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破产,他撑起5000人绘画梦
2018-06-21三秋树
三秋树
他知道自己在下一个宏大的棋局,此局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因此而饱满的生命。
林正禄没有学过画画,却用8年的时间,义务地教会了近5000个人画画。他的学生有白领、工人、农民、学生,上至92岁的老人,下至2岁的孩童。有些村民甚至因他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在福建漈下古村和双溪古镇,他建了2000余平方米的画室,是全国最大的公益画室,也被很多人称为艺术的乌托邦。很多人被自己的处女作惊到,而林正禄每天都在见证着那样的喜悦……
寻求内心世界的策应
林正碌1971年生于福建乡村,是一个天生就会读书的书虫。他总是在学期开始的前一个月,就提前自学完整学期的课程,并把课本上的作业一次性做完交给老师,其余时间用来思考各种哲学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就是这样一位对宇宙人生有深刻思考的学霸,高考时却名落孙山,因为当年的命题作文是《论近墨者黑》,而他写的是《近墨者未必黑》,得了零分。
无缘大学的他因为羡慕高校生活,开始到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那里蹭吃蹭喝蹭课,辗转多所高校听了无数的课。彼时,中国的行画生意正火,于是,他做起了行画生意。跑深圳、跑香港、跑广交会……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为中国这一行业的巨头之一。高峰时一年出口1.5 亿元,就连迪拜、沙特都有他的仓库。
然而风生水起过后,迎接林正禄的,却是因受骗破产,之后再爬起再破产,再爬起再破产……经过四次破产后,他开始沉静下来思考人生:“在一个恶劣的人文环境下,不可能拥有高贵的成功。”痛定思痛后,他决定远离商业圈。
2008年的一天,林正禄画了人生第一张画。当图案渐渐在画纸上清晰,他整个人都惊呆了。那种感觉,他用两个成语来形容:灵光乍现,醍醐灌顶。这种发现自己的喜悦,是他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任何人都有能力读图和识别符号,任何人也都有能力把世界景象归纳为二维的图像和符号。“任何人只要给予积极的心理学引导和科学的方法论,都能画出一手好画,都能把艺术潜能发挥出来,人人都是艺术家。”林正禄想。继第一张画之后,他陆续又创作了很多作品,不求有市场,只是内心世界的策应。不想,那些画却得到了业界关注。于是,他开始了教画生涯,并认定这是他需要用一生去执行的事业。
他们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2009年,江苏海安县523艺术区聘请林正禄去做艺术总监。他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在当时被众人看作是笑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
商海浮沉让林正禄知道怎么将双脚踩在大地上。他来自农村,深知普通百姓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欠缺。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农村,开创了农村免费绘画教学的先河。
在江苏乡下的打谷场,林正禄铺开画具,一边让孩子们画画,一边跟村民们聊天。当他看到一位老奶奶拿着自己绣的手绢时,林正禄惊呆了,强烈要求她把手帕上的荷花画出来。
老奶奶就在大家的鼓励下,在画布上画了一朵跟手绢上一模一样的荷花。绘画过程中,整个打谷场都是静悄悄的。当一朵雨后夏荷跃然纸上时,打谷场依然是静悄悄的,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最后,一个孩子打破了宁静:“奶奶,你这荷花怎么像从池塘里刚摘的一样啊?”平凡了一辈子的老奶奶,成为那天的红人,开始教孩子们画荷花。于是,很多村民闻声而来,羞涩地拿起了画笔……看着那一幕,林正禄想落泪。辗转小半生,终于找到了这种沉甸甸的喜悦。从此,他用工作养活着理想,足迹踏过江苏、上海、山东、福建等地的农村,免费教画。
在福建老家,林正禄看到了乡村的凋敝。百年古镇与老宅,因为年久而朽败,丝毫没有往昔的荣光与骄傲。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凝结着人类艺术智慧的村落不应该被保护、被张扬、被反复铭记吗?
一个倾家荡产的决定就此在林正禄的心里诞生。他用全部积蓄,在福建屏南双溪古镇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画室,免费提供所有的绘画用具。
先来的,是十里八村的村民们。活跃的是孩子,好奇地调配着水彩。村民们紧张地观望着,他们紧紧地扯着自己的衣角,嘴巴抿得紧紧的。林正禄鼓励他们走进门来,一位大婶把蔬菜往地上一放,将沾满泥巴的手往衣服上一抹,带着“舍生取义”般的凛然走进了画室,拿起画笔。仅半个小时,一只大鹅出现在她的笔下,连蹼里的水珠都画了出来。
画完了,她抬起头,拍着自己的心脏:“吓死我了,我以为家里的鹅跑出圈了。”林正禄几乎是含着眼泪点评那幅画作的,他感觉到希望的火种正在画室里悄然绽放。
大婶的“舍生取义”让村民们看到,艺术的门槛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高。陆续地,孩子们来了,村民们来了。劳作了一天的他们,放下农具,拿起画笔,画他们眼底心中的日子。很多人,在自己的画作面前吓了一跳,他们看到自己的另一面,看到了那被他们厌倦了的生活的另一面。
双溪,这个百年古镇因为这一间画室而沸腾了。全国各地的画友纷至沓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零基础的绘画者,带着好奇与不相信而来,也带着一份独特的发现留下来或离开。
艺术是饱满的生命体验
“艺术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游戏。艺术是来自每一个生命都可能拥有的饱满的生命体验。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这是林正禄关于艺术课题的基础理论。
林正禄的梦不断发酵,他先后又在漈下古村和龙潭村建立了教学点,以方便那里的村民们。而他自己,每天在三个教学点之间奔波,点评每个人的画作,每天四五个小时的睡眠已经是奢侈。
不足110斤清瘦清贫的他,成为福建乡下一个像陀螺一般飞速旋转的人,被理想所激励。熟悉他的人称他为“不需要休息”“不需要私生活”的人。
如今,林正禄已经驻扎在福建乡村三年多,是村民们敬爱的“林先生”。一些村民的画作被市场接受,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而林正禄的眼光依然深邃,他心疼那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心疼乡村的残障儿童,他知道考证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看这个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态度。于是,他承担起了修复古村古建筑的重任。没钱,就去化缘,令他感动的是,村民们开始为此集资。他们说:“这本来应该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出钱出力都是应该的。”
而残疾儿童艺术中心的成立是林正禄最为关心的事情,作为细节控,他关注画室的每一个角落,画架的高度,窗户的高低,无障碍门槛,甚至连喝水的杯子都由孩子们自己设计……他常常跟孩子们待在一起,檢验他们身体上的不便,改进画室设计,调整教学进度。他贪婪地看着他们沉浸在创作中的场景,他知道,不管日后他们还会经历怎样的磨难,心中有了艺术的熏染,他们的日子就不会太难。
夜里11点的双溪画室,通常依然灯火通明。有人在画画,有人在跟林正禄低声交谈,有人望着窗外发呆。于是,这里又被大家称为“最美的中国之夜”。
当林正禄关上画室的最后一个灯,常常已经是下半夜。乡村的夜晚如此迷人,令他不忍就此休息。现在的他,又在规划艺术中心的下一步发展——他知道自己在下一个宏大的棋局,此局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因此而饱满的生命。
如斯,才不枉此生此世。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