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印论中的复古观
2018-06-21王维彬
摘 要:复古思想从开始出现之后就被广大印人认可,并成为始终贯穿印学史的一条重要主线。文章从印论中所提到的为揆正印章的正统地位,改正流弊时风的复古原因;由师法汉、晋到印宗秦、汉之复古所覆盖的范围;从以古印残破为古法及其学习古印章的篆法、章法等方面的复古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印论中复古思想。
关键词:印论;篆刻;复古
复古思想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它是时代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一个时代处在个性风格极度张扬的情况下时,复古思想就成为转变时风的重要途径。虽然印学理论发展较慢,但是它亦浓厚地反映着复古这一普遍规律。而复古思想则成为贯穿印学始终的重要审美理念。
一、印论中复古的原因
印学思想中的复古观并非是某一时期突然出现的产物,而是从刚开始的思想上的萌动,进而逐步发展成熟的。在元代赵孟頫进行书法“崇晋”复古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社会各领域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复古运动。复古运动的产生也并非是无缘无故的,它一定是有着某些因素的影响才导致的。而在当时印学理论虽未形成,但有关这方面的言论已经出现。这些言论的产生也是因当时社会的某些不良因素的肆虐而出现的。赵孟頫在他的《印史序》中就提到:“……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谂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易辙以由道者乎!”从赵孟頫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印章的好尚表现都是以新奇为主,并且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古印,而是随波逐流。这种印章创作以表现个人风格的主流思想占据当时的印章领域时,而赵孟頫作为当时引领书坛复古的主要人物,也发现了篆刻领域的弊病——新奇丑怪,太过表现个人思想,缺乏对传统的学习和理解。这一弊病也是各个领域的通病。在发现问题后,赵孟頫就推出学习汉魏古印的思想,以求时人能发现当时所缺失的古印中典型质朴之气的问题并且改弦更张,回归到正统道路上来。
再如沈野在《印谈》一文中云:“至若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灿然俱在。”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对古印章的推崇,可与历代书家所推崇的钟、王法帖相媲美,甚至因直接出自古人之手而更胜钟、王法帖一筹。而推崇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因为古印章直接出自古人之手,其中的刀法、章法、字法都非常清楚明白,使人把玩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总体上而言,复古思想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当时篆刻中的弊端,以学习古印为法,从而使篆刻艺术回归正统地位。这种回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文人篆刻家们不断修正印论发展的道路而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回归的过程中还有着多次的反复和倒退,但是由于明代中后期文人加入篆刻领域,极大地刺激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同时,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丰富,文人们的眼界也随之增高,这必然导致着印论复古思想的更新和变化。
二、印论中复古的范围
“复古”一词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复”是重复,再次之意;“古”是指古代的器物或者古代气息风貌等。而印论中复古思想中“古”的范围在元明清等时期也表现出不同范围。而了解复古的范围对了解复古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作用。在赵孟頫的《印史序》一文中,他就提到:“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由此可见赵孟頫所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古印章,而吾衍在《三十五举中》也提到汉、魏时期印章古法完备,云:“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宋印文,皆大谬。”印章古法在汉、魏时期保留完整,而在唐代之时开始逐渐消失,可知吾衍也是对汉、魏时期进行复古。有了元代印论复古的引领,明清时期印论的复古范围进一步扩大。
甘旸在《印章集说》一文中对历代印章的特征及演变进行的分析,从其中可以得出他所复古的范围。文中曰:“汉印 汉因秦制,而变其摹印篆法,增减改易,制度虽殊,实本六义,古朴典雅,莫外乎汉矣。……唐印 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日流于讹谬,多屈曲盘旋,皆悖六义,毫无古法。印章至此,邪谬甚矣。”秦时的印章是改易周朝制度,是增减史籀文字而形成的,然年代太短故未能有大面积的传播。汉印承袭秦印制度,而只是改变了摹印篆法,其风格古朴典雅。魏、晋印章又承袭汉印制度,虽有改易,但大体上还是以汉为准则。六朝时期改变印章制度,作朱文白文,印章的改变从此时开始。至唐宋时,取法六朝朱文,皆悖六义,不宗古法。印章至此较之秦、汉大相径庭。从发展脉络上来看,秦、汉、魏至晋印章制度虽有不同但还为一脉相承,古法完备。时人大都师法这几个时期的印章。甘旸在文中较为系统地对印章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论述,大体上将复古的范围定在秦至魏、晋这一段时期。
