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满一桶水还是点燃一团火
2018-06-20吴敏
吴敏
“辉神,快来啊!这PWM波的参数应该怎么调试啊?”一到编程课,教室中总是哀号一片。此时,只见一个身影“嗖”地一下就闪到了那个说话的学生旁边,三下五除二就把学生半天搞不定的程序给解决了。
“果然还是辉神厉害,只要你一靠近,计算机就乖乖听话了。”这就是曾辉老师的上课日常,虽然是信息工程学院计科系主任,可是他却无半点儿架子,平易近人,就像学生们的兄长,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授予学生。
我觉得曾辉老师和学生这样互动的上课场景真的很正常,也可以想象曾老师肯定很受同学们的爱戴。虽然我在采访完曾老师,将这篇稿子登上校报后都没有再见过曾老师,可是曾老师的可爱、幽默以及亲和力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本准备和曾辉老师面谈,就他们这次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非凡的成绩进行一下专访。可是,由于我的上课时间和曾老师的时间总是发生冲突,最后曾老师迁就了我,让我在QQ上进行了采访。
曾辉,男,副教授,中共党员,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教学及移动互联、智能计算方向研究工作;现任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移动互联网特色班负责人、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人;二〇一七年在“全国高校AR/VR设计师资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多次荣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被评为“最佳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十佳教学新秀”等多项荣誉称号。
总觉得在QQ上采访,老师打字回我很麻烦,于是我一直跟曾老师说可以发语音,我自己后期再转化为文字稿,可是曾老师还是很认真地大段大段地给我发文字。当时觉得这个老师好暖。不过和曾辉老师的聊天也出现了一个大的乌龙。
曾辉老师:“我会经常做总结和反省。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自我迭代。工作中所有的资料和文件,我都会分类存档,而且还会定期进行整理和更新,使资料更加完善。”
我:“哇,这个习惯好好啊!感觉学计算机的人就是不一样。”
曾辉老师:“是啊,我们是典型的工科男。你不也是信工的吗?”
我:“老师,我是女孩子,文外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曾辉老师:“我教的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是男生,然后我就直接代入了。”(还带了一个坏笑的表情)
虽然曾老师一直把我当成男孩子在聊天,但我还是一直跟室友们说:“这个老师好好啊,而且你看他发的表情包都好萌好逗啊。”
孜孜不倦,培养一流人才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曾辉老师给我发了这么一段话,可以想象这句话要是当面说给我听时,曾老师该是多么地慷慨激昂啊。
曾老师曾指导学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专业大赛,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项。二〇一七年盛夏,由曾辉老师和张健老师带领的信息工程学院十六位学生组成的五支参赛队,收获了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的好成绩。就是在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七日成绩和证书都下来后,我采访了曾老师,事后还叨扰了几次,现在想想真的麻烦老师了。
中国机器人大赛是我国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之一,是当今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和高端人才的重大交流活动。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到二〇一七年,该项赛事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曾老师的介绍下我才了解到:我们学校的机器人创新团队从成立到现在也不过两个年头。在创立之初,学校没有开设任何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那么是什么让一个团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团队创始人之一的曾辉老师说:“这得益于學校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还得益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以及学生们自己的努力。”
为了更好地吸纳优秀人才,机器人创新团队并没有硬性要求报名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在学院内广泛招收对机器人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带领他们一块儿学习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电子元器件及编程软件等相关知识,从而多方面培养同学们对机器人的兴趣。
二〇一七年暑假期间,学校里特别炎热,能够坚持下来的同学都是好样的。当回忆起去年暑假备战和参赛的日子,曾辉老师满心感慨地说:“现在想想,暑假挥汗如雨的日子真的很美好。实验室那时没空调,顶着高温和学生们一起光着膀子埋头苦干,晚上和同学们一起批发几个西瓜,席地而坐,畅谈人生与理想。”比赛结束后,两个指导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放松心情,和十五个同学一起去泡了海澡,在回来的车上还约着玩王者荣耀。“平时组织学生和指导学生参赛占用了很多休息时间,但还是很开心,因为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曾老师笑着说。
机器人创新团队队长韩尚坤同学说:“曾老师非常平易近人,经常与学生共同出入实验室,他总是能把大家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简单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缓解压力。‘寓教于乐说的就是曾辉老师吧!”
“每天到学院上课,都会经过掩映在门口花丛中的两块太湖石,左边那块写着‘师德,右边那块写着‘师魂。心中不禁微微凛然,仿佛在提醒着自己,走入教学楼就应该担负起一名教师的职责。”曾老师说道。
天道酬勤,锻炼自己
“我是典型的技术宅、工科男的性格,对IT方面的新技术都很感兴趣,会尝试着去研究一下。我读大学那会儿,计算机专业很火,于是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它。”曾老师还跟我说,当老师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家里的亲戚中当老师的很多,算是书香门第,所以他从小几乎没有考虑过其他职业。
工作后的曾老师在自我能力提升方面很努力,在学科建设、参与科研项目、教学以及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等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二〇一二年,他成功组织申报,将软件工程专业纳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二〇一七年,他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和“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此外,他还主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物联网工程概论》等多部教材。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日,曾辉老师和王智超老师凭借“基于AR智能眼镜的警务应用设计”在全国高校AR/VR设计师资技能大赛中,经过系统设计和现场教学两个环节的角逐,获得了一等奖。
全国高校AR/VR设计师资技能大赛是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主办的师资培训及竞赛项目,旨在帮助广大高校教师理解、掌握AR/VR的核心技术及其应用,推动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增强各院校间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此次大赛有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七十余名教师参加,曾辉老师和王智超老师经过激烈角逐,一下夺得了四个一等奖名额中的两个。
获得这些荣誉的曾老师并没有骄傲和停滞不前,还是保持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工作热情。曾老师会经常做总结,进行自我反省。他习惯将工作中的所有资料和文档进行分类存档,需要用的时候再重新整理和更新一遍,这样的资料也就更加完善。
曾老师说:“每次获奖都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更大的作用是对今后工作的激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结合学校特有的成功的素质教育,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同事加入我们,一起奋斗。同时,我也会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学校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将曾老师的专访稿写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终于可以理解那句“比你强、比你聪明的人都在努力,你凭什么选择安逸”。虽然说“隔行如隔山”,我不能很好地理解曾老师在那些奖项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取得了多少成绩,曾老师都一直在坚持,在前进,在拼搏。少年们,GO!GO!GO!
(作者系武昌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写作班学生,指导老师:钱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