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绘画艺术中“气”的再探究
2018-06-21刘淼
刘淼
摘 要:历代文艺理论家多使用“气”的概念来论文论诗、评书评画。中国绘画艺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气的体现,“气”与“美”已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的传统绘画都十分强调气与意、形、情的密切联系。气构成了艺术家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赋予了艺术作品的生命。
关键词:绘画艺术;气;中国画;意;形;情;标准
我国历代文艺理论家多使用“气”的概念来论文论诗、评书评画。中国古代书画理论,视“气”为核心,南齐谢赫首先用“气韵”这一概念来品评绘画,并将“气韵生动”置于绘画六法之首,《笔法记》中的“六要”,也是将“气”置于第一。笔者对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气”再作探究,承蒙研究者偿教。
一、中国绘画中“气”的概述
何谓“气”?气,在先秦哲人们的探究中,已经大致确定其哲学范畴,基于生命之源的高度来把握其基本内涵。许慎解曰:“气,云气也,象形。”显然,气的最初状态表示一种可见的物体。对于殷人,它自然就不单是自然现象,而是被视为神,将它作为与信仰相联系之物,因而这种自然状态就与社会观念联为一体了。《淮南子·原道训》:“形为生之舍,气为生之充。”万物有了气,即有了生命之源,才会存其形,构成这个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中国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受中国哲学气论的渗透与影响,“气”与“美”已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美”离不开“气”,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气的体现。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将主观之气与客观之气相结合,艺术以感性的形式来表现生命活动以及精神,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
(一)客体世界生成的“气”
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道为气之源,气的不断运动而形成了世界万物,万物之中均含有气。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气论,强调气是宇宙之本源,认为天地万物都以“一气”为共同基础。
中国传统的绘画也是以“气”为基础的,画面中气韵畅通才能生动,大自然中的阴阳二气相互转化产生运动,“气”动才能生“韵”。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所列的绘画“六法”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把它作为评价中国画品格高低的标准。气中的阴阳与中国画的黑白相同,黑即阴,白即阳,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黑白为主要色彩语言,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墨色文化”,它转而成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价值。
(二)主体精神生成的“气”
庄子的“守气”“养气”强调个体精神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个体精神的“气”是长期的主体精神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哲学思考与判断。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历史中,就有着强调体现出主体精神气的倾向。中国古代的画家十分重视自身精神品格与审美情操,十分注重养气、养身,修身养性以提高自身休养。这里所谓的“气”当然与绘画技法没什么联系,古时画家要修炼内在,自然就离不开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一种提高内在修养的有效途径。董其昌进一步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一种借鉴,属于间接的经验,而“行万里路”则是个人的实践,属于直接经验。画家除了借鉴前人的经验外,更注重深入自然去亲身体会客观世界中的“气”,以大自然为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此,中国古代的画家游历名山大川,就是为了感悟自然,顺应气的运动规律,使自己的主体精神与客观世界“气”合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气与中国画中意、形、情的联系
气是贯穿于作品内外的东西,中国的传统绘画在意、形、情的概念方面做出了许多理论的论述,尽管各种理论著作中所论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十分强调气与意、形、情的密切联系。
(一)气与意
中国的写意画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发展。唐代王维的泼墨写意山水,宋代的泼墨减笔人物画,昭示写意人物已经走向成熟。到了元明时期,山水与花鸟的写意也随之成熟起来。写意画的产生与发展与传统理论中的“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古代艺术家对追求技艺精湛的绘画创作不太感兴趣,苏轼的《王维吴道子画》中写吴道子作画:“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从中可以得知,吴道子的人物画用笔,与之前东晋的顾恺之的“春蚕吐丝”的用笔不同,而是具有雄放与激情。由苏轼画迹,联想到吴道子作画时奋笔迅疾的气势,“笔所未到气已吞”,道出了吴道子作画的绝妙之处就是气行于画前,其画作之雄放,关键是在于其“气”之显现。这里的气指的是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对描绘对象的理解和把握所形成的创作冲动。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吴道子在创作时缺少灵感时,就会请裴将军舞剑,以剑的猛历之气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当然吴道子不可能每次作画都是依靠舞剑来激发自己的创作冲动,无论依靠何种方式,只要进入“气”的状态,达到创作冲动的目的即可,而这种冲动就是灵感,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写意画讲究“一气呵成”,其理于此。
(二)气与形
东晋顾恺之强调以形写神,之后有人提出以神写形的主张,气与形之间貌似相较于形神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笔者认为,气与形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更宏观的意义,气贯穿于整个作品,将作品中的神、情、意、趣、形、骨、韵相连结。以气写形,就是将自然之气与主体之气化为作品的绘画之气,以气来贯穿整个造形。有人认为“气韵生动”是由其它五法完成后而得到的最终效果,但是,“气韵生动”之所以要放在“六法”之首,就是因为它是统贯“六法”的总原则。以气写形,首先是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根据“气韵生动”来造形,其次是要求创作者以气运笔。
(三)气与情
元代书法理论家陈绎曾在谈到情和气的关系及其在书写时的表现时,说:“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摘自《翰林要诀》)。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情绪影响到气的和、粗、郁、平,进而表现为字的舒、险、敛、丽,他从艺术的表现效果来论证了气与情的关系。情在创作的不同阶段,表现各异。创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内外因素的刺激之下,获得创作灵感,引起创作冲动;创作的第二个阶段,是直接描绘主体精神的阶段,是感情的爆发与抒发,这两个阶段都自始至终贯穿着气。郑板桥也在画跋谈到,他画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突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首先是在大自然的煙光日影中跃动之竹激起了作者的情感,化成了胸中的意象,产生了创作冲动;进入第二阶段时,就是将作者的胸中意象转化为纸上的艺术生命。从这些描述里都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那种创作激情和豪气,看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活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气”与中国绘画的再思考
清代松平说:“天地以气造物,人之作画,亦如天地以气造物,以笔墨运气力,以气力驱笔墨,以笔墨生精彩。”气不仅构成了世界万物的本体与生命,还构成了艺术家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赋予了艺术作品的生命。中国传统绘画对“气”的关注与表现,则证明了“气”与中国绘画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层关系。几千年来,优秀画家的绘画风格都别具一格,在后人的继承下就会出现新的升华,进而创新。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的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创新,便失了艺术的些许美感。
中国画中的“气”受中国理学的影响,将表现对象的生动作为根本目的,更是体现画中的精神与创作的理想依托,画中有“气”成为评价一幅好作品的标准。如何能使作品富有“气”?本以为除天赋外,更多的是要靠学识和修养,注重养气。只有笔法熟练,“心随笔运”,反复多次掌握经验,对事物理解透彻,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具备深厚的学识与底蕴,方可达到气之境界,在作品中发散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气”的境界是丰富而高尚的,欣赏者在体悟过程中,其性情会得以陶冶。同时还也可依据文人画家艺术化了的自然万物,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审美再创造。在这种审美体验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中国绘画的未来靠新生代艺术工作者去创新和探索。作为一名新入门的艺术学者,应该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不仅要结合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还要与时俱进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高尚“气节”的优秀作品,将具有中国传统“气节”的绘画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元法.刘元法绘画作品选[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2]李忻峰.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意蕴[J].东方艺术,2013,(14).
[3]冯亚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3.
[4]钟跃英.气韵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实习单位:
湖北省巴东县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