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视角探索建筑环境艺术教学
2018-06-22杨晓波
杨晓波
(蚌埠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生态是人类生存之本,文明是人类发展之基,建筑是唤醒民族文化的艺术品。建筑工程设计是一种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环境艺术美的本义。环境艺术设计是体现人与天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艺术美感的设计手段。在现代环境艺术教学中,要继承古代建筑之精华,营造别具特色的现代艺术风格,使得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传统、传承传统、弘扬传统[1]。当代中国建筑工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长期处于盲目的模仿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继承传统环境艺术风格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印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灿烂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将建筑工程融于环境艺术之中,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为维护生态平衡,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切入点,展开了节能环保材料的讨论,进行了传统色彩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阐述。
一、透过天然材料寻求艺术根源
创新决定行动,思维决定出路。针对环境艺术美的特点,进行了建筑材料的创新思维研究[2]27。为落实艺术美的思维创新,应多用天然材料,注重以环境与艺术结合的发展脉络,才能体现人与天然材料和谐共生的美学价值。在古代和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智慧的劳动人民用天然材料,已沉淀出许多独特的建筑艺术作品。坚持走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艺术的再现之路,是延续人类生存和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回顾、总结和分析我国粗放式城乡发展现状,提出多用天然材料,回归自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天然石材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上最早使用的天然材料。天然石材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但当今天然石材并没有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建筑中。历史印证,石材以其天然美、坚固耐用、低碳环保、颜色和纹理多样、易清洁的特点,在中外建筑艺术史上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世界最早利用天然石材的建筑,当数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和现代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石材美术馆等。中国石材的惊世杰作,如赵州桥、敦煌石窟和园林艺术等,其石材艺术的表达可谓达到极致,被誉为中国工程史上的文化奇观。
二、 建筑造型与色调分析
为继承传统文化,建筑外表面造型与色彩设计,已成现代建筑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建筑外表面色彩的合理搭配与造型艺术,对传承民俗风情和体现传统艺术,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现代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创新[3]。
1.建筑工程的艺术造型
技术是设计的基石,造型是创造艺术的源泉。建筑外表面的造型设计,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能使外表面的质感更为张扬。光滑的外表面造型,具有流畅之美,粗糙的外表面造型,更具有古朴之貌。在结构造型教学中,提出构建旋转、曲面和斜线有机结合的空间格局,能使静止的建筑变得灵巧,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化造型效果。当建筑艺术与建筑外表面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开拓了人的视野,给人以美的享受。要想使建筑造型具有整体美感和艺术感,只有不断挖掘科学技术与外表面造型艺术的完美融合,才能弘扬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2.实践印迹中的色彩艺术讨论
随着中国建筑的实践,加大对色彩的教学研究力度,充分挖掘色彩的多用价值,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4]。近年来,一些灰暗色调的建筑物,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色彩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景观,色彩已成为提升城市景观艺术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印证,建筑本身离不开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地用好色彩这一关键元素。在黄色类的天然石材设计中,以应用米黄色的大理石居多。如意大利罗马的洞石,条纹清晰质感丰富,具有强烈的文化和历史韵味,在世界建筑中多处被使用。中国在建筑色彩艺术风格上庄严雄伟,富有民族特色,在世界建筑美学史上展现出绚丽的画卷,如故宫、天坛和人民大会堂等展示了中国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技术。
人们大多是从美学和装饰的角度单独讨论色彩,而忽略了建筑材料对色彩的表达[5]。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实践的印迹。当视觉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共鸣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喜悦感。教学实践中,提出设计者要多选择朴素而传统的色彩元素,如黄色象征灿烂和辉煌,浅蓝象征大海、蓝天和平静,橙色象征繁荣、智慧和活泼,桔色象征平衡、温暖和热情,绿色象征自然、环境和春天。 建筑工程中色彩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美,当人们追求审美日益提高的印迹实践活动中,色彩首先闯入老百姓的视线,合理搭配颜色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百姓的美感认知和精神上的享受。
三、推动资源的回收再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在我国建筑工程快速的发展中,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低,浪费也极其严重。在教学实践中,从建设节能的全过程看,坚守走资源节约型、再生回收型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创新为魂,节能为本
随着节能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探讨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6]6。当今社会能源日益紧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也应运而生[7]。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建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全过程中,需要提高节能意识,坚守低碳生活理念,选择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需要在全国进行推广与普及教育,让全社会都能够树立生态观,才能够在推动建筑工程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建筑材料的现状,消耗水泥和钢材占全世界的40%[8]。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去构思和策划,树立生态价值观。近些年,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对于建筑业来说至关重要。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建筑节约能耗设计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技术。建筑节约能耗包括六大方面,对成本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节能对成本的影响
通过图1中六个方面的成本综合统计分析,发现在六大方面中增量,增加最多成本的为节能。节约能耗是工程设计的核心。以创新为魂的思路来进行建筑设计,将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为本的思维发展,对于整体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面貌有着重要影响[9]。我国古代的“巢”就是最早的建筑——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能耗,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10]。
2.资源再生回收典型案例分析
美国“集装箱”星巴克店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西雅图郊外,用4个回收集装箱打造而成,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环保建筑,如图2所示。“集装箱”星巴克店,能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使用,也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的典型范例。这个星巴克建筑,提供了旧物利用的新思路,推动了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发展。
图2 美国“集装箱”星巴克店
