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解读

2018-06-22周江评

城市交通 2018年3期
关键词:机动性小汽车正义

对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这类历史悠久的学科而言,公平(fairness)、正义(justice)是极其基本的两个概念,是很多问题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和潜在追求目标之一。对交通这样的新兴学科而言,公平、正义也同样重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敢于直面上述挑战性问题,构建了关于交通公平、正义全新的理论知识基础,并以阿姆斯特丹为例说明在技术上需要搜集哪些数据,按照哪些步骤进行交通系统公平性分析。

交通正义:设计公平的交通系统作 者:Karel Martens出版单位: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7月

什么是交通系统的公平

本书提出交通系统公平的概念,即在绝大多数时候给所有居民提供足够水平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何谓“足够”?通过思辨多位社会学家、哲学家关于社会公平的作品,本书构建了“足够”在交通领域的含义。交通中的足够,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人有一定水平的可达性。这种可达性确保了人们能够参加基本的社会、经济生活。如果不能保证一定水平的可达性,那么政府应该通过类似保险的机制,对人们的住房或者交通费用进行某种程度的补贴。要想建立和健全保险机制,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放到中国的语境来说,一定水平的可达性类似于全民享有的、一定程度的医保、社保。当然,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和落实。

因此,本书指出,如果社会总体尚有富余资源,那么哪怕只有一个人没有享受到一定水平的可达性,交通系统的某些非正义就正在发生。马特斯教授没有直接点明,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如果我们对那些非正义不闻不问,这一次受到不公正的个人可能是他或她,下一次就可能是你和我。

可达性、机动性与选择自由的关系

本书归纳了既有文献中许多“可达性”的定义,指出无论怎样定义可达性,它都应该像居民收入、个人财产那样成为生活的首要基础。一劳永逸、放诸四海皆准的“足够”和“可达性”的概念并不存在。本书给出了一般性的方法和程序,让人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地找到适用于自己的“足够”的“可达性”的概念。

从方法上讲,要找到适合某地的“足够”的“可达性”的概念,需要深度反思一些基本概念及其暗含的价值观。从程序上讲,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学着慢慢成长。例如在西方,人们在认识可达性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和机动性(mobility)做比较。在马特斯教授看来,这两个概念其实并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们背后包含着社会的价值观,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氛围。例如,可达性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能力,一种让人们克服时空分离、完成一系列活动的能力[1]。但细细审视这样的定义,一定程度的可达性也意味着人们的选择和自由是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味强调可达性和西方社会主流的自主、自由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而与之对应的机动性,则没有那么多限制选择自由的意味。因为,机动性是指人们能够多么轻松地克服时空的阻隔,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具备高机动性的个体其实不是那么在乎局部的可达性。例如,近年来,源自美国的奥特莱斯郊区购物中心在中国大行其道。大多数的奥特莱斯顾客并非住在附近,但是因为有私人汽车,即很高的机动性,他们仍然觉得包罗万象的奥特莱斯比家附近的小店更加方便和有吸引力。换言之,家附近小店的可达性,其实敌不过高机动性支撑下的奥特莱斯。

统观美国社会的交通发展历程,也经历了由崇尚机动性向追求可达性的思想转变。在此过程中,反映出决策者对居民出行选择自由的态度转变。20世纪中期,小汽车主导的交通—土地利用系统在美国成为主流,这无疑就是一种拥抱机动性、忽略可达性的表现。表面上看,它给予人们尽可能多的选择和自由,例如按照自己的意愿、时间和节奏实现个体化的出行;但实际上小汽车带来的选择和自由是以高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代价为前提——例如在美国,火车、公共交通等大运量交通方式,因为失去大量客源,迅速滑入惨淡经营、无力回天的状态。

当人们越来越清楚小汽车带来的代价之后,才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概念、推行各种运动,让城市、社区有更多真正以人为本的土地利用、街道设计和出行环境,等等。于是产生了一个讽刺的现象,小汽车主导的美国反倒为世界贡献了TOD、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新概念和运动。正所谓小汽车的问题越严重,反小汽车的概念、运动也越多。然而实际上,中国香港、日本东京、新加坡等地,哪个地方的TOD特色不比美国城市更加特点鲜明和成绩斐然呢?

