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国际能源合作水平
2018-06-21○文/杨雷
○ 文/杨 雷
对合作对象需求有切实把握,对能源发展趋势有前瞻性判断,有技术、有资金,这些在国际能源合作中都很重要,但更重要是的理念。这就是需求所在。在这些地区进行电力和能源方面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
比如,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不仅为中国供气,沿线还建设了皎漂燃气电站,并给曼德拉的工业区供气。因为和当地能源供应关系密切,缅方也更加重视天然气的安全供应和输送,同时免去了不少对管道的非议。
中亚管道也是如此。哈萨克斯坦人曾经说,哈萨克斯坦冬季南部地区严重缺气,中国天然气管道穿境而过却不能帮助救急,怎么对当地老百姓交待?现在这些地区都用上了中亚管道的天然气。同时哈方也在开发新的气田,供应更多的天然气给中国。
有中国企业在中亚进行天然气投资,并没有把天然气运回中国,而是开展了当地的天然气分销业务和化工项目,帮助当地把本来要放空的天然气变成老百姓可以获得实惠的能源,提升了天然气价值。也有人说应该优先把天然气运回中国,但这么远的距离、这么小的量,没有经济性。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考虑,也首先应该当地化应用。
这些例子说明,如果不能认真考虑合作国需求,有些国际能源合作的基本运行都会遇到阻力。相反地,如果考虑到合作国的需求,“能源威胁论”就不会沉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能源企业将加快海外发展的步伐。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如何全面提升国际能源合作水平,非常现实而迫切。
以对方需求为投资导向
二十多年前,中国刚开始进行海外能源投资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需要什么,比如获得油气资源。当初的合作虽然总体实现了互利双赢的目标,但多少也带来了诸如掠夺别国资源等的指责。
在那个阶段,不可能要求中国更多地去考虑别国的需求。但随着国际合作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对外能源合作投资能力不断提高,不可能继续在低水平上扩大投资规模,而应该以对方需求为导向,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实现质和量齐升,才能继续做大做强。
中国已经宣布解决了无电人口的问题,但很多东南亚国家,比如缅甸还有一多半的人口用不上电,属于能源的孤岛,渣泛起。还能借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作国的需求,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非常必要。比如,中国曾经和巴基斯坦做过政府间的能源规划,就是要看看如何能按巴方的需求来实施项目。不仅要满足巴方电力增长的需求,也要研究如何帮助其实现清洁发展的目标,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资源。
在这样的规划研究中,中方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合作国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市场,能不能获得足够的现金流等,很多风险点就会有控制的手段。当然,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欢迎别国参与能源规划,这需要较高的互信水平。
在巴尔干地区,很多私营的咨询机构做了大量的市场分析。指出这一地区虽然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但是进入成本已经水涨船高。相反的,老项目比如火电厂升级改造空间不小。这些例子都说明必须把对方需求放在前面,才能真正找好投资合作方向。
以前瞻性判断合作方向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确实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资金、技术等,但方向性的判断更加重要。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说到,企业要“看十年、做一年”。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投资一个能源项目,时间短的一般要一二十年,时间长的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因此,企业的前瞻性非常重要,是投资成败的关键。
能源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带来了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借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那么能源的风口在哪里?这需要企业有长远的战略性判断,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国际合作战略和行动。
目前,对全球能源发展有一个基本共识:能源将会越来越低碳化、清洁化、分散化、智能化。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也佐证了这一看法。
到2040年,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达到40%,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将满足85%的能源增量需求。也就是说在未来二十多年里进行投资的绝大部分是清洁能源,因为增量对投资最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电气化将会成为新趋势,电力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当然包括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的电力,但更重要的是风、光等这样的可再生能源直接发电。在电气化过程中,电力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现在的电力主要用于生产,比如2017年中国工业用电占用电增长超过60%,但到204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电会用在居民或者终端消费上,比如电动汽车、智能电器、供冷供热等,这个变化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分布式能源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去年底国际能源署发布了《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前景展望》报告,系统阐述了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态势。比如在中国,2017年分布式光伏的装机量增长了约4倍,快速接近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装机量,可以预计未来大部分的光伏装机都将是分布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正在成为快速成长的产业,结合灵活的需求侧响应、热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分布式能源将成为典型的能源服务者,而不只是能源供应者。传统的能源供应者往往只是供电、供气,而对用户而言,需要的是光、热、动力等。综合能源服务的好处是可以有很多优化手段,用高效率、低碳或便宜的方式解决能源需求。这就给了能源服务很大的发挥空间。
