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常青树”鲁冠球:从农村走向世界
2018-06-21王艺锭
王艺锭
鲁冠球,万向集团创始人。1944年出生于杭州萧山,2017年10月25日因病去世。鲁冠球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鲁冠球同时代的企业家,不少已在大浪淘沙中黯然退场,他却屹立不倒,被称为“常青树”、“不倒翁”。
写在田野上的“大文章”
与鲁冠球打过交道的人,无一不对他那浓浓的萧山乡音印象深刻。接受编制“中国百富榜”的胡润第一次访问时,鲁冠球带了两个翻译,一个先把他的萧山话译成普通话,另一个再译成英文。这个细节常被提起,也是对鲁冠球自我定位的最佳诠释,“我是一位从乡野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
鲁冠球出生于宁围童家塘的乡村,父亲在上海做工,他和母亲生活在农村。他不到9岁就开始干农活。1969年,25岁的他带领6名农民,用全部家当4000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杭州电视台原频道总监朱永祥曾因一部电视系列片《8个农民20年》,和鲁冠球有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和交往。他告诉记者,1998年正值改革开放20周年,当时鲁冠球的知名度就像今天的马云。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浙江土地上最富首创精神的8位“农民英雄”,鲁冠球是其中一员。
可在拍摄过程中,几位年轻的被拍摄对象对片名里的“农民”二字颇有避讳,强调他们已经不是农民了,希望不要再以“农民”相称。反而是征求鲁冠球的意见时,朱永祥没想到他竟欣然接受:“‘农民有什么不好?我本来就是农民!而且我就要在这里把企业做大,走向世界!”
万向前身作为乡镇企业,职工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民。创业不久,鲁冠球就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给村里、乡里办实事。如今的万向,已从乡镇企业成长为跨国集团,旗下4家上市公司中有两家主业是农业。“我的追求就是要把写在田野上的这篇‘大文章——‘让农民成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富足的巨人——写下去,写好它。为此,我愿用一生的精力。”如今看来,鲁冠球做到了。
“活过120岁才有今天”
鲁冠球的创业史,也是改革开放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的缩影。
同为萧山本土企业家的开元旅业董事长陈妙林,与鲁冠球相识40多年,他对记者回忆,当时他还在萧山物资局工作,鲁冠球刚创业不久,凡是能赚钱的生意都愿意做。那个年代,乡镇企业没法获得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收废旧品成了鲁冠球的生存基本功。厂里要生产,购买不到原材料,鲁冠球便蹬着三轮车过江,到杭州城里的国有企业捡人家用剩的边角料。
1979年,媒体上一篇题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的文章让鲁冠球“嗅”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商机,1980年,他决心集中精力做一个产品,就是汽车的易耗零配件万向节,厂子也正式易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刚开始,产品没有销路,他就背着产品去参加行业交易会,却因是乡镇企业被拒之门外。他不甘心,索性偷偷在会场门口摆起了地摊,以低于国营工厂20%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万向节,这才打开了销路。
上世纪90年代,卡拉OK兴盛,成了许多商人应酬的场所。拍摄纪录片时,朱永祥问鲁冠球去过吗。他说:“我没有这个爱好的。我就是研究对策,怎么上新的项目、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他就像一个老农琢磨自家水田里的稻子产量一样,埋头厂里琢磨着他的利润。
“别人工作5天,你就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鲁冠球这样总结他的成功“秘诀”。他每天早上5点10分起床,在院子里收拾收拾小菜园子;6点50分到公司开始工作,晚上6点45分下班回家吃饭;7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8点继续处理工作,9点开始看书看报,直至零点睡觉。他曾说:“我每天工作16小时,按常人每天工作8小时计,我已经活过120岁了,才有今天。”
“因为相信而看见”
鲁冠球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却终生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他有一个秘书,每天专门为他准备剪报和资料。一个万向的老员工回忆:“鲁冠球是个天赋很好、非常敏锐的人,一个天赋这么高的人,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学习四五万字的信息,我在万向集团董事局那些年里从没见他停过一天。”
最让人们惊叹的就是,创业半个多世纪,他从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一刻也不曾落后于时代潮流。
万向在浙江乡镇企业中最早实行股份制。早在1984年,鲁冠球就提出通过吸收员工人股解决资金问题,他自己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积蓄带头入股。1988年,他率先实践乡镇企业与乡政府“政企分开”“花钱买不管”,界定了与政府的产权关系。1989年,万向成为“全国十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唯一的乡镇企业。这为万向日后的成长壮大扫清了体制障碍。1990年,万向成为国内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1994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上市交易。鲁冠球也成了继邓小平之后,又一位登上美國《新闻周刊》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陈妙林还和鲁冠球有过一段“搭班子”的经历。1986年,萧山县政府打算筹建一个企业化运营的萧山宾馆,委派陈妙林代表政府部门出任总经理,邀请宾馆股东之一的鲁冠球担任董事长。“鲁冠球当时就说,要他当董事长,萧山宾馆必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不能搞从前招待所那一套,政府要少来干预。”陈妙林告诉记者,当时中国几乎没人知道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什么东西,鲁冠球始终踏在时代的脚步上,“说起来,我真的要感谢他,是他的强硬坚持,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干预,给萧山宾馆的经营和后来转制成为开元旅业打下了好基础”。
尽管万向是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为主,但在鲁冠球心中,一直有个造车梦。“我这一代成功不了,我儿子也要继续!”他从20多年前就开始谋划布局,2002年成立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015年收购美国电动乘用车公司菲斯科……“烧钱”数十亿仍痴心不改。2016年底,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批,成为全国第六家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造车梦”初见成效。
马云说,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鲁冠球就是这样的少数人。在他的一生中,正是无数次的前瞻、改革、坚持才让万向创造了一个个“第一”,从乡野走向世界。
民营企业界的“不倒翁”
40多年来,尽管企业越做越大,鲁冠球却一刻也不曾松懈,始终保持危机感。
“有许多企业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一个企业居于高位几年、十几年之后,可能会高度膨胀,对企业失察,企业就会出现问题,原因就是他不够冷静,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鲁冠球曾自己总结说。
鲁冠球喜欢钻研,但相比于“成功学”,他更乐于钻研“失败学”。研究过许多失败案例后,他得出结论:做企业,最难抵抗的,是高利润的诱惑。于是,他给万向设置了三条投资禁忌:暴利行业不做,千家万户能做的不做,国家禁止的不做。“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李嘉诚的这一经商之道也是他奉行的准则。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