朱简在《印章要论》中提到:“先秦以上印全有字法,故汉、晋莫及。然汉、晋虽以章夺字,而字尚完。其增损不成字样者,近代印也,不可为法。”先秦印章开始被人们关注,有更多的笔墨对其进行描述。朱简在文中说到先秦印章的字法是汉、晋印章所不及的。他又提到以先秦文字入汉、晋印章,又进一步将先秦印章的地位逐渐提升。对于先秦文字入印问题,万寿祺在《印说》中提到:“钟鼎诸文,字虽高古,然是周、秦款识,不以施之符印,于此研究,思过半矣。心向往之,愧未能也。”在当时不乏有人将先秦文字运用于印章之中,然困难较大,不能施展。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对先秦印章进行学习。
夏一驹在《古印考略》中对秦铜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秦铜印,其小方阳文,多边阔,其配偶错落,紧密不容针;·……亦有边细而文粗者,其配偶亦然。有刻有铸,布置巧妙,莫过于秦,学者自能审之。”明代印论一般很少论及秦代印章,虽然说思想上是印宗秦汉,但还是对汉印进行大篇幅的论述,像清代夏一驹这样详细论述秦印的很少。复古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涉及范围也逐渐扩大。从印宗汉魏到印宗汉晋最后到印宗秦汉,从单纯的思想上的崇拜到对古印章的全方面的学习借鉴,这些思想上的转变使得明清篆刻產生十足的发展。
三、印论中复古的表现
在明清时期印人对古代印章的学习程度逐渐扩大,对尤其是对汉印的学习,对古代的各方面都进行了仔细的摹仿。首先当时印人发现古代印章的质朴风格与其印面的残损有很大的关系,就对其进行摹仿。在沈野《印谈》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又云:“余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刀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意。”古印章出土后或者在传承过程中产生的印面残破感,让人们感到古气十足,从而使得这种“做残”处理方式在当时非常流行,大部分印人都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篆刻创作,以期与古印精神契合。而且“做残”方式也有很多,有的将一些印章放置在同一个器物里,晃动器物使里面印章进行碰撞从而达到残破的目的,有的将石章摔在地上等等各种方式都是让印面出现自然的残损。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古印章在刚刚被制作出来时也是工整清晰的,而对其这一风格的学习,清末的黄牧甫做得尤为到位。
明人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一文中的摹古类一节中提到摹拟古印的方法,文曰:“须取古印良可法者,想象摹拟,俾形神并得,毫发无差,如此久之,自然得手。”摹拟古印必先在精,要做到形神兼备,毫发无差,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然而古印章数量庞大且风格不一,想要做到逐一的进行摹拟是有一定困难的。故徐上达认为只有抓住一个印章的神采部分就可以抓住所有印章的神。所谓“神则四体皆一物,一真一切真。”如果不能抓住神采,就算临摹再多,也是失败之作。印论起步较晚于书论、画论,这里所提到的关于印章形神的说法,则来自于书论、画论中所讲的形神之说。其中的“以形写神”等思想对印论的影响都很大。
对汉印的学习首先从其篆法入手。从元代吾衍开始就对汉印中的摹印篆法推崇备至,而在明清时期相继有众多印人都对摹印篆法有所阐述。可见印人们对于摹印篆的学习是极多的。除了对汉印之中的字法进行学习外,还有对汉代器物上的文字的学习。吾衍在第二十五举之中就说到:“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又汉器物上并碑盖、印章等字,最为第一。”而对于章法的学习也是尽得古人面貌,甘旸在《印章集说》中有云:“布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务准绳古印。”印章章法的处理只有以古印为准绳才能尽臻其妙。
复古在于元明清的印人来说是与古人对话的最好方式,是改正当时流弊之风气的最佳手段。复古思想在由元之萌芽开始后就不断地发展壮大,发展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印学论著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具有重要价值的印学思想。复古思想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一大部分印人盲目跟风,不能真正化古为己所用。此中经验教训对于今日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鑒意义。这种借鉴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篆刻实践后得到的理论经验。在印论中复古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关于古印的审美意识也随着印论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由最初崇尚汉魏印章的思想逐渐演变成大力推崇先秦时期的古玺。这是复古思想发展的关键转折。
参考文献:
[1]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2]陈国成.古代印论中德复古思想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05).
[3]马士达.“印宗秦汉”辨析[J].书画艺术,2004,(01).
作者简介:
王维彬,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导师陈国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