未来智能化将会为能源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近十年来,数据储存、通讯、传感器等相关技术成本降低了90%以上。智能化已经改变了很多产业,但对能源产业的改变才刚刚开始。智能化技术让供应侧、需求侧、储能、智能响应等前所未有联系在一起,将会革命性地改变能源的传统框架,数据将会成为能源的核心。如果说过去能源是安全的命脉,现在看可能技术也会越来越成为安全的命脉。
过去能源行业资源为王,企业常说要占领资源。但看现在的趋势,资源尽管依然非常重要,但没有原来那么重要了,而技术的价值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占领技术。比如特斯拉虽然主业是汽车,但大量应用了智能数据的理念,发展车联网技术。汽车只是整个智能化家庭中的一个环节,车主可以通过个人数据中心来远程控制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居设备,也可以通过汽车里的电池来平衡用电需求。特斯拉还收购太阳能公司,成立新能源研发公司,已经大步在向能源公司迈进。像这类企业,借着技术和成本的优势,正在力图重构能源业态,会对传统能源公司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一定要有更高瞻远瞩的能力,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确保在未来的能源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否则有些短期看起来不错的项目就会在未来的变化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在能源地缘格局定好位
能源的地缘格局也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中。
2012年国际能源署发表的《天然气的黄金时代》预测,随着美国页岩气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将对未来天然气格局造成重大影响,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是为美国做的政治宣传。事实已经证明,美国通过页岩气技术革命,已经开始转向天然气出口国。
近期发布的《IEA石油市场报告2018》中预测,由于欧佩克的产能增长缓慢,以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在全球石油市场上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受轻质致密油(LTO)驱动,到2023年,美国石油产量将增加370万桶/日,届时将超过全球总产能增速640万桶/日的一半。美国的石油总产量将达到近1700万桶/日,轻松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几乎与其国内石油需求水平相当。
过去美国是油气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油气资源。但到2025年左右,美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也会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去年特朗普访华,就千方百计地想让中国企业购买美国的天然气。美国过去和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油气资源,现在反而要与其他国家一起竞争中国市场。这将改变全球能源地缘格局,对全球能源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企业在开展国际能源合作过程中,对于地区比较优势的判断也非常重要。
据预测,到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长将占全球发电增量的60%,但各区域的前景不同。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量将超过电力需求增量。这就意味着需要淘汰存量的化石能源的发电装机才能实现平衡,要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竞争力。而中国、印度、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电力需求的增量还很大,能源转型或者替代能源仍然可以在增量中实现,减少了在存量利益格局中的博弈。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能源投资总体看比在欧美难度要小一些。这也是“一带一路”主要合作方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因。
●中国企业与非洲兄弟携手能源开发。 供图/视觉中国
以软实力成为引领者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不忘初心。国际能源合作也应该不忘初心。那国际能源合作的初心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是否强大,标准都一样,都在于给予的能力,而不是获取的能力。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不仅是因为有“虽远必诛”的能力,更因为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能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
《战狼2》中打动人心的不只是诛杀仇敌,而是能和黑人兄弟情同手足的共存亡,否则我们在那里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撒哈拉以南有相当多的人口用不上电,而中国企业在那里占了最大份额的能源和电力投资,也用实际行动响应了联合国和国际能源署关于消除能源贫困的倡议,意义远不止于是一桩能够挣多少钱的生意。
中国进行国际能源合作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技术、资金甚至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是优势,但不是最大优势。最大优势应该是“一带一路”中体现的合作共赢理念。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伟大倡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非常有诚意,也非常灵活、开放、包容。2017年年底发布的《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具体诠释了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原则和方向。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就能很好地运用敏锐的判断,找准合作的方向和地区,就能结合当地的各种资源,明确最有价值的需求,以及我们为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准备,就能敏锐地察觉风险,防患于未然。
有这样的软实力,中国才能真正从全球化的跟从者成为引领者,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