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统曲艺焕发现代活力的三个维度

2018-06-20张旭东董子铭

曲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曲艺社交传统

张旭东 董子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曲艺的魅力不仅在于表演,更在于创作,创作则必然具有时代性和革命性,新的时代呼唤曲艺的新人、新作、新平台。新人需要新的培养机制,新作品需要新的创演理念,新平台需要新的媒介技术。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从创演主体、作品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传统曲艺的现代化问题。

一、创演主体的现代化:高校曲艺人才培养的优势亟待开发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的曲艺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曲艺生存土壤正在缩小,部分曲种已经举步维艰。曲艺创作与评论被誉为曲艺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然而,随着部分老一辈艺术家、评论家的故去,专注于曲艺创作与评论的专家队伍存在着青黄不接的危险。因此,扶持和培养一批有分量的青年曲艺人才,保持曲艺源源不断的活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是曲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

曲艺发展需要通过高校的参与和支持来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信心、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面对曲艺圈内人才不断流失、圈层又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困境,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曾在全国政协提案中提议,由诸如辽宁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高等院校承担一部分曲艺人才培养工作,这是对传统曲艺“拜门式”传承方式的有益补充和提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对传统曲艺的普及推广和传承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于解决曲艺界队伍结构分野的问题。或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或设立曲艺相关学科专业,或组织曲艺名家名段进校园活动,将表演内容进行创新提升,在艺术层次上进行过滤筛查,不仅能培养出既有理论厚度、又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曲艺人才,而且有利于提升曲艺队伍的精神品位与格局,为曲艺发展提供理论建设和文化底蕴的支撑。

二、作品内容的现代化:适应新语境与时代融合,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

曲艺创新发展面临着非常棘手的艺术规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和落差。新时代的曲艺需要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鲜活的接地气的时代元素融入作品,不能仅仅局限在固定的模式和条条框框里面空谈原创。需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心理和对叙事的诉求具有多元化特征,一方面要求故事情节,一方面要求观点态度,而曲艺自身讲故事、评是非、叙议合一的优势特征,恰恰符合了大众对故事加情怀的精神需求。曲艺不仅是娱乐工具,更具有针砭时弊的讽刺功能,商业化只是曲艺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事业,青年曲艺人要成就的是增强民族自信与保持社会自省的理想与一番作为。

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用户时间与注意力的碎片化,以及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伴随碎片化而来的是解构权威的特征和叙事节奏的急剧加快,导致了一些浮躁的拼凑杂烩和搞笑段子代替了经典曲艺作品的深度和节奏。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碎片化”已经成为现实,它由起初学界批判反思的对象,成为了当前媒介信息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从事文艺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

我们反思和矫正“碎片化”带来的急功近利“短平快”等弊端的同时,也可以换一种思路逆向思考,就像曲艺队伍的青黄不接本来是令人堪忧的,但也正是因为断层的出现,致使一批年轻人被迅速推到艺术顶梁柱的位置,为曲艺注入了新鲜与活力,这是形势亟需也是形势所趨。“碎片化将曲艺进一步解构,曲艺的文学技巧、表演招数、音乐曲牌、方言话语、存世作品,甚至是艺人个性等,都被分解成独立的艺术存在,成为独立运营的艺术要素”。这反而为曲艺元素冲破束缚与思维障碍,融入现代文艺,提供了新的空间和业态。

结合当下热点话题,找准曲艺艺术形式与新时代内容的结合点。比如,以“虚拟交流”为特色的四川谐剧在娱乐的同时总能引发观众对当下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以四川扬琴为例,四川扬琴有“一唱、二白、三丝弦”和“坐地传情”的传统特色,传统“一唱”是指唱腔唱词优美典雅,“二白”是指念白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三丝弦”是指五种乐器的默契配合,“坐地传情”则形容按角色区分的男腔和女腔两人即可演绎千军万马。但在文艺破界融合的今天,如果仍然固守拘泥于传统,情感悲戚、内容艰深脱离时代、表现形式单一,这将对四川扬琴的传承与发扬极为不利,也是其式微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新作品的创作中,既不能丢弃四川曲艺曲种的优秀传统,又要根据新时代观众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造,在唱腔结构上可以融入变化反复和严格反复的现代常用作曲技法,加固听众的音乐记忆和印象,素材剧本(唱词、念白)上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争取做到有味、有趣、有劲,在呈现形式(表演、伴奏)上符合视觉传播时代的要求,更加注重画面感和表现力,让传统曲艺焕发青春。

