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话(30)

2018-06-21

北广人物 2018年12期
关键词:马三立磁带香港

第三十辑

台湾的那志良听相声催眠

那志良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抗战初期,故宫国宝南迁,多次辗转后,他随这批国宝转移到了台湾。他活了90多岁,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那先生是老北京的旗人,那姓要讀“na的一声”。当年在北京故宫,跟吴祖光的父亲吴瀛,还有朱家溍都是老同事。我专门写过这三位故宫国宝典守者的故事。

我怎么知道那先生的事呢?因为那先生的亲妹妹那淑芳,是我的母校二龙路小学的校长,我跟那校长的儿子贺强是发小儿,关系比较铁。那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媳妇专程来北京看贺强,我从她那儿知道许多那先生晚年的趣事。那先生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一直说北京话。晚年他思念北京,经常失眠,后来他从老友那里,得到了一盘刘宝瑞的相声磁带。

刘宝瑞有“单口相声大王”之称,他说的相声口齿伶俐,咬字清晰,包袱脆生,耐人寻味。那先生年轻时在北京听过他的相声,所以这盘磁带让他备感亲切。听了刘宝瑞的相声,他仿佛回到了北京。后来他又让儿媳妇在香港,把刘宝瑞录制的相声磁带买全,从此,他每天晚上听着刘宝瑞的相声入眠。相声成了他催眠的良方。

刘宝瑞先生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相声名家,他1915年生在北京,9岁接触相声,13岁拜名家张寿臣为师,不久,就开始“撂地”演出。那会儿,相声演员的生活十分艰难,饿肚子是经常的事儿。相声演员把“撂地”也叫“平地抠饼”。北京的地面儿抠不出饼来,他们就奔外埠。刘宝瑞17岁那年,跟比他大一岁的马三立去营口、烟台、青岛说相声。

这次“巡演”,刘宝瑞钱没挣着,命差点儿搭进去。怎么呢?饿呀!

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两天没吃饭的刘宝瑞给饿得两眼冒金星,晕在甲板上,险些栽到海里去。多亏马三立急中生智,跑到厨房讨要了两个烧饼让他吃了,救了他一命。刘宝瑞生前总说,他跟马先生是生死之交,敢情典故在这儿呢。

刘宝瑞先生经过多年的表演,已经将北京话锤炼得炉火纯青,尤其是他的单口相声,在语言上更是简洁精练。1949年,他到香港说相声,让香港人耳目一新。他是第一个把相声带到香港的人。1950年,他又在上海打“天下”,名声鹊起。您想能让上海人喜欢相声,在语言上不干净利落行吗?1952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实验曲艺团,到上海把他“挖”回北京,以后,他又调到中央广播说唱团当艺术顾问。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说、学、逗、唱哪样也离不开语言。刘先生跟侯宝林都是“宝”字辈的相声演员,虽然他没正经念过书,但他把北京话算是琢磨到家了。

他的相声讲究语言、眼神和面部表情的“三结合”,每个段子都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平整不温、脆快适当、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特点,让人百听不厌。他说的“单口”《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等被编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许多相声段子还被译成了英、法、日、韩文。

刘宝瑞先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英年早逝,死的时候才53岁,但他的相声至今老百姓依然爱听,说明他的相声说得好,也说明了北京话的魅力。难怪远在台湾的那先生一直到去世,都把他的相声磁带,放在枕头边上天天听。

猜你喜欢

马三立磁带香港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马三立的“哏儿”
老磁带真的值钱吗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创意磁带
香港
磁带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