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最年轻总统顾问:这个浙大博士有点酷
2018-06-21阿丽
阿丽
半年练成“中文大神”
80后女孩和丹·阿布迪祖籍索马里,在沙特出生长大,父母都是沙特政府部门的职员。妈妈非常支持女儿读书,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学习才能掌握命运。”
2005年9月,和丹高中毕业,爸爸决定让她去美国或者欧洲读大学,但妈妈坚决反对,因为她经常从电视里看到外国留学生在西方被加害的新闻。在浙江义乌经商多年的叔叔,建议和丹到中国留学,和丹妈妈当时就同意了,因为在她眼中,中国无疑是治安很好的国家。
到达义乌后,江南随处可见的绿树、草地、鲜花,给和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从小生长在沙特,到处是沙漠,能看到一棵树就很稀奇了,而这里到处是青山绿水,风景实在太美了!
初到中国,和丹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她开始“疯狂”学中文。汉语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字,甚至是标点符号,和丹都能背出来。不仅是课文、例句,就连练习题,她都不放过。她笑称自己的大脑自带检索功能,只要给出页码,就能把当页的所有内容都复述出来。
买菜、挤公交、逛街时,本就爱唠嗑的和丹更是抓住一切机会跟身边的陌生人聊天。“中国人有个好习惯,你哪个字说得不标准,他们马上就会纠正你。”很快,和丹的中文口语水平便称得上“字正腔圆”,再加上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仅仅6个月,她便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5级。这个考试,类似于想要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必考的雅思、托福,最高级别是6级。通过5级考试,意味着和丹看中文报纸、电视剧,甚至是发表中文演讲,都不是难事了。
凭借优异的成绩和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丹在浙江师范大学提前一年完成工商管理本科学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并拿到了优秀留学生奖学金。
导演国内首部中非合拍纪录片
硕士毕业时,和丹偶然间翻到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所著的《传播学》,本就对媒体传播充满兴趣的和丹当即给邵培仁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能成为他的学生。还没等到他回信,和丹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他的办公室拜访了,并如愿来到了浙大,跟着邵培仁读博。
博士论文的选题到底要定什么呢?她看到导师正在研究中国电影和“华莱坞”(中国的影视基地)电影理论,便萌生出研究尼日利亚电影的想法,并借用“华莱坞”的概念,创造出了“尼莱坞”(研究尼日利亚电影)一词。2016年,和丹终于顺利从浙大博士毕业!
因为叔叔哈吉在义乌市开了一家外贸公司,每个寒暑假,和丹都会到他的公司实习,学做生意,给客户当翻译,帮叔叔起草合同等。
有趣的是,刚到义乌时,和丹和许多非洲人一样,并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能拼?白天在市场经商,晚上还要打理店面,有的一天工作18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但是现在,和丹也经常不分昼夜工作,上课、写稿、拍片、参加学术研讨,周末也不休息,越来越像中国人了。
从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和丹放弃了中东几家跨国企业和机构的高薪聘请,选择回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当一名普通老师。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年吸引上千名非洲客商前来“淘金”。帮叔叔打理公司期间,和丹结交了许多在这里做生意的非洲朋友,耳闻目睹了不少有趣、感人的故事,于是萌生了拍一部纪录片,讲述他们在异国真实生活的想法。
初到义乌时,当和丹向别人介绍自己来自索马里时,有客户问,索马里在南美吗?坐出租车,司机说:“我知道索马里,那是个盛产海盗的地方。”和丹听了哭笑不得。
和丹认为,由于长期受西方媒体影响,其实中国人对非洲,以及非洲人对中国都存在不少误解。比如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是不少中国人对非洲大陆第一印象的重要来源:干旱的平原上,大型野生动物在寻找水源;贫瘠的村落里,流离失所的饥饿儿童在等待救援。在西方主导的影视作品中,非洲人反面龙套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香港功夫片曾因能打而“横扫亚非拉”。当前不少非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依然停留在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中,至今还能闹出“见到中国人就夸功夫好”的笑话。时至今日,中非看彼此,有时犹如“雾里看花”。于是,2016年,和丹决定和同事张勇一起,联合执导、拍摄一部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将镜头聚焦在义乌生活的非洲人,呈现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个体。
和丹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将非洲人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追逐梦想的画面展现给全世界,讲好非洲人在义乌的小城故事。但做导演并不轻松。在拍摄纪录片的两年里,和丹从来没有周末,工作量大,经费紧张,缺乏人力,“但大家都没有叫苦,凭着对非洲的一腔热情参与拍摄。”和丹算过帮助纪录片拍摄和制作的人,绝对超过了40名。许多在影片中出镜的非洲商人,都是她牵线搭桥找到的。
最后和丹选取了19人的故事放入纪录片。他们分别来自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马里、喀麦隆、加纳、埃及等国。主题涵盖经济、社会、婚姻、教育、饮食、艺术等6个方面。片中所有的背景音乐、歌词都是由非洲人创作的。
成为索马里总统顾问
《我从非洲来》共6集,第4集《中非跨国恋》中的一段画面很感人,在写有“forever”的蛋糕上点燃6根蜡烛,非洲小伙把结婚礼物献给妻子并温柔地说:“感谢你一直陪我走到今天。”烛光中,中国姑娘微笑着打开了礼物,含情脉脉地望着丈夫说:“Nice!Thank you!谢谢你为了我等待了这么久,我们好好过日子吧!”两个人笑着笑着,继而眼眶都湿润了……
故事的男主角约瑟夫来自坦桑尼亚,他对海宁姑娘顾佳明一见钟情,但两人的爱情遭到了女方母亲的极力反对。在历经了6年风风雨雨后,一场传统的中式婚礼终于为两人的爱情长跑路画上圆满的句号。
同样是跨国婚姻,苏丹理发师赞恩与贵州恋人的故事,显然要来得更为曲折些。虽然他们结婚了,但女方的父母依然激烈反对其婚事。坚信爱情无国界的他们即使在生下孩子,并带孩子回去恳求父母理解时,仍被拒之门外……
爱情浪漫而美好,但并不一帆风顺,有时还要经历暴风雨洗礼。和丹认为,人与人之间只要增进了解,是可以消除很多误会的。《我从非洲来》之所以与其他影片“不一样”,因为它具有跟摄过程长、呈现形式客观、采访对象量多面广等特点。
经过两年拍摄,6集纪录片《我从非洲来》于2017年冬季完成,很快入选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还被赞比亚卢萨卡国际电影节选为开幕影片。英国国际广播电台(BBC)等境外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该片还荣获“2017中国网络影视年度最佳纪录片奖”。
2018年1月7日,《我从非洲来》在央视正式开播。5月,该片在南非、埃塞俄比亚、埃及、津巴布韋等30多个非洲国家电视台播出后,引起轰动,导演和丹更是成了“网红”。
如今身边的朋友给和丹起了个新名字,叫“超级丹”。这缘于前不久索马里联邦政府正式聘任她为总统办公室中索投资与经济合作高级顾问,这位浙江师范大学的老师也成了索马里最年轻的总统顾问!
目前,和丹正在筹拍第二部非洲题材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将用更广泛的国际视角,记录这条象征着中非友谊丰碑的铁路,讲述非洲人民追求发展、进步、自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