反观中国这些年的快速机动化、城市扩张、新城建设,支持机动性的价值观相对于支持可达性的价值观仍然占上风。各地四通八达、日新月异的立交桥,高架路,不正是真实的写照吗?同时,规划界除了提出“乡村复兴”“海绵城市”“大脚城市主义”“大脚革命”等中西结合的概念,也鲜有提出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运动。反而是国际上舶来的TOD、精明增长等理念被大量生搬硬套进中国的规划。或许,我们的有关反思还不够深刻?

阿姆斯特丹公平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本书侧重于提高人们对交通公平、正义的认识水平,而关于规划、设计指南着墨不多,主要介绍了阿姆斯特丹公平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本书从技术性分析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数据准备和分析的六个步骤。基础数据应该包含人口、分收入的人口、基于某种分析小区的出行时间矩阵、不同时间下可达性的指标。

分析步骤:1)基于可达性指标对人口进行分组;2)衡量不同分组人群机动性、可达性(可以考虑不同交通方式);3)确定适合当地的“足够”的“可达性”(这里必然涉及民主环境下的公众思考和选择的过程);4)确定哪些人口可能需要给予可达性上的帮助;5)准确评估第4步可达性的缺失程度;6)确定哪些人群应该优先给予可达性上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指出阿姆斯特丹向北部拓展地铁系统的举措具有合理性,因为北部居住着该市大量在可达性上得分不高的居民。而对荷兰政府总体上大量建设道路、迎合小汽车需求的做法则持反对意见。很显然,这样的做法提升的主要是机动性,而非可达性。由于忽略了民主环境下公众思考和选择过程的影响,该案例仅作为参考。但是该方法仍然提供了分析交通系统公平性的有效路径。

点评

总体而言,本书在专业上、思想上具有两点启示:

1)如何让交通真正成为更多人认可、关注乃至尊重的学科,本书给出了一个思路。和中国不大一样,交通在英美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通常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或院系,分散在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土木工程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甚至经济学院,这些人员通常也是所在单位的少数。对于交通学科一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要超越学科差异、个人偏好论述公平、正义变成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交通人员感兴趣,那些历史悠久的学科人员也感兴趣,毕竟因为公平、正义让大家有了根本性的交集。本书给出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直面交通学科被迫分崩离析在不同学科、院系的现实,努力找到一些能把分散的交通相关专业统合、联系的基本概念,例如正义、公平。近年来,中国学者也在力推形成城市交通学科,统合交通工程、城市规划、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以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持交通规划行业的发展。

2)可达性对于交通系统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不同时空环境下,可达性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一个具体的政府或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团体在一个给定的语境下应该可以找到合理的路径去定义其可达性。在当今世界,这种可达性至少是一种多模式而非小汽车独大的交通结构,也不是只有那些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才能享受到。另外,这种可达性应该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人类福祉有所呼应。

读完本书,马特斯教授广博的多学科知识面、思辨理论构建能力和流畅、简洁的书面表达能力令人折服。本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公平观念,一直论述点评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沃尔泽《正义的范畴》,要知道这是连部分哲学系师生都会感觉过于抽象头大的著作。此外,马特斯教授还可以轻易地从人文地理学家爱德华兹·索嘉(Edwards Soja)的作品中关于洛杉矶公共交通乘客联盟状告当地交通局的实际案例联系到哲学家多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孤岛资源分配公平的寓言。本书带给读者多元的知识刺激和思想启发。

[1]Talen E.Access:Geographical[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01(1):30-33.

猜你喜欢

机动性小汽车正义
小汽车
我的玩具小汽车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拼一拼
快拍系统 5款相机携带系统,在减轻身体负担之余更保证机动性。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基于BTT的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研究
关于军事装备运输性问题的研究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