通过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教学案例分析,大力发展再生混凝土,广泛利用各种废弃物、工业废料、废渣及垃圾为原料作为建筑的一种再生建材。这种再生水泥,能够解决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又把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变为再生材料。随着我国建筑工业的不断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四、展望历史构建现代建筑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要彰显城乡建筑设计特色,提高城乡品位,增强城乡魅力[11]。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环境艺术对于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建筑环境艺术历史悠久,原生态建筑传统艺术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如石桥、木桥、土楼等。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能够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12]。
1.建筑环境设计的基本认知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21世纪,人们对环境工程设计的认识趋于多样化,包括环境工程的规划,艺术构想的综合计划,其中涵盖了环境与设施构思、造型与艺术构思、材料与色彩构思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3]。著名的环境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环境设计应该注重生态观念,艺术设计应该强调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强调环境艺术观念的表达,以空间体型、光影色彩、比例尺度等造型的表现,才能使建筑设计融于环境艺术的氛围之中[14]。
2.特色鲜明的现代环境艺术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如何展现出城市的环境风貌和时代艺术的特点,是当代急需关注的问题。探索并建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有两种元素,即节能环保元素和文化特色元素,对营造富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艺术环境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现代建筑设计作为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积累,并且有伟大的创造。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充满了含蓄、平和的文化性格[15]。展望未来的建筑工程,不断地推陈出新,向造型现代化,但非耗能的方向发展,才能创造出全新的环境艺术格局。建筑工程设计偏于理性,环境艺术偏于感性,只要抓好环境与艺术设计,才能达到现代建筑和环境艺术的美。
五、新时期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建筑与环境相连,建筑与艺术相连,才能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事态完美的诠释了创新,表明了艺术不断追求的新颖审美与个性[16]。现代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就是生态环境与传统艺术创新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环境与艺术创作梦想的温床,也成为彰显智慧的平台[17]。
以瑞士建筑师赫佐格与德梅隆设计的北京国家体育场为例,如图3所示。体育场馆设计中,精心搭造鸟巢式的经典结构,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艺术与节能环保的惊世杰作。鸟巢的创造是一个没有严密包围的外壳,保持了合理的整体空间尺度,进行视线分析论证,确定合理的新建建筑高度,体现了整个建筑的美感。北京国家体育场,在节水、节电上也有严格的要求,设置了环保节能的新风系统,大大节约了运营成本。
图3 北京国家体育场
以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为例,如图4所示。该建筑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坐落在波斯湾的小岛上,远眺就像是一座建在海上的博物馆,如同一颗明珠镶嵌于海湾地带。从艺术角度来看,该建筑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民族风格,自始至终与环境保持一致,巧妙与波斯湾衔接。
图4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六、创新生态亮点回归自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让建筑回归自然,这是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和生态环境理念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节能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材料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建筑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新时代教学实践的背景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承人,打造节约资源型、环保利废型、生态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对回归生态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18]。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发展就要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回归自然才能憧憬未来发展美丽的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回归自然是全人类都要做的大课题。众所周知,万物本源于自然,回归到自然中去,亲近山水生态,拥抱山川大地,才是生态文明建设原本的基因。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生态环境给了我们生命,寻找未来的建筑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提出在尊重民族文化、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回归自然,这才是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教育的至上境界。
七、结 语
用实践观察传统建筑,用案例印迹感受现代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才能不断提升和刷新建筑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无论是在古代、现代还是未来,生态环境都是人们居家生活的美好追求。生态环境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只有符合人类的视觉规律,才会创造出现代的艺术作品。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可知,只有将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造型色彩相融合,才能回到建筑艺术作品的本原,给人带来视觉美感。
生态文明建设,是验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底蕴深厚,只有保护好民族元素的文脉与记忆,保护好历史名城和古迹,才能留下历史的记忆。通过教学与实践,提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上传承人类文明、延续民族艺术、大力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珍爱生态环境,追求建筑造型、色彩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走环保节约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熊阳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22(12):238.
[2] 刘月莉,郭成林.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辨析[J].动感,2016,7(3):27.
[3] 杨 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互融性探析[J].艺术科技,2015,22(1):169.
[4] 郭辉莹.色彩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J].现代装饰,2015,10(11):152-153.
[5] 殷 婕,李常春.浅谈建筑色彩设计中材料的情感表达[J].南方农业,2012,6(3):52-56,59.
[6] 刘光洲,唐胜策.浅谈关于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发展趋势[J].科学之友,2013,9(10):6-7.
[7] 苏 剑.建筑发展中的建筑节能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8,(1):67-71.
[8] 李 娟,丁 蕾,王 娅.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31):1-4.
[9] 胡炳辉.浅析城市生态滨水绿地规划设计[J].低碳世界,2016,6(34):179-180.
[10]朱铭莺.居住环境的生态设计[J].科技,2008,45(6):26-27.
[11]陈 静,孙俊桥.对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的研究和探讨[J].现代园艺,2011,22(15):66-67.
[12]陈 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21(4):104-105.
[13]邵 健.环境艺术的通境之路,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访谈录[J].世界建筑导报,2009,25(12):89-90.
[14]张洪菲.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美感[J].企业导报,2011,36(10):89-90.
[15]许 霏,武慧娟.美学视角下中国建筑的艺术性探索[J].现代装饰,2015,10(11):33.
[16]刘 宁.浅谈交互设计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0):15-16.
[17]张洪菲.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美感[J].企业导报,2011,36(10):89-90.
[18]焦 涛.探析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现代装饰,2016,1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