诚然,曲艺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历来都是有争鸣和争议的,有专家学者认为当下许多曲艺创新节目将唱曲歌舞化,将说书和谐谑“戏剧小品化”,是一种偏离了曲艺本体的盲目创新和异化。的确,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原则方向与界限分寸,尤其是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只有扎牢根才能发新芽。

然而,“制度的善意就是包容年轻人的创意”,曲艺的繁荣发展应该给予创新以更多的包容和鼓励。激发曲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增强曲艺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要敢于冲破保守观念的束缚,推进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的创新,在题材体裁、风格流派、样式手段上勇于创新,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曲艺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同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不仅为了曲艺的生存发展,更为了曲艺艺术走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舞台。

三、传播渠道的现代化:社交媒体的重新部落化与曲艺文化的春天

曾经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让曲艺艺术家们爱恨交加。老祖宗上百年的积淀,短时间内在大众媒体上迅速传播,原本需要口传心授、精心打磨的曲艺艺术在高速曝光之下呈现出新作品匮乏、创作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

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大众传媒构建的文化和信息垄断,冲击了传统媒介造就的中心结构,让传播回归人际。人际传播早在电子技术带来的大众传媒时代之前就已存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使我们又重新回到了人际传播的社交媒体时代,这被麦克卢汉称之为“重新部落化”。有赖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兴起的社交媒体,促使原来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聚集成群的、有着特定文化趣味和社会属性的个体或个案,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汇聚,从而形成收获海量用户或海量关注的长尾效应。同时,社交媒体也为文化生产有针对性地指向具体“小众”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与大众传媒时代不同,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和粉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社交媒体为纽带的曲艺圈子层出不穷,不仅仅使结合嘻哈、摇滚等现代时尚元素的创新曲艺获得了关注,原汁原味的传统曲艺经典同样可以在社交媒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艺圈子和一席之地。

曲艺从业者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平台等多元新兴媒介,进行传统艺术门类的活态传承,如《中国style》的微电影,《火影忍者》的动漫评书,“戏曲曲艺两门抱”微信公众号,《一人我饮酒醉》的跨界MV,移动音频/网络电台的说书,网络视频直播的相声,学唱段秀嗓音的曲艺APP等等,拓宽了曲艺行業的从业路径,增加了受众接触曲艺的途径和方式。网络视频的弹幕,直播平台的即时沟通,都使得受众的反馈极大地扩充了曲艺作品内容的二次生产,促生了多种规格形式的曲艺变种。

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认为,曲艺进驻互联网之后,受众格局和观演生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由传统演艺场所的清一水中老年,变成了社交媒体终端的兴趣青年,青春励志、幽默智慧成为他们的期待视野和关注重点,这样的转变带动了曲艺艺术的内容革新,吸引了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曲艺爱好者加入到行业中来,对曲艺艺术的良性代谢大有裨益。传统曲艺加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曲艺传播的标配组合拳,曲艺艺术在互联网上收割了长尾,迎来了春天,融入流行文化的同时,还带动了传统行业走向大众市场。

参考文献:

[1]贾振鑫:《高校曲艺评论人才培养漫谈》,《曲艺》,2016年第6期。

[2]崔凯:《交互媒介下的曲艺生态新格局》,《人民日报(理论版)》,2016年11月18日。

猜你喜欢

曲艺社交传统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曲艺泉城》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少年力斗传统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