速发展成为俄罗斯富人移民的目的地,其中有许多是俄总统普京的批评者,这导致英俄外交关系进一步紧张。
2007年,克格勃前特工、普京的批评者利特维年科在英国被暗杀,莫斯科拒絕引渡嫌犯,英国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官。眼下,特雷莎·梅对俄外交官下“逐客令”,续写了“间谍恩仇录”的新剧本,遭驱逐的23人占俄驻英外交官总数的40%。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冯玉军表示,此事标志俄英关系发生重大挫折,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无论是大规模驱逐外交官,还是冻结俄在英国有资产,都表明两国互信丧失殆尽。事件不能孤立看待,它是利特维年科、别列佐夫斯基离奇死亡等一系列案件的延续,是两国十多年矛盾的总爆发。
短期互不让步
叛国的斯克里帕尔到底被谁所害,也许将老套地成为历史谜团。而欧美大国串通起来,绕过国际法程序,对“假想敌”定罪,并展开外交、经济制裁与舆论声讨,也一如既往地按着冷战时期“简单粗暴”的老套路上演,让世人再次见证,西方霸权主义并未随着那个时代结束而消失。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俄英之间看似激烈和强硬的对峙,其实围绕的是一个老问题:间谍事件。预计剧情的发展会在一个可控和有限的范围内。在短期内,双方出于利益需求,都不愿做出让步——特雷莎·梅在政府中处于弱势,且忙于收拾“脱欧”烂摊子,需要借“怼俄”转移公众注意力;普京则为大选谋势,绝不会甘心示弱。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指出,特雷莎·梅的盘算很清楚:首先,通过对俄强硬起来,赢得议会的空前团结。其次,在特朗普发力中期选举、外交战略有所调整的情况下,一来试图将“太平洋老大哥”拉到对俄博弈的棋局中,二来在“脱欧”谈判上也需要美国撑腰。
从俄罗斯角度来说,普京不会在特雷莎·梅的攻势下退缩。布拉格国际关系研究所俄罗斯问题专家马克·加莱奥蒂说,克里姆林宫迄今的一切应对,是一种“普京主义地缘政治叙事”:俄罗斯非常强大,令人生畏,不容忽视。距离俄罗斯大选之前,梅对俄罗斯的指责非但没有损害普京的利益,反而强化了普京的立场,即俄罗斯是一个被包围的要塞,不断受到国内外敌人的威胁。
冯玉军指出,从政治上讲,特雷莎·梅的举措会导致俄罗斯被进一步孤立,俄国家形象被败坏。一旦采取冻结国有资产的行动,将对俄财务构成压力,冲击俄罗斯经济,其程度要比驱逐外交官更严重。
波及世界杯?
从来政治事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毕竟,南美的蝴蝶扇一扇翅膀,都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场飓风,何况是这么大的政治风波。
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将在俄罗斯举行,而英国的“特工”中毒案,很有可能让这届比赛蒙上阴影,庆幸地是,不少参赛国家表示将在外交上抵制,但不影响本国球队参赛。
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日前公开表示,如果有证据证明俄罗斯与近日的“间谍中毒”案有关,英格兰队可能退出俄罗斯世界杯。随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表示,英国决定降低出席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代表团的级别。她指出,英国并不打算抵制本届世界杯,英格兰国家队将照常参赛。德国足协主席莱因哈德·格林德尔也发表声明称,德国无论如何都不会抵制俄罗斯世界杯。
与此同时,冰岛政府则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声明:“冰岛已经决定就俄前间谍中毒事件声援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冰岛采取的措施是暂时停止与俄罗斯当局的所有高层双边对话,因此今夏俄罗斯世界杯冰岛领导人不会出席。”
当下看来,冰岛政府的表态并不影响冰岛队出战世界杯,他们只是在外交途径对俄罗斯世界杯进行抵制,而不是放弃参赛。目前唯一需要担心的是,随着事件发酵,会不会真的有球队抵制世界杯从而拒绝参赛。
央视特约评论员杜文龙表示,摆在普京总统面前的形势如今很微妙。世界杯及其他一系列的国际活动,都有可能在俄罗斯展开。如果西方国家对重大活动采取抵制态度,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声誉就有可能会逐渐缩小;另外,俄罗斯需要借助国际活动来放大自己影响力,如此一来,本身的空间和机会也会变得有限。所以单从这点来看,在世界杯之前,俄罗斯现有的态度应该是隐忍平和的。
但是世界杯之后,俄罗斯是否会做出非常激进的行为,用拳头解决一切的普京总统,会以怎样的重拳来对欧洲国家、欧美国家进行回击,尚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