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瑟教授 别有天地非人间
2018-06-21温秋圆程晨
温秋圆 程晨
领略中西绘画之精髓
灵感来自大千世界的变化
他以写实画作表达思想情感
艺术生命日渐成熟与饱满
心中有天地,笔下有乾坤
他信奉绘画根本是对笔墨纸的驾驭
以不同方式寻求创新
《平衡的宇宙》表达出他内心的声音
作品要表达真实的世界
善良的内心与美好的憧憬
创作灵感源自世界变化
倾其半生,走过那麽多的山山水水,张若瑟先生将美景人文收入眼底,一路拾掇创作的灵感。他的创作源泉源自社会的变化,世界的变化。
张若瑟先生出生於澳门,8岁开始习画。上世纪60年代移居香港後,他利用閒暇时间到香港美术专科学校纯艺术系学习绘画,对铅笔画、油画、木炭画、水彩画等按西洋方法创作的各种画种了然於心。加之拥有几年学习国画的阅历和积淀,他有意地将东方水彩与西方油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中西结合的画风。
中西结合这个概念,在艺术界並不陌生。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张若瑟先生创作时,先将一些高彩的墨料按量添置於水彩画纸上,然後进行绘画、涂染,这就大大增加了墨汁的复杂性。由此创作出来的画,也更具想象空间和艺术张力,给人以回味悠长之感。
从澳门到香港,从西画到国画,空间发生了变化,画种也不再拘泥於某種单一的类别,张若瑟先生的艺术生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饱满。他是一名尤为推崇写实的艺术家,在他看来,无论是写实画还是抽象画,都要接受观者的检验,而观者的艺术鉴赏力参差不齐,如此,於他们而言写实作品更易於理解和把握,其表现事物的脈络及过程也更直接。
画家内心的思想与情感,是支撑整幅画作生命力的精神构建。无论何种画风,表现过程固然重要,但能为观者带来更多可能性的,还是绘画的内涵。所谓绘画的内涵,即是画家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他在讚叹什麽,他在鞭挞什麽,他在呼籲什麽……目光冷峻,立场鲜明。对於写实作品而言,这种情感並非单一的,可它是直观的,令观者看了有启发和共鸣,会去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之所在。这种想法贯穿在他的创作历程中,也影响着他艺术道路的发展轨跡。
倾其半生,走过那麽多的山山水水,张若瑟先生将美景人文收入眼底,一路拾掇创作的灵感。他的创作源泉源自社会的变化,世界的变化。他言,真正激发画家放大创作触角的,是大千世界这个客观因素。万事万物都在发展中,画家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中变化,並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将之诉诸笔端,呈现在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面前。他的足跡留在了英国伦敦、意大利威利斯、佛罗伦斯及罗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每行至一处,他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後来当他发现,每个国家的博物馆都陈列着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物,内心欣喜不已:中国的文化和智慧,正像种子一样在世界各地发芽、生长。
绘画手法新而奇
大抵面对艺术,画家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常思安稳,保持着一成不变的艺术风格,一种是坚持原有的绘画手法不变,並不断融入创新元素,超越自我。
艺术是思想者在创作,这是不爭的事实。张若瑟先生更认为,艺术之於画家,究其根本其实是艺术家对笔墨纸的认识及驾驭能力。“心中有天地,笔下有乾坤”,画家对画笔的驾驭能力,恰恰是其思想和心境的体现。他说,我们生活的社会、人文正不断发生着变化,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画家,理应有敏锐的眼睛,去洞察这个社会的变化,及与它有关的用於绘画的实用物料。这些物料既契合了创作需要的时空,又为画家创造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帮助艺术家实现创新的想法。由此艺术家一定要敏感,及时捕捉物料的特性並将其运用到创作中去。对物料有着先天敏感度的张若瑟先生,上世纪80年代就早早涉足了一种特殊物料,反复尝试後发现,这种物料用於画水彩画能夠获得不一样的效果,令其有别於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於是便将之用於自己的水彩画创作中。
