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绵城市的想法与实践

2018-06-20高云孙伟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8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实践理论

高云 孙伟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有效规划城市发展的合理性以及专业布局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给城市带来了排水防涝的问题,再加上排涝工程建设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出,人们在实际实践中也加强了海绵城市的实践与应用。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海绵城市的含义,提出对海绵城市的几点看法,进而阐述海绵城市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想法;实践;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026-02

海绵城市作为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公共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加,钢筋混凝土逐步覆盖了地表,这种条件下,如果遇到强降水天气,会因为城市地表渗透性不强从而出现内涝积水、河流水系统生态恶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淡水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重点考虑如何将雨水资源二次循环利用,缓解淡水资源压力,而海绵城市不仅能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也可以像海绵一样吸附并存储雨水资源,通过过滤系统实现二次利用。所以,加強海绵城市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什么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城市环境变化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弹性,如此在雨天可以将雨水吸附、储存、净化,之后可以将处理过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遵循生态优化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相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水洪涝足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中的积存、净化、渗透,从而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构建海绵城市并不是重新构建排水系统,而是对给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增强城市的功能。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需要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系统性能,做好给水、排水的协调工作,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排水系统。

2 对海绵城市的几点想法

2.1 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海绵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人与资源的协调发展。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需要顺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土地、水环境、水循环还是人类社会,都形成了一个生态水圈,城市建设会大大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海绵城市建设后,可以保证地表径流量保持不变。所以,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1]。

2.2 让城市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海绵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其主要表现在[2]:(1)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制定蓝绿线等开发边界与保护区,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湖泊、河流、湿地等生态体系被破坏,实现城市开发的自然水文特征;(2)海绵城市还具有生态恢复的性能,可以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针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背景下,很多水体、湿地、绿地被大面积破坏,海绵城市综合运用了物理、生物、生态等技术手段,从而逐渐恢复水文循环与水文生态功能;(3)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当中,需要加强开发控制工作,减少对原有生态的破坏,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4)通过低影响方法和系统组合形式,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即使城市出现了暴雨也不会造成过大影响。

2.3 新型排水洪涝理念

在传统的排洪排涝理念中,人们认为雨水排的越效率、越多就越好,虽然能够实现排水排涝的目的,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而海绵城市却特别注重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其贯彻“渗透、存储、净化、应用”的理念,可以让多个水系统相结合,从而实现减少径流污染、污染控制、雨水资源二次利用、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2.4 开发时的水文特征不变

通过构建海绵城市可以发现,在开发前后径流总量与峰值几乎没有出现变化,并在渗透、调节、储存等多个因素作用下,可以保证净流峰值出现时间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保证水文特征的稳定性,通常是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

3 海绵城市的实践与应用

随着海绵城市在各大城市中落实并实施,“画面城市”这个理念也不在是纸上谈兵。在2017年3月,我国第十二次人大代表上李克强也在工作报表中提出了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的相关措施,重点提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不仅要让群众看到,而且也要发挥海绵工程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可见,我国党对生态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程度,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渠道[3]。海绵城市实践要点表现为:

3.1 贯彻生态优先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依托于城市自身的自然环境技术以及后天人工措施这两个层面上,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减负”处理。从功能层面上看,海绵工程不是对传统给排水系统的否定,而是对其功能的一种补充,这就需要综合统筹自然净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生态统一性,协调安排城市用水、排水等水循环,这就需要从更长远、动态性眼光来看待问题,从而保证运行周期的长久性和稳定性。

3.2 源头分散与慢排缓释

海绵城市可以向海绵一样吸收雨水,并通过自身的收缩性实现雨水消化的目的,从当今城市道路发展现状来看,城市道路工程数量不断增加,而草地、人工湖面积较小,城市泵站、灌渠都是采用“灰色设置”方法,老化问题严重,如果连雨天会出现洪涝问题。海绵城市遵循“快速排出”、“末端集中”的设计理念,可以充分利用渗水砖、绿地、花园等稀释分流,并将定量的雨水进行存储,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雨水的二次利用,减少雨水浪费的情况。此外,结合管道工程来看,通常是采用混合管道系统,这样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地下空间,避免妨碍地铁或其他管道运行。在郊区主要采用管道分离系统,也就是将雨水和污水放入到不同管道中处理,这样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和效率。

3.3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不仅是在“吸水”,同时也会给出净化完毕的水资源,这是海绵城市的另一大亮点。从我国气候条件层面分析,由于我国主要属于亚热带、温带季风性气候,城市除了会受到洪涝灾害影响,也会受到热岛效应等问题影响,这就导致城市淡水资源匮乏,而海绵城市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海绵城市通过在下雨时不断吸水、存水,如果城市缺水可以将水释放出来,从而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4]。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存在的特定条件或特定季节,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城市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并加强雨水疏导,构建大型的蓄水池,提出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这样即可实现海绵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相融合,最大程度上提高海绵城市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构建海绵工程可以让雨水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海绵工程建设和研究,为城市后续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79-97.

[2]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陈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02):1-4.

[3]刘昌明,张永勇,王中根,等.维护良性水循环的城镇化LID模式: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6,(05):719-731.

[4]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26-36.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实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