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医生就是帮自己
2018-06-21柳垂亮
○柳垂亮
医患互相不信任,绝对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不信任的土壤
有的人把医院想得特别黑暗,把医生想得特别坏。明明跟我根本不熟,听说我是医生,就缠着我问医疗界的“黑幕”:“你们医生是不是每个月开药都有业务额?”或者貌似羡慕地说:“现在药价这么贵,你当医生多好啊,一定赚很多吧?”如果问来问去,从我的口中问不出什么“猛料”,他们就开始讲述亲身经历或者道听途说的各种“内幕”。什么本来没事的病人却让缺德医生开刀了,什么到了医院花了几千几万没治好的病,吃了一个从邻居那听说的偏方立刻就好了。
说穿了,这是患者对医生不信任。
这个不信任包括方方面面。其中有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不信任(对正规医疗体系、对专业医生的不信任),有对某种治疗方式的不信任(对中医或者西医的不信任),或者是对具体某家医院、某个医生、某种治疗方案的不信任。这些不信任让病人们在医生面前百般纠结:“这个医生到底会不会看病?”“他是不是在骗我?”
这些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我很理解,这是中国老百姓在错综复杂的医疗环境里不得已练出来的求生术。因为在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水平不高或者医德不佳的医生,甚至是打着正规医疗旗号的骗子。他们利用患者无助的心理,让患者花光了钱财,还耽误了病情。
不能因噎废食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了少数坏人,就认为整个行业的人都有罪。不能把每一个您遇到的医生,都当坏人看待——法律还讲无罪推定呢。尤其是各地区比较有名的三甲综合医院,管理严格,医院对患者的投诉非常重视,医生素质普遍较高。无德的医生就算有,经过几轮投诉,也很快就被淘汰了。
可是,总有人拿着敌视的眼光看医生,总认为医院里有“内幕”。医生做的一切判断,在他们眼里都充满可疑。看病的时候,有的病人坐下来拿着个手机攥在手里,笑眯眯地说:“我录音,你不介意吧?”但您想过没有,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医生根本不敢说话。
看病这种事,是没法打包票的,我不可能拍着胸脯说我百分之百确定您的病是什么,您吃了我的药绝对没事。这种保证谁也做不出来,也不符合现实。假如医患之间信任,那么很简单,您的病情是什么样,我就一五一十地对您说什么。这病可能是什么,可能不是什么,吃药有什么风险,但为什么还要吃,这些话我都可以明明白白告诉您。但假如医患之间互相不信任,患者总想逮医生说错话的证据,总想投诉医生,结果就是,我对疾病的任何判断都不给您下,所有的检查都让患者做一遍,所有的诊断都是“待观察”。您问我:“这是什么病?”我就回答:“不清楚,再观察观察。”开点保守、不出错——也就意味着没用的药。这样治疗,我最安全,您录音也不可能起诉我——可这对病人有好处吗?
最忌半懂不懂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不信任医生,其实还好,“只不过”就是促使医生过度检查和保守治疗。相比单纯的不信任,更可怕的是有些患者在不信任医生的同时,还半懂不懂知道点医学知识,遇到这样的病人,医生可就真没办法了。
这一类人大多是老病号,或者家中有老病号。他们常年研究某个疾病,到处收集关于这个疾病的各种民间说法、偏方,还用自己或者患者的身体亲身试验这些偏方,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病“理论”。
他们认为,因为亲身体验过,所以他们在这个病上最有发言权,凡是说法和这套理论不相符的医生,要么是医学素养不够,医学水平还不如他们的庸医,要么就是故意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坏医生。这些人常会用自己的求医经历,或者拿着不知道从哪里打印来厚厚的“最新资料”同医生辩论,讲自己吃了多少年的某某药,有如此这般的经验,讲别的医院的某某大夫开的药就和你的不一样。那言下之意,眼前这位大夫水平不行。
还有的人或者自学过一点医学知识,或者只是到网上看过一些帖子,就认为自己比医生还专业,甚至会用隐瞒病情的办法来“考验”医生。医生问他症状的时候,他不说,反问医生:“你不是医生吗?还用我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啊?”
信任是基础
遇到这样的病人,很多医生不会据理力争,在阐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任由病人作决定。否则,将来病人身体出了一点小麻烦,哪怕这小麻烦和原本的疾病毫不相关,病人都可能疑心到医生身上。说你是庸医误诊,吵着打官司都是轻的,要是拉上横幅闹上三天三夜,保证医生吃不了兜着走。
正因为大部分医生对这种咄咄逼人的病人采取退让的办法,反倒让这类病人更坚信了“医生水平还不如我”。他们认为,医生被我一驳即哑口无言,正说明我是正确的,医生是心虚的。
我认为,在谈论看病的各种技巧之前,首先要保证对医生的信任。信任,既包括信任医生的医德,也包括信任医生的医术。医生很容易就能从病人的神色和语言中察觉到对方的不信任。如果患者在看病的时候不能保持最起码的信任(当然,不是对医生无条件地迷信),那么医生就不会冒着医疗纠纷的风险尽全力为病人看病。连医患之间最起码的配合都实现不了,相比之下,其他的看病技巧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