大抵面对艺术,画家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常思安稳,保持着一成不变的艺术风格;一种是坚持原有的绘画手法不变,並不断融入创新元素,超越自我。张若瑟先生是第二种。他坦言,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他也曾遇到瓶颈,如何借外力去突破,成了他常要思考的问题。因此,除了借助物料外,张若瑟先生还利用其他方法在创作上加以创新。如粉彩画创作,在大部分画家的画法都渐渐趋於一致的时候,如何出彩?这很重要但也困难。张若瑟先生突发奇想,在关灯的环境下,用投影仪将物体投放在一张画纸上,而後观察物体的颜色变化,取来画笔根据光线的颜色仔细勾勒、描绘,新颖而不失真实。
数十年如一对绘画爱之深,求之切,终於守得云见天开,绘画技艺日渐娴熟。多次在香港及海外举办个展、讲座,亦在美国、日本、北京、汕头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联展及邀请展百多场;作品列入多类著名艺术刊物及入编韩国出版之《世界之水彩画》大型画集;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馆,上海、台湾、德国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及个人收藏;传略列入《香港名人録》等多部辞书;作品亦被列入中国名家典籍及重要辞书达数十项,殊荣迭至。
从心灵开始,辛勤办学
他承“善画文化”之宗旨,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作品要表达真实的世界、善良的内心与美好的憧憬。
认识张若瑟先生的人,无不知道他的繪画作品——《平衡的宇宙》,该作品背後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往事,也诉说着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举办了一个大型国礼大师作品展,受外交部邀请,张若瑟先生携12呎长的心血之作——《平衡的宇宙》参展,不料被外交部选中,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这在香港艺术界一时传为佳话。
在这幅作品中,人们所看到的是张若瑟先生的另一种艺术态度。由於长时间将目光投注於宇宙这个大环境中,他发现心灵与宇宙间的关係之奥妙,言人类的心灵是用来平衡宇宙万物的,它替人们平衡了生活中的日常与宇宙变化的关係。“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外界所发生的一切破坏都是我们心灵的不完善所引起的,心好了,一切就好了。这是每一位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只有提早发现这些问题,並将其作为主体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才能对人类的心灵修为产生影响。”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张若瑟先生投入了20年精力,创作出无数直指心灵的作品,他只为用这短暂而宝贵的20年告诉人们:“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当我们不断在採用伐木等方式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许多年後更加肆意的自然災害会告诉我们,我们的心灵出问题了。”
从心灵开始,张若瑟先生再创造,成立了真善美美术学院,以期更好地宣扬其创作理念。曾几何时,他的心中有这样一个理想,就是希望下一代艺术家拥有更好的发展,走出世界,将中国艺术宣扬出去,这也是他兴办教育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他承“善画文化”之宗旨,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作品要表达真实的世界、善良的内心与美好的憧憬。平时,他注重发现学生作品中的突出亮点,並不断加以引导、完善,使其绘画技艺日渐增长,並有意关注一些西方画展的讯息,鼓励学生前去向优秀艺术前辈学习。“用真心把教育做好,倾尽所能将喜欢的事当作终生事业来做,足矣。”这是张若瑟先生发自肺腑的一句话。
问及人生格言,张若瑟先生语气平静而温和:“真心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和国家。”他言,“我们就像地瓜的叶子,无论走向何处,根始终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藤条伸向四方。我们要对这个社会有所奉献,大地给了多少养分,我们则要回报大地多少恩泽。”
後记
邀三五好友,品品茶,画幅画,几乎成了张若瑟先生的日常。令人感兴趣的,还有他对非洲紫罗兰的一份热爱。至古稀之年的张若瑟先生,已研修了40年的非洲紫罗兰专业,对其品种、科类等都有了深入的认识。紫罗兰在阳光下不停地开花繁殖,生生不息,这像极了他的艺术人生,别有天地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